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遵義市習水縣城東皇在清代的歷史點滴

2020-09-29     慢游赤水

原標題:貴州省遵義市習水縣城東皇在清代的歷史點滴

貴州省遵義市習水縣縣城古稱東皇殿,因場東有東嶽廟而得名。東皇殿在清代為仁懷廳土城裡的邊地,距老習水縣城官渡一百二十華里,有牯牛背,九層岩等山矗立其間,綿亘數十里,與東面的青溪,紅岩,西面的天鵝諸山相對峙,構成兩個各長數十里的狹窄山谷,東有「仙人照影」、大白塘等險阻,西有長嵌,半邊塘諸要塞,從官渡到東皇道路崎嶇,溪流湍急,關山難越,跋涉困難,行人裹足,因而百餘年來,東皇的經濟文化都十分落後。

東皇殿.東有龍箐坭埡,西有大榜天堂壩,南面雙埡子關平,北面箐口九龍山環抱,東南為大壩沔山,西南龍盤石坐鎮,四面群山環抱著中央橫豎各五、六公里的高原上的盆地。東皇殿的街道就建築在這個盆地中間,海拔約一千一百米左右,氣候比較寒冷。在清代封建王朝統治期間,肆意壓迫剝削人民,使農業落後、商業蕭條的東皇殿成為窮鄉僻壤的一個角落,具有貴州"天無三日晴,人無三分銀」的典型特徵。

清朝嘉(慶)道(光)年間,東皇殿除東嶽廟和火神廟、禹王官、萬壽官幾座古廟外,街上只有十幾家住戶,以經營旅棧飯館謀生。後來,四川安岳、遂寧、永川、合江等縣的小商小販來黔貿易,感到此地民風樸實,好做生意,森林茂密,建造也很方便,且地下蘊藏豐富的煤、鐵,若能進行開採,前途大有可為,於是親串親,鄰串鄰,相率來東皇貿易,資本由少變多,獲利多的為了避免跋涉艱難,即在東皇殿建屋定居,由行商改為坐賈。

清朝嘉(慶)道(光)至光(緒)宣(統),百餘年來,川籍商人來東皇經營落戶者逐漸增加,人口繁衍,街道也相應擴建。當時的街道多為土木結構的平房,街心搭涼廳,兩邊都是未經石砌的陰溝,到處污泥積滯,街道高低不平,垃圾遍地,房屋狹窄矮小,有很多草房和杉皮蓋的房屋夾雜期間,街上兩人並行時,就有肩摩踵接之虞。當時東皇殿根本談不上什麼整潔的市容,只不過是荒涼的原野中一小竄蝸居棚柵而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XhkH2HQBeElxlkkaw3d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