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假日」這樣變遷

2020-04-27     渭南文化旅遊資訊


今年清明小長假期間,賞花成為許多市民的假日休閒活動。記者 孟雨涵 攝

最近,江蘇南京提出試行每周2.5天休息制度,全國一些地方也在探索這一休假模式,更好地引導和培養新消費。其實,中國現行的休假制度經歷了一個長期發展過程。從每周休息一天,到「雙休日」出現、「黃金周」問世,以及傳統節日「小長假」出現等。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我們的假日」逐漸增多,不斷變遷。

單休日忙碌,雙休日休閒

中國的假日制度幾經變遷。新中國成立後很長一段時間,中國實行每周休息一天的假日制度。單休制一直延續到1994年。

然而,那時唯一休息的星期天,成了中國人「戰鬥的星期天」。因為在這僅有的一天休息日中,人們要打掃房間、換煤氣、洗衣服、走親訪友,幾乎從早忙到晚。由於一周只能休息一天,上班族很難離開自己生活的城市出外走走,「待在原地」成為一種生活慣性。大家更注重「積累」,而不太講究「消費」。

央視的《正大綜藝》成為當時最紅火的節目之一,給國人提供一個「了解世界、開拓眼界的窗口」。人們通過這個節目去感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滿足了對世界的好奇與嚮往。主持人所說的「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成了許多人脫口而出的順口溜。

總體上,對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多數中國人而言,單休假日對生活的改變不大,再加上交通出行不如現在便捷,旅遊更多時候是一種夢想,能在全國各地跑的大多是因公出差的供銷員。

進入上世紀90年代中期,改革開放效應更加顯著。1994年3月,單休制度終於鬆動,中國開始實行「大小周末」,大周末即每周休息兩天,小周末則休息一天,這也為後來的「雙休日」做了軟著陸。

「大小周末」初次推行時,不少人還不適應。輪到「大周末」時,有些人忘了「今天我休息」,照常一大早趕到單位。由於容易弄混淆,不少人逢周五就問:「今天是大周末還是小周末?」這時的國人初步有了「過周末」的意識,利用大周末安排出行的人驟然增多,在一些經濟發達的城市,少部分人開始了「自駕游」。各地商場、農貿市場人群涌動,商家們笑逐顏開。

在「大小周末」實行一年之後,從1995年5月1日起,全國實行5天工作制,正式迎來了「雙休日」。隨著中國人慢慢適應雙休制,文化產業、短線旅遊業都呈現大幅增長,經濟效益明顯。

「黃金周」與「小長假」互為補充

1999年之後,人們最為熟悉的「黃金周」來了。國務院修訂發布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決定,將春節、「五一」、「十一」的休息時間與前後的雙休日拼接,形成3個7天長假,並從當年國慶起執行。

據報道,1999年國慶第一個「黃金周」,全國出遊人數達2800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141億元,假日旅遊熱潮迅速席捲全國。這一長假制度也被視為拉動內需、促進消費的一大舉措。到了「黃金周」,不少旅遊城市更是人頭攢動,出境游也同樣火爆,國人似乎「包圍」了全世界著名的旅遊景點。

黃金周旅遊消費繁榮的背後,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每年一到黃金周,道路資源緊張,絕大部分景點人滿為患,旅遊成本比平時貴許多,服務質量也普遍打折。還有景區保護問題,尤其對於風景名勝、文物古蹟來說,大量的人流進入導致景區超過承載限度。2015年10月1日,全國包括故宮、九寨溝等16個知名景區提前發布「限客令」,這也是國內景區首次實施限流。

終於,中國的休假制度又一次發生變革。2008年,「五一」法定假期從3天改為1天,意味著「五一」黃金周被取消,同時增加了清明、端午和中秋假期。這標誌著假日制度開始關注傳統文化因素,尤其是清明祭祖、中秋團圓的3天小長假,對承襲傳統文化、增進親情交流等都有所推進。全國各地在小長假推出許多民俗活動,讓傳統節日搭上時代列車,在現代社會重新綻放光芒。

同時,如何通過休假幫助人們更好地休息,制度層面探索也在進行。2013年發布的《國民旅遊休閒綱要》提出,「到2020年全面推行帶薪休假制度」。2015年8月,國家明確鼓勵彈性作息,為職工周五下午與周末結合外出休閒度假創造有利條件。「2.5天休假模式」開始在一些省市探索施行。

休閒產業仍有很大潛力

統計顯示,全國法定假日和周末休息日由改革開放初期的約60天增長到目前的115天,占全年的比例超過31%。也就是說,中國人每年有近1/3的時間在休假。

專家認為,中國休假制度的調整,和中國宏觀經濟結構調整相吻合,符合國際大勢。休假制度演變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勞動效率提高,而這又是由科學技術進步決定的。假日天數是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生產力和生產效率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上升而逐漸增多的。比如,由最初的手工作坊改為生產線後,人們有了更多閒暇時間,就有了休假條件。

經濟學家們觀察後發現,休假這個生活行為,和國家經濟發展效率相關。上世紀70年代,許多西方已開發國家人均收入上升後,國民幸福感不升反降,被稱為「收入—幸福悖論」。經濟學家將人們休閒時間分配方式進行計量分析後發現,其與國家產業效率、人均GDP存在相關性。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教授魏翔在接受《人民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休閒時間是溝通國家和個人的橋樑。簡單地說,人們怎麼生活,我們的國家就會怎麼發展。但目前許多居民的日常休閒方式還較單一。從目前來看,中國休閒產業依然處於發展階段,未來仍有很大潛力。文化產業、旅遊、運動、養生等休閒方式都是提升人們休閒質量的休閒產業類型。如果說傳統教育教會了人們如何生存,那休閒教育教會了人們如何健康地生存。中國社科院旅遊研究中心的專家建議,可嘗試將休閒發展納入地方政府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財政預算等,促使地方更加重視休閒經濟發展和居民休閒需求。

古代的休假制度是怎樣的?

其實,休假不是現代人的專利,古人也要趁休假才能結伴出外郊遊。

唐代詩人王勃就是趁休假之時揮筆寫就《滕王閣序》。「十旬休假,勝友如雲。」公元675年的九月初九,一群文人墨客趁著十日休假的日子,從全國各地趕到江西南昌,齊聚慶祝滕王閣新修成。21歲的王勃正好去探望在交趾做縣令的父親,路過此處,寫下了《滕王閣序》。

關於漢代以前的公職人員如何休假,文獻記載較少,也一直有所爭議。但可知,到了南北朝時期,公職人員為十天一休,一直延續至唐朝。在唐朝,除了「旬休」這樣的常規輪休,每逢春季、冬至、清明各休7天,中秋、夏至則分別休3天小長假。假期1天的節日也比較多,不僅元宵節、中元節、盂蘭盆節、端午節、重陽節要休假,就連三伏這樣的節氣也要休假。

隨後的宋代,假期有增無減,不但開創如「天琪節」這樣的新節日,而且逢節必休。有人曾做統計,一年365天,宋代公職人員可休110天。據史學研究者介紹,宋代是中國歷史上傳統節日最為豐滿的時期,元代、明代、清代的公職人員休假就變得困難了。

在元代,每年只有16天節慶假日。明代的大假期則包括春節、冬至和皇帝的生辰,旬休也改成了月休3天。到了清代末期,星期天已成為當時官府上層的公休日。(記者 彭薇 整理)

來源:解放日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XZm-uXEBfGB4SiUwpGfF.html



南湖的春天

2020-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