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試結束後,語文試卷講評,其他參考答案都有,只有作文這一塊是一個字:略。或者:請參考中考評分標準,所以很多老師和學生對作文這一塊都是一片茫然,不知道該怎麼努力,其實,作文考試後,我們也需要有下面這樣一份評分標準:
題目: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60分)
有人說: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離開熟悉的地方,去遠方尋找風景;生命如流水,只有奔向遠方才能遇見大海。
也有人說:美麗的風景不在遙遠的地方,就在我們的身邊;當你跋山涉水,千里萬里後,你會發現風景其實就在家鄉屋前的梅枝上。
對以上材料,你有怎樣的體驗和思考?結合上述材料,寫一篇文章。
【注意】立意自定,題目自擬。明確文體,不得寫成詩歌。不得少於800字。4不得抄襲、套作。
25.作文審題立意及評分標準:
從兩則材料來看,文章立意可以有以下三種:
(1)與身邊(當下)相比,人應該選擇遠方未來),從兩者的思辨中,談出人應該選擇遠方(未來)。
(2)與遠方(未來)相比,人應該選擇身邊(當下)從兩者的思辨中,談出人應該選擇身邊(當下)。
(3)把身邊(當下)與遠方(未來)相結合,從兩者的的思辨中,談出人應該二者兼有。
評分標準:如高考要求,基準分43。評價本次作文應該著重從這四個方面把握:審題立意、文體明確、思想深度、語言表達:
一類文(55-60):審題切合題意+文體鮮明+思辨獨到深刻+語言理性簡練有個性風格。
二類文(50—54):審題符合題意+文體明確+有較好思辨深度+語言簡潔清晰通順。
三類文(42-49):審題基本符合題意,能關注到材料中各關鍵要素之間的關係,但缺乏思想深度。語言通順。
四類文(36-41):審題部分符合題意,較多依靠舉例說明觀點或平鋪直敘,語言較通順,結構較完整。
五類文(30-35):審題部分偏離題意,但仍然在目的範疇中,內容相對單薄,缺乏深度,結構不太完整,語言有一些語病及錯別字,字跡尚清楚。
六類文(20-29):審題部分偏離題意較重,基本不在題目的範疇中,內容單薄,沒有深度結構不清楚或不完整,標點錯誤較多、語言有不少語病和錯別字,字跡不太清楚。
速評:把自己的命題和解題思路明確告訴學生,讓學生知道如何確定話題,思考的起點雖然告訴得遲一點,但至少考完後知道了。學生和課任老師如果認真閱讀與思考,會知道如何審題和立意的。總比各自按自己的理解,公說公有理,婆說理更長要好。這樣做的唯一壞處時,命題者可能自己考慮不夠充分,會讓別人抓住把柄,被人垢病。其實,被人質疑,那恰恰說明,你的東西引起了別人的注意,它有了存在的價值!再次感謝兩位老師提供的題目和參考答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XajcbG4BMH2_cNUgpMh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