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和鎮位於馬關縣南部,距縣城19公里。「仁壽同登九天開化,和光普照四海逢春」。兩百年來,居住在仁和的少數民族群眾,用勤勞樸實的民族精神,推動文明發展進步,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民族民間文化。今天,帶你走進文化仁和,感受古今融合後新時代的仁和美。
「版畫之鄉」——阿峨。阿峨壯族農民版畫獨具特色,構圖細膩且千變萬化,刀法粗獷,既繼承著傳統的民族民間美術創作工藝及特色,又不乏現代專業繪畫元素,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內涵和民族文化氣息,民族風味純正,有很強的感染力。阿峨版畫源遠流長,享譽海內外,其作品參加過全國及地區性農民畫展並榮獲多種獎項,曾應邀赴日本展出,作品被《雲南畫報》等報刊選登,農民版畫濃郁的民族特色和泥土氣息得到國內外藝術家的高度評價。
版畫—舂粑粑
版畫—金色阿峨
版畫製作
撒落鄉間——大嘎吉雲端上的書院。雲端書院,又名將軍府,坐落在仁和鎮大嘎吉小學內,占地面積900多平,至今已有上百年歷史,村子裡已無人能講清楚將軍府的來歷。將軍府內碧瓦朱甍,光滑的青石板上,承載著滿滿的歷史氣息,典型的四合院建築,彰顯著歷史的繁華。
坐在院子的石板上靜心感悟流水時光
兒時記憶的石墩柱子
靜靜的院落
一扇大門,開關的是記憶
鑲嵌的石缸裝滿碧綠的雨水
花壇的蓮花石刻,似乎訴說著過往雲煙
一幢小樓,一處風景
一棵樹一面牆,勾勒出一幅完美壁畫
清脆的木板聲,能否迎來那可人兒
窗格外的風景,寂靜等待
大自然的饋贈——石刻、蘭草。仁和轄區內山高坡陡,怪石嶙峋,然而人們並不認為這是發展生產的屏障,把劣勢變優勢,利用撐天的巨石,雕刻著村寨的文化;用小小的蘭草,向外傳遞著仁和地理信息。
木臘村石刻,刻出農村新風貌
三村石刻,刻出決戰脫貧攻堅的決心
仁和桐子園村在快手上售出價值3萬餘元的蘭草
樹文明新風,創最美庭院。仁和海拔較高、氣候溫濕,比較適合栽種竹子,在仁和,房前屋後、道路沿線,隨處可見茂密的竹林。勤勞的仁和群眾,充分利用竹子資源,在菜園子、村道旁編竹籬笆,用竹子編簸箕、撮箕、掃把,竹資源已融合到群眾日常生活,價值得到最大利用。
膩坡將竹籬笆與竹簸箕融合,成就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石刻與竹籬笆,為文明新風增添新元素
如畫一般的院落
風景中的「盆景村」——茭瓜塘。茭瓜塘,這是一個苗族聚居的寨子,一路走來,未尋得半個茭瓜,卻見每戶人家門前都擺滿大大小小盆景,這裡的盆景已有30餘年歷史,經過多年發展,茭瓜塘的盆景已形成一種產業,帶動了本村經濟發展,慕名前來的粉絲絡繹不絕。
仿佛長在樹林裡的房子
縮小版的山水風景
修剪中的盆景
忠魂祭——仁和烈士陵園。仁和烈士陵園安葬著538名在解放戰爭、剿匪戰鬥、援越抗法、自衛還擊戰中犧牲的革命英烈,占地面積27041平方米。陵園內建有紀念碑、烈士英明錄、涼亭、休閒長廊、烈士管理綜合樓等設施,1985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被命名為州級「愛國教育基地」,每年祭掃人員上萬次,是人民群眾瞻仰革命先烈,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基地。
青山埋忠骨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來源:馬關潮
主編:劉飛
副主編:鄧凌
編輯:吳小梅
審核:藍淽
法律顧問:馮在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Xo7ZenEBnkjnB-0ztf3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