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檔案館館藏的若干份抗戰時期廣東教育文獻的讀解

2019-12-26     南粵古驛道網
  • (作者:阿瑞)

  廣東省檔案館館藏有不少抗日戰爭時期的文獻檔案,對今天粵北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教育,對家國情懷的培養仍然具有現實意義。

一、 未嘗一日輟,以成就學生讀書救國之宏願

  在館藏的檔案中有一份私立嶺南大學全體同仁致同學的公開信,開篇就寫到:「同學諸君公鑒:自『七七』變作,而全國揭開抗戰之序幕;自敵機南襲,而廣州頓補恐怖之氛圍,我校一依按照政府公布時間上課,未嘗一日輟。依至於今,同事回校服務者還有十之七八。」文中非常自豪地說嶺南大學屹立「風波不搖」,抗戰的勝利需要後方的支持,民族存亡之際,每個人都需要果決、勇毅的精神,加緊工作以後事於戰後事業。這裡道出教育堅守的意義。此文為1937年10月30日所啟,並具歷史性地寫下「謹記民族敬禮」。

圖為私立嶺南大學全體同仁致同學的公開信,藏於廣東省檔案館。

圖為該信之二,藏於廣東省檔案館。

  私立嶺南大學在澳門設立澳門嶺南中學。戰時,澳門嶺南中學畢業後的學生又考入嶺南大學,這時,嶺南大學已經遷往曲江仙人廟,澳門的學生穿過封鎖線進入粵北,在大村有一批畢業於澳門嶺南中學的青年人。

二、無私的守望相助

  私立東吳大學文理學院兩院遷址曲江仙人廟,得到私立嶺南大學無私的幫助,迅速復學開課。該校代校長沈體蘭於1942年11月去函廣東省立文理學院告知有關事宜。

圖為私立東吳大學代校長沈體蘭於1942年11月去函廣東省立文理學院告知遷址及印章之事,藏於廣東省檔案館。

圖為該信件之二,藏於廣東省檔案館。

  追憶東吳大學的歷史,華南教育歷史不僅關係廣東、香港和澳門,還是蘇州大學、台灣東吳大學的根脈所系,粵北等待蘇州、台灣朋友的到來。

圖為東吳大學校本部暨文理兩院職教員表,刊登於1943年《東吳校聞》曲江版創刊號。

  香港與廣東唇齒相依,抗戰時,私立嶺南大學本部從廣州遷往香港時得到香港大學無私的幫助,農學院後來首遷粵北坪石,校長李應林發出入學通知需要兼顧兩地。文中告知農學院三四年級在1940年需要到坪石,一二年級留港上學,請學生家長查照。

圖為校長李應林發出入學通知,需要兼顧兩地,藏於廣東省檔案館。

  國立中山大學在坪石辦學時,戰時圖書缺少,這是各校通病,資源各校共享是此時的風格展示。廣東省檔案館館藏存有一份國立中山大學工學院院長陳宗南向中山大學金校長請求出具介紹信給在仙人廟的私立嶺南大學,國立中山大學工學院土木系林主任將到嶺南大學借用工程類的圖書。

圖為國立中山大學工學院院長陳宗南院長向中山大學金校長請求出具的介紹信(給在仙人廟的嶺南大學的函)。

圖為介紹信之二,藏於廣東省檔案館。

  嶺南大學在仙人廟的研究設備有限,尤其是理科,不少學生在國立中山大學就讀,具有代表性的學生是後來成為院士的黃翠芬同學。當年,她以嶺南大學借讀生的身份在坪石塘口村借讀,於國立中山大學理學院學習。嶺南大學李應林致函中山大學,請求文學院、理工學院、醫學院三院學生到中山大學借讀,如今還留有函件。

圖為嶺南大學李應林致函中山大學,請求文學院、理工學院、醫學院三學院學生到中大借讀,藏於廣東省檔案館。

三、體育的友誼

  戰前,培正中學、嶺南大學的嶺南中學和省立體育專科學校均是「同齡人」中的體育佼佼者,曾組織三角田徑對抗賽。在抗日戰爭期間,學生讀書不忘體育鍛鍊,在大村山上不規則的斜坡路上,舉行過學校運動會,包括接力跑。同學中,李小壁運動天賦表現突出,抗戰勝利後,她參加全國運動會,並取得女子百米亞軍。抗日戰爭勝利後,各學校馬上繼續「三角對抗賽」這一體育傳統友誼,戰時在粵北任教的趙善性和梁質若老師等人組織了比賽,他們後來都成為中大、華工、華農體育教研室的主任。私立培正中學致私立嶺南中學的三角田徑對抗賽邀請書,如今藏於廣東省檔案館。

圖為私立培正中學致私立嶺南中學的邀請書,藏於廣東省檔案館。

圖為邀請書之二,藏於廣東省檔案館。


  (感謝廣東省檔案館的同事們協助提供文獻。)

  (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自南粵古驛道網,歡迎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YCAsU28BMH2_cNUgXfiu.html









阿瑞:歸途

2019-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