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海陵區)知名古剎——覺正寺

2019-10-16     泰州小叟

泰州地處吳頭楚尾,釋道二教於此兼融。梵宮花雨,貝葉真經鎮古寺;斗壇來鶴,雅樂清音潤仙宮。佛教是泰州歷史文化中的一個亮點,往昔各大名山主持,多屬泰州人,有「天下名山僧占多,名山方丈泰占多」一說。「無山八座寺,有水便成庵」,唐宋以降,明清以來,僅海陵一地就有寺庵500座以上。

光孝寺、東山寺、西山寺、南山寺、北山寺、雨聲寺、覺正寺、永寧寺、凈因寺州中九大叢林寺宇輝煌、高僧輩出,臨湖禪院、都天廟、岳廟、准提庵、松林庵、興隆庵,六朝煙雨,南國風流,一座座古老的寺廟與泰州的歷史、江淮的文明緊緊聯繫在一起。

舊時泰州(海陵區)「九寺十三廟」古覺正寺便是其中之一,古覺正寺位於城北東壩東,今東進路東段北側茂業百貨西側。古覺正寺在泰州(海陵區)有「東城佛地」一說,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僧祖敏募建寺,稱覺胤寺,後該改稱覺正寺。至清雍正時(1723~1735)已頹敗,後住持僧雲如募資修建一新。

古覺正寺建有山門、二殿、大殿和僧寮齋舍50多間,並在寺後建有普同塔,專為撿埋民間露骨。明雲如和尚圓寂三年後,準備火化,啟龕觀見,跏跌枯坐,真身不壞,神色如生,遠近驚稱為神,後人就裝金供奉在大殿東側的一神龕內,身著黃色袈裟,閉目垂眉,面龐瘦削,泰州遠近皆知的覺正寺「肉身菩薩」。

清道光十六年(1836)僧松泉又在覺正寺寺前建文昌閣,同治五年(1866)秋,閣遭雷電擊毀。清同治三年(1864)刻本排運的《海陵竹枝詞》中有專門描述覺正寺的「肉身菩薩」的詩句,詩曰:「慈悲佛力本無邊 ,苦行修持道力堅。覺正寺中參老衲,金身原是肉飛仙。」 詩中說的就是這位道行清高的雲如和尚。還有一首竹枝詞寫到:「經冬廠賑一齊開,遠近窮黎一行來。棉褲棉衣能更送,蒙他鮑叔肯輕財。」說的是清嘉慶年間(1796-1820),泰州鬧水荒,揚州紳商鮑有恆來泰州,設立賑廠二處,一處在光孝寺,另一處就在覺正寺。可見覺正寺在泰州寺廟中的地位了。

清雍正年間重建,有天王殿,硬山屋面,南向,面闊五間21米,進深九檁12.5米,脊檁高7.20米,抬梁結構,晚清建築。占地286平方米,(1986年公布為泰州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9月公布為泰州市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 1949年前後,覺正寺內駐紮軍隊。據程兆瑞《憶泰州解放》一文中記述:「1949年1月22日上午10時,一分區三團由覺正寺和東門分兩路入城,受到人民群眾的熱烈歡迎。」1949年該寺住持為善遠法師。

十年動亂破四舊反封建,古覺正寺珍藏的「肉身菩薩」與寺藏物品全部焚毀。古覺正寺殿宇改被原泰州玻璃廠改為廠房使用。

玻璃廠倒閉拍賣後被開發成為現「黃金家園」住宅小區。

現在原寺東側,黃金家園東建有覺正寺路,覺正寺路南起東進東路,經茂業百貨西側,向北(偏西)延伸至海陽東路的南北向道路。該地原為泰州知名古剎——覺正寺所在地。覺正寺路長約700米,寬約20米。因覺正寺遺址位於此路西側,取覺正寺為路名,方位指示明確,以記歷史。路邊微遊園中栽種有了羅漢松、五針松、柏樹、桂花、櫻花等樹種。同時,將佛教文化融入遊園綠化中,增設了經幢、坐蓮等佛教元素,將遊園主題定為遠憶覺正寺。

小叟申明:部分文字和配圖源自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侵權即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YKNI2G0BMH2_cNUgXCd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