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孩子需要學習成長,家長也一樣。讓我們一起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用真心、真情、真愛與孩子共同成長、共同進步。
作者:薔薇花開(爸媽精讀主筆)
生活中常常有一群熊孩子的作妖行為讓人匪夷所思,且屢見不鮮。
最近家住重慶某小區高樓的一位熊孩子趁家長不在往樓下扔東西,結果把停在樓下的價值100多萬的奔馳GLS頂部砸穿,玻璃也破了,維修費需要上萬。
後來車主調取監控找到了孩子家,要求賠償。孩子的家長承認是自己的孩子亂扔,但卻不願意賠償。
原因是上幼兒園的孩子還小不懂事,不是故意的,而且還稱自己沒錢,讓車主找保險公司解決。
有網友評論說:上樑不正下樑歪,什麼樣的家長教出什麼樣的孩子。
不得不說,每個熊孩子背後,必定會有一個熊家長。
孩子犯了錯,家長理當以身作則,主動承擔起責任,並告訴孩子錯在哪,而不是一句「孩子太小不懂事」包庇孩子逃避責任。
01
前不久甘肅蘭州一位24歲的男子因不滿父親將他扔在外面一年,在街頭手持鋒利的菜刀,瘋狂追砍自己的父親。
巡邏的輔警看到後,迅速跑過去奪下男子手中的菜刀,並在10秒內將其撂倒。
父親看到自己的兒子被警察控制,當場求情:別這麼狠,他還只是孩子!
父親的這句話,讓人匪夷所思。這到底是可憐還是可悲呢?
在家裡,永遠都是父母的孩子,可是在社會,別人不會認為你是孩子就能為所欲為,自己需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馬卡連柯在《祝你成功》中說過一句話:「過份的溺愛雖然是一種偉大的情感,卻會使子女遭到毀滅。」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慣子如殺子,過度的溺愛,只會讓孩子變得自私冷漠,不懂感恩。
最近有網友發貼引來大家紛紛點贊:
馬路邊,一個小男孩背著書包,彎著腰站在腳踝深的污水裡,雙手不停的扒拉著什麼。
首先還以為這個小男孩調皮,連路邊這麼髒的水也敢玩。
後來仔細一看,因為下大雨,馬路邊的人行道上積滿了污水,小男孩站在雨中,雙手扒拉著堵塞了下水道的樹葉和垃圾,全然不顧全身濕透的自己。
孩子心中有他人,為他人著想的舉動真的讓人感動。
善良的孩子背後,也一定有一對善良的父母,是父母平時的言行舉止耳濡目染、潛移默化教會了孩子如何去關愛他人,去做一個有教養的人。
笛安曾經說過:「教養這東西就像血管,可以盤根錯節地生長,長在你的血肉之軀的最深處,密不可分。」
它是從小養成的一種品質,而且一旦養成了,就深植於骨髓。無論在什麼時候,展現一個人的教養,就等於展現一個人靈魂的模樣。
02
高鐵上發生了一件這樣的事情,一位調皮好動的小孩坐不住,在車廂里亂跑叫嚷。同車廂的乘客看不過去了,勸告孩子的家長管一下孩子。
結果這位家長不但沒有意識到孩子的行為打擾了別人,反而罵這位乘客。
乘客:孩子跑來跑去,我跟您說,好好的。
家長:孩子跑來跑去,他是小孩,小孩吃屎你也吃屎?
乘客:小孩不懂,大人也不懂嗎?
家長:小孩就是要活潑。
一個小孩如果沒有人教給他良好的行為習慣和相關的禮貌舉止,他必定是愚昧和粗淺的。
《原生家庭》書中有這樣一段話:孩子對語言信息以及非語言信息的吸收,就像是海綿吸水一般,會完全不加選擇地全盤吸收。
他們會像一面鏡子,照出父母所有的影子。
所以,父母的言談舉止,都會深深地影響孩子,甚至被孩子模仿。
其實,熊孩子也不是天生就是熊,而是父母的教育出了問題。而這些問題一般都會表現為以下幾種情況:
1、父母從小包辦太多
很多家長喜歡對孩子的飲食起居照顧得無微不至,總是以愛的名義,不讓孩子插手家務活,總是害怕耽誤孩子的學習,替孩子包辦一切。
殊不知這種越俎代庖的辦法,只會讓孩子更加產生依賴思想,不利於孩子養成獨立自主的能力,也不會有擔當和責任心。
孩子再小也有自己的想法,替孩子包辦太多,也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現。家長不尊重孩子,孩子肯定是會有牴觸的。
2、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像小皇帝
現在很多家庭中的孩子地位都比較特殊,一般一個孩子享受4個人甚至6個人的照顧,也就是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或者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和爸爸媽媽。
有好吃的先留給孩子,有好玩的先想到孩子,而家務是媽媽的,上學背書包是爺爺奶奶的事......
家裡所有人的關愛都集中給了孩子,讓被溺愛的孩子不知道長幼尊卑的道理。
長此以往,孩子在這種生活狀態下,很容易變得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孝順,不懂感恩。
3、輕易滿足孩子的需求
孩子想要什麼就給什麼,甚至孩子提出的任何需求都不打折扣的給予滿足,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越發貪心無度,各種需求也是沒完沒了。
而當孩子的慾望得不滿足時,孩子就會暴跳如雷、火冒三丈,甚至把所有的脾氣都發泄在家人的身上。
不斷的索取,不勞而獲,孩子也會變得缺乏奮鬥意識、缺乏耐性和抗挫能力差等等。
03
《正面管教》一書中這樣說過:孩子在感覺更好時才能做得更好。正面管教,是教、是理解、是鼓勵和溝通,而不是一系列的責備與懲罰。
不想讓孩子變成熊孩子,那就先讓自己不要變成一個熊家長。
如何才能讓自己不要變成一個讓人生厭的熊家長,總結歸納了以下幾點:
1、父母和孩子之間要相互尊重。
父母和孩子相處,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相互尊重。
孩子雖小,但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價值觀。身為家長,不要以高高在上的權威思想來強壓孩子。出現問題時,應該以平等的方式與孩子一起解決問題。
根據楊百翰大學教授尼克森所言,如果父母的育兒方式能夠把愛、期望和尊重孩子的獨立等融為一體,那麼親密的親子關係就會長久持續。
而親密的親子關係能夠提高孩子的自我認同感和價值感。
而得到父母的尊重和友善對待的孩子,即使將來走入社會,也會懂得如何善待他人、尊重他人。
2、讀懂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
有關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一個人的需求不被滿足時,就會以各種行為方式表現出來,尋求滿足,或者會將需求暫時壓抑到潛意識中,但壓抑的需求並不會消失,仍舊會尋找各種機會表現,以各種方式來尋求滿足。
比如,生活中常常見到有孩子不停的哭鬧、摔東西、搗蛋等等,家長不理解孩子為什麼會這樣,認為孩子是調皮、不聽話,以各種「標籤效應」來責怪孩子,甚至打罵孩子來強迫孩子改變行為。
殊不知孩子的行為背後,也許只是單純的想尋求家長的一個擁抱,一份關愛,希望獲得家長更多的關注而已。
而當你冷靜地去探索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理解孩子的行為動機時,方能快速有效的引導孩子主動去改變行為。
3、與孩子之間進行有效的溝通。
和孩子溝通時,儘量就事論事,劃重點。
不要使用「廚房水槽效應法」,像倒垃圾一樣把一系列毫無關聯的抱怨彙集到一起。這樣不但解決不了問題,還會加深矛盾與隔閡。
和孩子溝通首先要學會聆聽。聆聽是一種信任,也是一種尊重孩子的表現。
在溝通的過程中,家長不要指責和批評孩子,可以給孩子相應的建議,用尊重孩子的語言去引導孩子該如何去做去思考問題,最後與孩子達成共識。
4、教會孩子勇敢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簡書上有網友分享:
一個具有解決問題能力的孩子,對他一生的影響是很大的。因為他能夠從小認識到行為有因果關聯,認識到人都有感受,也認識到解決問題不止有一種方法。那麼當他們日常生活中遇到麻煩和問題時,就很少再會有衝動、麻木,內向或者好鬥等不良行為。
家長教孩子學會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幫助孩子把不良的行為扼殺在萌芽狀態。
孩子有了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便會思考問題的不同解決方法,以及自己的行為將會造成什麼後果等等。
總之,父母想要孩子變成什麼樣的人,那就先讓自己變成什麼樣的人。以身作則,用實際行動去影響孩子,而不是單純的說教。
少說,多做。正如魯道夫·德雷克斯曾說的那樣:「閉上嘴,去行動。」
因為孩子良好的行為素養,不是被教導出來的,而是被影響和模仿出來的。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要教育好孩子,就要不斷提高教育技巧。要提高教育技巧,那麼就需要家長付出個人的努力,不斷進修自己。」
不僅孩子需要學習成長,家長也一樣。讓我們一起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用真心、真情、真愛與孩子共同成長、共同進步。
共勉。
作者簡介:薔薇花開,富書專欄作者,80後的二胎媽媽,喜歡用文字記錄生活,也喜歡用文字見證孩子的成長,願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與志同道合的你一起探討育兒經。本文首發爸媽精讀,爸媽精讀系頭條號簽約作者,文章來源:爸媽進化論(ID:bmjhlc),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