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工業發展、社會變革,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話題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就拿上海率先實行垃圾分類的事件來說,兩個半月過去了,x音、x手、x博上以該熱點為主題的短視頻依然層出不窮。
如今,「Sustainable design」,「environmental friendly」等詞條已然成為各大高校、設計公司、設計師的寵兒,越來越多的同學也都在準備作品集的時候關注到了環境的問題。
這個方向確實沒問題,只是做的人多了,同學們難免會害怕自己的設計切入點不夠獨特,容易淹沒在人群之中,完全無法引起考官的興趣。
今天就讓我們以「冰塊」為主體,結合案例,聊一聊所謂「平」的主題該如何做的跌宕起伏,如何通過獨特的載體和切入點玩轉大家都能想到的話題。
#1 Ice Watch
「把你的手放在冰上,聽它,聞它,看它,感受它,一起見證我們的世界正在經歷的生態變化。」
著名藝術家埃利亞松和地質學家羅辛合作的項目「Ice Watch」由24塊從格陵蘭島的努普康勒拉峽灣冰蓋中分離出來的巨型冰塊組成,每塊冰的重量在1.5噸到2.5噸之間,被放在英國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門前進行展出,供觀眾進行互動。
Ice Watch,圖片來源:olafureliasson.net
埃利亞松和羅辛希望更多人能通過在這裡體驗與冰的互動,從而了解到氣候變化的現實,以及氣候變化造成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環境問題。
雖然我們可能已經看到了冰川融化的照片或新聞,但我們很少能有機會通過這樣的物理體而獲得切身的感受。氣候變暖導致格林蘭冰原的冰川每年減少200 – 300億噸,也就約等於100個這麼大的冰塊消失不見,給人帶來的衝擊力足以讓觀者感受到冰川消失的速度正在日益加劇,我們面臨的環境問題也迫在眉睫。
Ice Watch,圖片來源:olafureliasson.net
埃利亞松和羅辛把冰塊帶到倫敦,創造出一個空間,使我們能夠看它,觀察它,摸它,繞著它走,給我們帶來多感官的體驗,通過將情景搬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縮短了我們與環保問題的距離。
#2 The Invisivle Value of Handcraft
環保的話題往遠了說可以說到全球變暖、冰川融化,但往近了說,時尚浪費也在引起越來越多人的注意。在消費主義盛行的今天,隨著服裝的大規模生產和消費方式的不斷變化,我們的時尚價值觀念也在發生著變化。
如今,我們對「一次性」服裝的情感正在逐漸消失,消費者和製造者之間的隔離導致了共情的鴻溝,快時尚成本低、更新快的特點也使環境問題逐步凸顯,如化學染料的使用對水資源的污染和浪費,時尚浪費產生的垃圾填埋和焚燒對於空氣產生的污染等。
Mengting Lu 作品,圖片與設計版權歸設計者所有,禁止盜用
在Mengting Lu的作品中,作者利用植物染這種天然染色的方式作為一種媒介,重新連接人與人,人與衣服的關係,同時為現有時尚系統的不足提出一種可實現的替代方案,推動著時尚的可持續發展。
植物染是利用自然生長的植物中提取色素來對被染物進行染色的一種方法,該項目利用了洋蔥皮、牛油果皮、核桃皮等生活中被浪費掉的蔬菜水果提取顏色,用鹽作為固色手段的天然的方式進行衣物的染色,從而替代化學染,減少對於環境危害的一種染色方式。
Mengting Lu 作品,圖片與設計版權歸設計者所有,禁止盜用
設計者將植物染的染料放在冰格中凍成冰塊,隨著時間的推移,冰塊逐漸融化,在衣服上形成隨機的圖案,從而提升了顏色的層次感。且將冰塊作為染色工具也使染色過程更加有趣,令參與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隨機排列冰塊,獲得不同的染色效果。
這種植物染的過程不僅提升了互動性與體驗感,更使參與者能夠了解植物染的過程以及快時尚所存在的問題,從而重新建立起了參與者與衣物的情感。
漢藝學員C同學,獲皇藝、切爾西MA Textile Design offer
#3「污水」冰棒
「沒有在做整治河川的人,很難有機會接觸到『水質』這個概念,但做一支這樣的棒冰就可以。」
污水棒冰項目由100根純污水製作的冰棍組成,口味包括煙蒂、廢木料紙漿、福壽螺等,完全是由台灣100個不同河川的污水製作而成的。
「污水」冰棒,圖片來源:e-info.org.tw.com
我們能看到的水污染的新聞、視頻、海報有很多,但是由於傳播平台的局限性,造成其體驗感較弱,對於觀眾視覺上的衝擊力以及心理上的影響遠不及該項目深刻。
人們對於棒冰的第一印象是「能吃」、「好吃」,然而打開包裝的時候竟然發現是有毒的污水,這樣的心理反差可以讓觀眾意識到河流污染的嚴重性,並能切實感覺到這些污染就在我們身邊。
「污水」冰棒,圖片來源:e-info.org.tw.com
此外,設計者還給這些冰棍設計了一整套的包裝,利用顏色來區分水質的污染程度:淺藍色的是輕度污染,橘色和黃色是中度污染,紫色和紅色則代表重度污染。這樣,設計者就可以利用視覺元素與實體的結合,將觀者帶入一個具體的情境中去,拉進了觀者與環境的問題的距離。
通過上述幾個案例,大家不難發現,「如何通過設計構建一種經歷和體驗」是尤為重要的,體驗是縮短觀看者與表達者的重要方式,「如何將抽象的問題具像化,如何構建情景,如何將觀者帶入具體的情境中去互動體驗」都是設計作品中的難點和重點。
所以,哪怕是環保這麼一個所謂「俗中之俗」、「熱中之熱」的大主題,照樣可以通過別出心裁的途徑與載體贏得考官的注意。道路千萬條,心意第一條,不要擔心主題不夠出挑,只要調研充足,你仍然可以殺出一條血路。
藝術源於生活,話雖然俗,理卻不俗:生活中任何一個小小的切入點都具有大大的能量。不怕題太平常,就怕你不敢想,就怕你不去做。只要開始,永遠不晚。
如果有更多作品集或藝術留學問題,歡迎頭條私信與康石石取得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