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大霞的 火紅年代
正在大連電視台播出的50集電視連續劇《高大霞的火紅年代》獲得了不錯的反響,媒體聚焦,業界首肯,觀眾熱議。早在這部劇作立項開拍起,就先後獲得國家廣電總局電視劇引導扶持專項資金扶持項目,入選「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優秀電視劇百日展播」名單和國家廣電總局第二批百部電視劇規劃重點選題。該劇不日還將登陸中央電視台在黃金檔播出。
《高大霞的火紅年代》何以能如此紅火、
斬獲各種殊榮?
總結起來
應該歸功於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劇情引人入勝。
首先,這是一部地道的諜戰劇、革命歷史劇,它聚焦1945年大連解放後到1949年共和國成立之前的4個特殊年頭,此間正是大連人民熱火朝天從事革命和建設時期,而少數敵特分子卻蠢蠢欲動伺機破壞,女主人公高大霞就頻頻遭遇敵特分子的追殺和誣陷,革命者的忠勇以及「抓特務」是這部劇作的表現核心,敵我兩方面的鬥爭有明有暗,鬥智斗勇,劇作懸疑連連,險象環生,且有出人意料的劇情翻轉。同時,這還是一部家常劇、情感戲、幽默劇和地方戲,劇作家長於從平凡生活中掘發最能打動人心的力量,在表現大的敵我矛盾之外,更有許多接地氣的百姓日常生活書寫,無論人物對話,還是劇情設置,劇作在透視小的生活波瀾和情感困惑之時,都安排了足夠的、自然而貼切的笑點,如高大霞和劉曼麗因為看《白毛女》太入戲而忘乎所以衝上舞台、破壞了一台好戲;劉曼麗會因為「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故事而哭得稀里嘩啦;高大霞等在做好的「亂燉」中發現了一條條字跡已難辨認的國民黨特務名單等等。於是乎,這部劇作有張有弛,不疾不徐,時而令人驚心動魄,時而叫人開懷大笑,時而讓人感覺溫馨。而濃墨重彩的大連元素的加入更讓這部劇作瀰漫著濃郁的海蠣子味兒。由於成功地將歷史、諜戰、情感、幽默、風土等多重元素集結在一起,《高大霞的火紅年代》最大限度地滿足了不同年齡段的觀眾的多元文化需求。
第二,人物塑造真實。
俗話說,「三個女人一台戲」,而這部劇作僅靠著高大霞和劉曼麗這兩個有性格魅力的女人,就撐起了一台可圈可點的大戲。「恨嫁」的劉曼麗自打丈夫音信全無後就開始為自己的婚姻布局謀篇,因為心急而免不了出點「洋相」,因為文化水平不高而在與戀人相處時不解風情;熱心的她還為大齡「剩女」高大霞處處留意身邊男性,忙不迭地亂點鴛鴦譜,雖說因此會和另有想法的高大霞爭風拌嘴,但直來直去的二人絕不因此而生宿仇。與劉曼麗的心直口快、老於世故不同,高大霞感情單純,對黨忠誠,既有心思綿密的一面,也難免會有莽撞冒失之處,她是一個成長中的人物,在經歷革命鬥爭烈火的淬鍊之後,益發成熟而堅定,在遭遇誣陷和挫折之時,能不改初心,意志堅定,最終成功地完成了黨交給她的各項艱巨任務。這姑嫂二人都具有東北女人的豪爽耿直,熱烈奔放,愛憎分明,大大咧咧,紅花綠葉般相互扶持、你捧我逗,身上頗多看點。此外,劇作在塑造傅家莊、方若愚、麻蘇蘇等主要人物時,也都能遵循他們的身份和性格特點,他們的言動均頗堪玩味。
第三,地域色彩濃厚。
單從劇作命名來看,該劇和數年前熱播的《王大花的革命生涯》稱得上是名副其實的「姊妹劇」,並且延續了「王大花」抗日放火團之後的大連故事,著重表現解放戰爭時期大連的特殊解放時期生活,此間大連所發生的許多可歌可泣的重大歷史事件,諸如「搬家運動」、為解放戰爭製造和運送軍火、印製東北區最早的《毛澤東選集》、為開國大典輸送禮花禮炮等,都被巧妙地穿插進劇情中成為有機部分,觀眾可從中重新回首大連近代革命史上的榮光與驕傲。至於大連的特色食品海麻線包子、油煎燜子、海鮮,傳統交通工具如有軌電車,標誌性地理空間如青泥窪橋、秋林公司、鐵路醫院、南山小樓、西崗子、寺兒溝,特有稱呼如挽霞子、刺鍋子,等等,都得到了恰如其分的表現,而劇中人物自始至終比較地道的海蠣子味兒大連話,更是讓這部劇作從內容到形式都打上了深深的大連烙印。顯然,觀眾從這部具有年代感的好戲中不僅能真實地觸摸大連歷史,還能感受到大連特有的風土人情、文化習俗,甚至會望見當下、發現自己。
第四,強強聯手打造。
這部劇作的製作團隊可謂陣容強大:導演是被觀眾視作最會講故事的金牌導演毛衛寧,編劇是慣常精雕細琢、享有盛名的作家郝岩,男女主演是演技醇熟、素有口碑的佟麗婭、陳昊、劉威、高露、丁嘉麗等,作曲是曾獲得過格萊美音樂大獎的好萊塢作曲家夏泰。如是名家加盟,精英薈萃,各司其職,竭才盡智,本色出演,自然具有強大的征服人心的藝術力量。「高大霞」的紅紅火火,不難想見。
劇中還有很多很多
咱們大連人
熟悉的場景和親切的鄉音
作為大連人千萬別錯過
全 國 首 播
血 !受 !
作者:遼寧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喬世華
編輯:婷婷 編審: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