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寶和配飾,不止是好看和好用的差別

2020-01-19     康石石

珠寶和配飾不管是生活中還是在藝術設計語境下,都是會被人們經常放到一起的兩個詞。也是讓很多同學在作品集準備之初,就會產生專業混淆的地方。而當下,恰恰是各位同學作品集的起步階段。

今天康石石就以珠寶和配飾的區別為出發點,分析不同語境下珠寶和配飾的表達形式,幫助同學們認清這兩個專業的不同之處和相同點,明確作品集的準備方向。


1 珠寶&配飾,在設計邏輯上的區別


時至今日,人們對於珠寶的通常理解是由貴金屬和高級寶石所製作出的裝飾品,形式基本圍繞著戒指、吊墜和手鐲等等,「珠光寶氣」或者「穿金戴銀」這兩個詞,便是對這種認知最直接的表達。

這種理解的確符合珠寶最初出現的目的,在史前人類還在刀耕火種的年代,我們的祖先就使用狩獵或者採集中得到的獸牙或堅硬的種子來製作早期的「珠寶」,用來彰顯在族群中的地位。

使用獸牙製作的吊墜

隨著時代的進化,貝殼或牙齒也由更難獲得的稀有金屬和寶石取代,成為了珠寶的主要材質。但是彰顯身份地位和對身體的裝飾功能,一直保留至今仍是珠寶最為重要的「功能」之一。

在許多保留部落傳統的社會中,婚喪嫁娶等人生大事的場合,珠寶也一直作為象徵地位和財富的符號。

現如今,珠寶設計受到當代藝術的影響,當代首飾(contemporary jewellery)也成為了很多海外名校中主流的創作形式。

他們普遍認可當代珠寶是圍繞身體進行的,以珠寶為載體的藝術創作。作者應該通過自己的珠寶設計作品,反映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儘可能選擇更多的材料和工藝,不斷挑戰傳統珠寶。

但珠寶專業在海外院校中,一般被稱為Jewellery,goldsmithsiliversmith,簡單來說還是圍繞著貴金屬在進行藝術創作的專業。

再說到配飾,一般指代珠寶以外的裝飾配件,比如手錶、皮帶、包袋、鞋履、帽子等等。早期的配飾與珠寶傳達佩戴者身份的任務不同,往往是需要具備一定功能性的。

比如早期人們用製作服裝的邊角料做成袋子,以便在狩獵過程中裝下更多的獵物。用繩子編織成鞋子,也是單純的為了保護足部不被尖銳物割傷。

古埃及壁畫上描繪的用來裝鴨子的包簍設計

隨著社會的進展,配飾的材質和工藝也越發精緻,逐漸也變成了彰顯身份的裝飾品,這也是造成配飾逐漸具備了珠寶的一些特徵,兩者界限越來越模糊的原因。

但是,一般意義上的珠寶和配飾是可以根據其功能性來區分的。即珠寶的主要功能是彰顯社會地位和審美品位,而配飾在珠寶的功能基礎上,增加了更多的使用性能。

因此,在海外院校中配飾專業一般稱為accessoires,foot wear design,bag design,可見海外院校對於其設計目的還是非常明確的。在創作邏輯上也比珠寶設計更注重舒適和實用性。


2 珠寶&配飾,在佩戴形式上的區別


相比於配飾,珠寶與人體的關係其實更為密切,佩戴的位置往往也有固定的身體部位,比如戒指最主要的佩戴位置就是手指,耳墜基本就只出現在耳垂上。

當然,最近康石石還見過一些年輕人,喜歡把戒指穿在項鍊里戴在脖子上。在這種情況下,戒指已經脫離了原本的屬性,成為了項鍊的一部分——吊墜,而項鍊仍然是在脖子上。

除了位置,珠寶的佩戴和摘取過程也相對複雜,比如我們帶一枚胸針,需要打開別針,別在衣服上,再扣上,摘取時同理。

配飾則與珠寶不同,因為本身就帶有實用性和功能性,為了更全面更方便的發揮作用,配飾往往與人體的關係相對較遠,穿戴拿取也更加方便。比如我們拿放手袋,通常只需要緊握手指一個動作。

與此同時,配飾很多時候也可以單獨作為藝術品存在,在奧黛麗赫本的電影《蒂凡尼的早餐》中,售貨員向只有10磅預算的男主角推薦了億美銀質的電話撥號器。這個小物件,就是代替手指用來撥打電話的配飾,彰顯使用者的精緻生活品味。

《蒂凡尼的早餐》

同學們在作品集創作時,可以主要從這個區別入手,強調自己作品的專業性。比如前文中康石石提到,珠寶往往有自己特定的佩戴身體部位,這就意味著珠寶設計應該符合人體的基本形態和運動規律。

下圖為康石石東家漢藝國際教育學員W同學的珠寶設計作品集(部分),他的作品更像是一套積木,利用不同的尺寸與比例,考慮到不同場合不同人群的需求,佩戴者可自由組合,搭配出自己想要的外觀。

流暢的線條,符合人體部位凹陷或突出的特質,讓整個作品看起來也更加的柔和。在增加了作品趣味性的同時,也增強了佩戴者的體驗感。

康石石東家漢藝國際教育學員W同學 獲 RCA LCF 謝哈 OFFER

康石石東家漢藝國際教育學員W同學 獲 RCA LCF 謝哈 OFFER


3 珠寶&配飾,在造型及材質上的區別


雖然現在的首飾設計中已經大量啟用各種非傳統材料,但不可否認的是金屬和寶石依然是珠寶設計中最常見的材料。

配飾設計由於自身的特性,在材料的使用上便豐富的多,比如包和鞋子通常是面料和皮革;眼鏡大多是硬金屬和板材。

在尺寸上,珠寶通常比較精巧,配飾也因其覆蓋類型多,尺寸區間也更為寬敞,一切根據需求而定。

上面的區分方式主要以兩個設計類型在通常意義中的認知,但是在實際創作中,同學們通常很難將二者以佩戴位置、功能或者材料進行嚴格劃分。這一點大家大可不必擔心,因為在很多著名設計師的作品中,也有相同的情況。

現在,越來越多的當代首飾作品的尺寸大到可以覆蓋身體,材料也拋棄了寶石和金屬,選擇使用塑料、木材、廉價金屬等非常規材料

同樣的再配飾設計中,越來越多的鞋履穿起來甚至無法正常行走,很多包袋的尺寸也小到只能裝下空氣,帽子的設計甚至蓋不住整個腦袋。這些現象的產生,無疑意味著配飾設計,相比於原先對於功能性的追求,已經越來越「配飾」了。

康石石東家漢藝國際教育學員 O同學 獲RCA LCF 鞋靴設計 MA offer

藝術家Marjorie Schick將首飾看作身體上的雕塑,創作出尺寸巨大的身體雕塑作品,挑戰首飾尺寸形式的認知。

Marjorie Schick作品


香奈兒2015年秀場包袋

皇藝配飾專業女帽方向的畢業生Maiko Takeda以sky line為靈感來源創作的配飾系列,形式和功能早已跳脫帽子原本遮陽的功能,成為設計師美學表達的載體。

Maiko Takeda

Jacquemus的mini bag也已不具備真實承載物品的功能,成為了一件有趣的裝飾品。

其實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珠寶與配飾兩者不論如何變化,都還是圍繞著軀體而創作的身體裝飾品。在當代的語境中,它們的意義和形式都已經被大量的拓展,可以看做是對於 人體的眼神。

和繪畫、建築等任何一個門類一樣,珠寶和配飾都開始看重創作者對於當代話題的思考和表達。在閒置不用的時候,珠寶和配飾也必須能夠成為一件獨立的藝術品而存在,展露自身的獨特魅力和耐人尋味的故事。

康石石東家漢藝國際教育學員J同學 獲皇藝 珠寶設計 MA offer


康石石東家漢藝國際教育學員J同學 獲皇藝 珠寶設計 MA offer

通過改變最終的呈現形式,讓珠寶稱為了一個大型裝置,裝置上的每一個零部件都可以成為單獨的首飾進行佩戴。

這種打破常規的設計手法,讓皇藝的審核官在作品集初篩時就關注到了J同學,在面試時面試官也直接表示對該作品很感興趣。

通過J同學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關於作品集最重要的還是創意,大家需要在了解兩個學科的基礎上,不斷挑戰固有認知,從材料、結構、呈現形式等各個方面不斷嘗試新的可能性。

才有機會讓自己的作品集在萬千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拿到夢校的offer。海外各個專業和院校審核標準,每年都在改變,同學們也要提早做好應對的準備。

如有更多藝術留學或作品集創作相關疑問,歡迎私信康石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67j_E3ABgx9BqZZIxu5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