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我媽在新疆拾棉花

2019-11-01     貞觀

新疆除了哈密瓜、葡萄乾特別有名外,還有一種農作物名氣也很大,那就是棉花,它的總產量占全國比重超過了80%。每年的8月到9月,這片土地上就會聚集來自全國各地的拾棉工。

最近,我媽在看一部央視熱播劇《花開時節》,講的是來自蘭考的一個年輕副鄉長帶領一群女農民工前往新疆采棉的奮鬥故事。我媽看完之後,極力推薦我也看,她說:「這和我10多年前在新疆拾棉花的場景一模一樣,雖然部分條件好些了,但是拾棉花依然是那麼苦。」隨後,我媽給我講了她兩次去新疆拾棉花的事,以下就是她的經歷。

1出發

我們村有幾個人紮根到了新疆,十多年前第一次回到村裡叫人去拾棉花的就是這個紮根新疆人的親戚。農曆七月初,開始在村裡宣傳,到新疆去兩個月可以賺一年莊稼的錢,比打工多好幾個月。於是我媽和家裡人商量好,踏上了西去的旅途。

來自和田的采棉工在采棉花/攝影:人民日報記者 胡仁巴

火車票是經紀人統一買好的,運氣好的是硬座,運氣不好就是站票。我媽第一次去就是站票,和其他鄰居擠著座,輪流著坐。火車從楊陵出發的,漫長的旅程就此開始,自己帶著碗筷,買了袋裝的方便麵,度過極度難熬的兩天兩夜。

那時候的火車還是綠皮車,車速很慢,人很多很擠,過道里全是人,當然長途火車最難熬的是漫長的夜晚,坐也不適,趴也難受,仰面靠在座位上也難受,還有人直接睡到了座椅下,過道擠得走不過去,晚上上個廁所,短短10來米的距離,都會打擾很多人的美夢。我媽由於沒有座位,有時會走到車廂連接處歇息,在這裡被吹感冒了。

電風扇在搖頭晃腦,火車在河西走廊緩慢地移動,車窗外漸漸成了荒蕪的戈壁。屁股坐得疼了,就起來站著,一會兒腿又站的困。望著車窗外,只希望能趕快到達。

火車上有兩件事印象極其深刻:

一是火車開到甘肅天水等地的車站時,很多甘肅的拾棉工由於沒有買上票,就從車窗不停往裡面翻,那可真是嚇人,乘務員就直接拿棍子往下打,打的勁很大,看著都疼,可見還是有很多人願意通過拾棉花去改善生活。

二是遇到幾個高中左右大小的少數民族小孩,看樣子像是到西安旅遊的,家裡條件不錯,也是無座,他們就把新買的毛毯鋪在過道上打撲克,不停買車上的零食,把小餐桌占得滿滿的。他們坐在毯子上,還不時把腳伸出去絆來回走動的婦女,絆倒了還在那笑個不停,後來竟然囂張地打了也是站票的另一位老人一巴掌,老人也不敢說話,因為他們消費高,連火車上的售貨員也不敢管,後來有人實在看不下去了,拿了一個啤酒瓶砸到其中一個頭上,這才消停了下來。

隔了一年,我媽第二次去,經紀人沒有買上票,就先坐大巴車到了蘭州轉火車,然後抵達新疆。

對比《花開時節》里的火車每個人都有座位,還有那麼多空座,真是幸福了許多。

《花開時節》截圖

2抵達

經過5000多里火車的搖晃和幾百里大巴車的顛簸,終於到了呼圖壁。到了新疆,大家第一感覺是特別大、空曠,連太陽都大都低,好像就在頭頂,離人特別近。

我媽第一次是到連隊拾棉花,安排的住宿是學校,就直接在教室的地面上鋪上木板床睡覺,吃飯是大鍋飯;第二次是到承包戶拾棉花,每戶分四人左右,居住在人家的雜物房裡,在承包戶的早飯和晚飯都是自己動手做的,只有中午他們會送到棉田裡。

在50天左右的時間裡,休息時間只能是下雨天,新疆這地方本來雨就少,休息的時間顯而易見。還有一種是清晨霧水太大,只能等露水乾了快中午的時候去,這樣就可以歇息半天。我媽他們也不想歇息過久,本來就是出來賺錢的。

在拾棉花的這段時間裡,會遇到中秋節,一般都會收到月餅和蘋果,在異鄉簡單地過一個節日。

3拾花

第一次拾棉花,由於去得早,棉花沒有全開,大家想著這麼大老遠來,也不能閒著,就到當地的建築工地修了10天的河壩。等到棉花全部盛開,才開始拾棉花。我媽說她第一次走進棉花田裡,一眼就被望不到天邊的棉田震撼了,真是一種豐收的大美。

正常的作息時間是每天早上5點左右起床,6點多出發,步行3公里左右走到棉花田,直至晚上8點或9點結束,每天平均勞作超過12個小時。中午時候,會有人送飯過來,短暫休息不到20分鐘又開始了。每裝滿一袋子,都要自己扛到地頭,然後再重新開始,就這樣日復一日在烈日下堅持著。

豐收的棉田/攝影:人民日報記者 王漢冰

由於棉花的高度,只能彎著腰采,如果想拾得快,必然要跪下來,把拾棉花的袋子放在前面一點一點向前挪,所以一天下來最傷腰和手。除此之外,棉花上的農藥味特別重,對呼吸道影響特別大,有幾個鄰居去了不到10天就生病回家了。

我媽第一次在連隊拾棉花的時候,每天早晚都有連隊廣播播放《在希望的田野上》這首歌曲,一是給大家鼓勁加油,二是可以適當調節心情。除此之外拾棉花也設置了獎項,拾得最多的可以送飛機票回家,第二第三名送臥鋪票,拾夠3000公斤以上的送硬座火車票。

我媽說她一開始每天只能拾到60公斤左右,後來熟練起來可以拾到80公斤左右,厲害的人一天可以拾到100多公斤。按40天算下來,每天至少要保證拾到75公斤才能報銷回家的車票。當時的價格是1公斤1元,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可以賺到3000多元,現在基本可以賺到1萬左右,對於農民來說,這是一筆非常可觀的收入。

來自和田的采棉工在采棉花/攝影:人民日報記者 胡仁巴

當然除了真正想賺錢的,還有一種是來混日子的。當時河南的一個縣受災,政府安置每戶都要來一人實現勞務增收,這其中就來了很多年輕人,這些人中有的會在棉田裡貪玩偷懶,坐在一起閒聊,等到回家的時候甚至連車票錢都湊不齊。

快結束的時候,面對著雪白惹人愛的棉花,大家一般也會買一些拿回家做被子。

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在朋友圈看到一篇文章,寫的是一位90後女孩在新疆拾棉花的40天記錄。沒想到,十多年過去了,還有那麼多人一批一批去遙遠的新疆拾棉花,連90後都去了,也許正如電視劇里所說「幹活吃飯不偷不騙,錢掙得乾淨,人活得硬氣」。

作者:終南行者

關中人

版式設計:宅餅


請關注貞觀新浪微博:@貞觀club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WUPuLW4BMH2_cNUgBHh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