黃荊,見過嗎?果實止咳平喘,理氣止痛;根莖清熱止咳;葉化濕

2019-11-01     太極本草

黃荊

來源產地

為馬鞭草科植物黃荊的果實。8-9月採摘果實,晾曬乾燥。生於向陽山地。分布長江流域及南部各省。產江蘇、浙江、江西、湖南、四川、廣西等地。別名黃荊條、黃荊子、布荊、荊條、五指風、五指柑。

性味功效

《全國中草藥彙編》

根、莖:苦、微辛,平。

葉:苦,涼。

果實:苦、辛,溫。

根、莖:清熱止咳,化痰截瘧。用於支氣管炎,瘧疾,肝炎。

葉:化濕截瘧。用於感冒,腸炎,痢疾,瘧疾,泌尿系感染;外用治濕疹,皮炎,腳癬,煎湯外洗。

果實:止咳平喘,理氣止痛。用於咳嗽哮喘,胃痛,消化不良,腸炎,痢疾。

鮮葉:搗爛敷,治蟲、蛇咬傷,滅蚊。

鮮全株:滅蛆。

《中藥大辭典》:

辛,性溫,無毒。祛風,除痰,行氣,止痛。治感冒,咳嗽,哮喘,風痹,瘧疾,胃痛,疝氣,痔漏。

《中華本草》

味辛;苦;性溫。歸肺;胃;肝經。祛風解表,止咳平喘;理氣消食止痛。主傷風感冒;咳嗽;哮喘;胃痛吞酸;消化不良;食積瀉痢;膽囊炎,膽結石;疝氣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10g;或入丸、散。

【注意】

凡濕熱燥渴無氣滯者忌用。

【運用】

治傷寒發熱而咳逆者:

黃荊子,炒,水煎服。

治哮喘:

黃荊子二至五錢。研粉加白糖適量,一日二次,水沖服。

治肝胃痛:

黃荊子研末,和粉作團食。

治胃潰瘍,慢性胃炎:

黃荊乾果一兩。煎服或研末吞服。

治膈食吞酸或便秘:

黃荊果實五錢。水煎或開水泡服,早晚各服一次。

治痔漏之管黃

荊條所結之子(炙炒為末),五錢一服,黑糖拌,空心陳酒送服

治痘疹空殼無漿:

黃荊子(炒黑為末)一錢,酒漿調服:虛者,人參湯加酒漿二、三匙。(《痘疹仁端錄》黃荊散)

【原形態】

黃荊,直立灌木,植株高1-3m。小枝四棱形,與葉及花序通常被灰白色短柔毛。葉柄長2-5.5cm;掌狀複葉,小葉5,稀為3,小葉片長圓狀披針形至披針形,基部楔形,全緣或有少數粗鋸齒,先端漸尖,表面綠色,背面密生灰白色絨毛,中間小葉長4-13cm,寬1-4cm,兩側小葉漸小,若為5小葉時,中間3片小葉有柄,最外側2枚無柄或近無柄,側脈9-20對。聚傘花序排列成圓錐花序式頂生,長10-27cm;花萼鍾狀,先端5齒裂,外面被灰白色絨毛;花冠淡紫色,外有微柔毛,先端5裂,二唇形;雄蕊伸於花冠管外;子房近無毛。核果褐色,近球形,徑約2mm,等於或稍短於宿萼。花期4-6月,果期7-10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YUKSLW4BMH2_cNUgCOY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