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的赤水縣地域
1960年的貴州省遵義地區赤水縣位於貴州北部,是黔北最邊遠的一個縣。東鄰仁懷,東北接習水,南面和西南面與四川省的古藺、合江等縣毗連。面積約兩千平方公里,其中耕地約占百分之十五點六一;林地占百分之三十五點七一,石山,荒山、河流、塘庫、道路和居民點等約占百分之四十八點六八。在這廣闊的土地上,居住著近二十一萬人口,其中有少數民族一千三百六十七人,占總人口的百分之一點一三,其餘均為漢族。
赤水是一個山區,分為山區、半山區和平壩地區(小編注釋:實際就是河谷丘陵)。境內最高的臥虎咀、陽華鼎、翻坪等高峰,海拔都在一千七百米左右,一般高山海拔一千二百米,半山地區海拔五百米,從南到北的平壩地區,多屬丘陵,地勢低矮,海拔二百五十米左右。
那個年代的赤水縣赤水河下游兩岸
赤水河,是我省有名的大河流之一。它流經仁懷、古藺,赤水、合江等縣,而後匯入長江上游,承擔著這些縣的物資運輸任務。河上的航運,已有悠久的歷史。赤水河支流之一的大同河,航行的歷史也較久。其餘數不盡的山溪、溝渠暢流其間,不僅為赤水人民合理灌溉農田、開展農田水利提供了有利條件,也給赤水人民發展水上運輸、進行水產品的生產提供了有利條件。
赤水縣氣候除少數高山地區比較寒冷外,在半山和平壩地區較為溫暖。全年平均溫度在攝氏十八度以上,真是「年頭無盛暑·歲末少嚴寒」。冬季的氣候,在高山區積雪不長;半山地區是冰雪少見。平坦地區則因四面高山阻隔,使之趨於溫暖。
每到入春,就呈現出「天晴日暖,春色宜人」的景象,因而每年春節已過,廣大農村就普遍播下了水稻種;入夏暑氣蒸騰,直到十月底才轉涼,所以到十月的平均氣溫,除高山區外,一般在攝氏二十二度左右。
赤水縣熱鬧的五星路舊時的景象
由於赤水河位居縣境中部,因而大小場鎮,多集中在沿河兩岸。縣城與川南的胡家垇隔河相望。距重慶不過數百里,外銷和內銷物質多由此集中和分散,因而它不僅是水上交通的一個重要樞紐之一,還是一個比較繁華的小城。城內居住著二萬五千多勤勞的人民,從事各種勞動。
赤水縣文華鄉赤水河畔的良田
城郊有廣闊的魚鱗似的梯田,農作物生長很好,遠山、近水林木叢生,氣候之好,是多年看不到下一次小雪。復興、土城為本縣的兩大重鎮,兩地均因環境較好,商業繁盛而聞名。土城因周年氣溫較高,雖每年雨量較少,但因水源豐富,因此土城一帶既是發展水稻的好地方,又是種植亞熱帶作物的好環境。同民地區的唐朝三壩最為著名,四周群山聳立,成為一個天然的盆地。三壩相連,有水田三千餘畝。葫市場有水流湍急、洶湧澎湃的葫市灘和鴨嶺三灘。灘流長度達十華里以上,下水木船航行如梭。復興、城關地區的沿河兩岸,丘隆起伏,一片片良田在綠蔭叢中,遙望無際,風光之好,似若江南。
在赤水縣連綿起伏的山地里,蘊藏的地下寶藏極為豐富,已經探明或正在開採的各種礦,有鐵、銅、鉛,煤、硫磺、磷、玻璃石等十數種,其中鐵、煤、磺、磷礦蘊藏最多,開採前景極其遠大。鐵、磺、磷等正在積極開採中。
那個時期赤水縣山上就有豐富的楠竹林
此外,赤水還是一個風景秀麗而富饒的山區。由於土地肥沃,氣候甚好,因此在全縣各個地區盛產水稻、小麥、玉米、豆類,油菜等糧食作物和油料作物;特別依山傍水的土城、元厚、旺隆、大同、復興.城關等地,自於氣候更為溫和,水稻可產兩季。甘蔗,茶葉,蠶的生產全省馳名。還有大宗的板栗、棗子、梨子、黃果、桔子等水果,其中亞熱帶的水果香蕉,荔枝,桂圓等亦很豐富。半山和高山地區茂密的松、杉、柏樹和其他樹木,山連著山,全年長青,綠波滾滾,其中尤以全國馳名的楠竹發展最快,生長最好;桓山、大壩山、二郎壩等高山和大片的平壩,生長著四季青綠的牧草,是放牧馬,牛,羊的好地方。此外,在這些山上,還生長著青槓子、紅子和各種野生纖維原料、野生澱粉原料,野生化學原料、野生橡膠原料;家生和野生的天麻,紅花等藥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著名的刺繡、編織、藤、竹椅手工藝品行銷外地,頗受各地人民的歡迎。
赤水縣有著豐富的資源和優越的環境,以及勤勞的赤水人民,是貴州難得的好地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2w9GsHQBd8y1i3sJoR1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