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遵義赤水市大同鎮
貴州遵義赤水市大同鎮,古名「蠻峒子」「蠻子峒」、。中國古代把南方少數民族稱之為「蠻」。據史料記載,在南宋之前赤水大同一帶為濮人住地。濮人是我國古代西南地區的土著民族,是今天仡佬族的祖先。濮人倔強而彪悍,以圍山狩獵、逐水捕魚果腹、刀耕火種為生,身居石洞岩穴,死後有葬懸棺、崖墓之俗。赤水大同鎮田灣碼頭遺留下來的蠻峒子,就是當年土著民族濮人留下的居所。專家鑑定,蠻峒子是東漢時期土著人濮人儲藏物品的洞穴,洞穴之外則是他們的住所,由此在蠻峒子周圍逐漸成聚落——蠻峒子場。
赤水河流域的蠻峒子
南宋紹定六年(公元1233年).袁世明奉命自江淮沿長江而上,經重慶達符縣,進入今赤水、土城一帶,征討起事造反的土著民族。袁世明的軍隊占領蠻峒子(貴州遵義赤水市大同鎮)後,當地的土著居民四散而逃,從此再無濮人。後來逐漸有外來戶到此定居,再次在原土著人的聚落地形成新的場鎮。但是「蠻峒子」的名稱卻也保留了下來,直至清初。
清代「蠻峒子」場早已是漢民族的聚落,但是「蠻峒子」的名稱畢竟帶有「夷蠻之地、荒蕪原始」的貶義。於是一位叫王炳的,時任清代的仁懷(古代赤水縣名)知縣便將「蠻峒子」改為「大洞場」。這個「大洞場」的含義就包括了蠻峒子。大洞場的名稱也一直叫到了民國。
清末,大洞場(大同)赴日本留學生陳玉生、陳玉昆在日本留學期間與孫中山先生和黃興先生有交往,受民主革命影響,學成回國後,服務鄉祉、守土家鄉,便將大洞場改為大同場,意在響應孫中山先生提出的「天下為公,世界大同」。於是才有了今天大同鎮的正式鎮名。
大同河和赤水河兩河相匯處的赤水大同鎮
大同鎮,一個大同河匯入赤水河處,跨越了幾千年歷史的古老場鎮。你更久遠的歷史記憶就在貴州遵義赤水市大同河畔這一些「蠻峒子」的遺址中,更多未知的神秘還需後人不斷的探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FMy33QBLq-Ct6CZgXz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