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人們嘗試過很多 血管炎的綜合分類方案,但沒有一個方案堪稱「完美」。目前臨床上主流應用的是CHCC1994分類標準,依據的是主要受累動脈的管腔大小。雖然是按照管腔大小來分類的,但並不意味著某種血管炎只會累及一種大小的血管(即存在累及不同大小血管的血管炎),且還有很多明確的血管炎(如白塞病)並未被CHCC1994分類標準收入,因此2012年新版CHCC分類標準應運而生。今天我們就來詳細解讀這一新版的分類標準,看看都發生了哪些變化吧!
01
CHCC2012分類標準
1、大血管炎:包括 大動脈炎(TA)和巨細胞動脈炎(GCA)。主要累及 主動脈和其主要分支,是在所有類型的血管炎中唯一具有 1A級循證醫學證據的類型,二者的組織病理學和臨床特徵相似,最大的區別在於 好發年齡。 TA發病年齡通常為30歲之前,GCA發病年齡通常在50歲之後。
2、中血管炎:包括 結節性多動脈炎和川崎病。主要 內臟動脈及其分支的中動脈最常受累,任何大小的動脈都可能受到影響, 炎性動脈瘤和狹窄很常見。與大血管炎相比,中血管炎的 炎症反應要更為 劇烈, 病程更短,更易引起 組織壞死。
3、小血管炎:分為 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ANCA)相關性血管炎和免疫復合物性小血管炎。
ANCA相關性小血管炎(AAV)
AAV是一類 壞死性血管炎,無明顯免疫復合物沉積。
依據 組織病理學特點可將AAV分為:顯微鏡下多血管炎(MPA)、肉芽腫性多血管炎(GPA)和嗜酸性肉芽腫性多血管炎(EGPA)。
依據 ANCA的類型可將AAV分為:MPO-ANCA相關性AAV、PR3-ANCA相關性AAV、ANCA陰性AAV。
有學者提出,在 治療反應、復發傾向和結局方面,PR3-ANCA和MPO-ANCA的分類比「MPA」和「GPA」這種分類更有意義。
免疫復合物性小血管炎
中至重度免疫球蛋白和/或補體血管壁沉積的血管炎,主要累及小血管,通常存在 腎小球腎炎。相比於AAV,在免疫復合物性血管炎中, 中型動脈受累的情況要 少見得多。
4、變異性血管炎(VVV)和單器官血管炎(SOV):二者都是CHCC 2012分類標準的 新增內容,使標準更為完善、合理。VVV納入了 白塞病和科根綜合徵(CS)。SOV指血管炎病變 局限在某一器官或系統,必須除外為系統性血管炎累及該器官/系統所致(例如,MPA 僅累及腎臟、GPA/EGPA 僅累及呼吸道,都不能歸為SOV,而且臨床上這樣的病例並不少見),SOV也可發展為系統性血管炎。
5、與系統性疾病相關的血管炎、與可能的病因相關的血管炎:屬於 繼發性血管炎,相關的因素包括結締組織病、腫瘤、感染性疾病、淋巴細胞增殖性疾病、骨髓異常增生綜合徵、IgG4相關性疾病、某些藥物等。二者的區別在於血管炎與其原發病/原發因素的關係是否明確。
02
新標準的重要變化
1、 分類更為完整、合理,增加了變異性血管炎、單器官性血管炎、與系統性疾病相關的血管炎及與可能的病因相關的血管炎四大類。
2、將某些以 人名命名的疾病(Wegener肉芽腫、Churg-Strauss綜合徵、Henoch-Schönlein紫癜) 更名為反映疾病病因、特點、本質的 病理生理學描述(肉芽腫性多血管炎、嗜酸性肉芽腫性多血管炎、IgA性血管炎),而Takayasu動脈炎、川崎病、白塞病仍維持原有人名命名。
3、將 小血管炎細分為ANCA相關性和免疫復合物性兩大類,對ANCA的認識明顯更為深入。
03
新標準的不足之處
1、 與系統性疾病相關的血管炎和 與可能病因相關的血管炎,二者的 界限較為模糊; 單器官血管炎與 僅累及單一器官的系統性血管炎,也 未提出明確的鑑別方法,臨床上難以操作。
2、尚有 一些血管炎仍未列入分類標準中,如累及眼、耳、鼻、咽喉的非肉芽腫性小血管炎,無法歸入上述任一分類中。
疾病的分類,目的是將同質性高的聚集在一起,利於臨床診治以及對疾病的深入研究,分類標準應該 科學、全面、適用於臨床工作需要,因此,CHCC2012標準取代CHCC1994標準是 必然趨勢,將來隨著人們對血管炎認識的不斷深入,我們也期待著該標準的 逐漸更新和完善。
參考文獻
[1] Watts R A, Robson J. Introduction, epidemiology and classification of vasculitis. Bailliè re s Best Practice and Research in Clinical Rheumatology, 2018, 32(1).
[2] Jennette J, Falk R, Bacon P, et al. 2012 Revised International Chapel Hill Consensus Conference Nomenclature of Vasculitides. Arthritis & Rheumatology, 2012, 20(1).
[3] Jennette J C. Overview of the 2012 revised International Chapel Hill Consensus Conference nomenclature of vasculitides. Clinical & Experimental Nephrology, 2013, 17(5):603-606.
[4] Kussmaul A. Uber eine bischer nicht beschriebene eigenthumliche arterienerkrankrung (periarteritis nodosa), die mit Morbus Brightii und rapid fortschreitender allgemeiner Muskellahmung einhergeht. Dtsch.arch.klin.med, 1:484–518,1866.
[5] Li J, Sun F, Chen Z, et al.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Takayasu's arteritis patients: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411 patients over 24 years. Arthritis Research & Therapy, 2017, 19(1).
[6] Chen M, Kallenberg C G M. ANCA-associated vasculitides-advances in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Nature Reviews Rheumatology, 2010, 6(11):653-664.
作者:西瓜翠衣
審閱:北京協和醫院 風濕免疫科副主任醫師 趙久良
編輯:金絲荷葉
質控:如日中天,粉條兒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