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及每個人的福利,重磅升級了

2019-08-28     力哥說理財

上周醫保局發了一個重磅通知,用一句話總結就是:醫保的藥品目錄升級了!

新版的醫保藥品目錄相比之前的,在藥品結構上做了不少優化。

不僅新增了148個品種的常規准入藥品,加入了不少治療慢性病、癌症和兒童疾病的藥品。

將74種基礎藥品由部分報銷的乙類藥品,調整成了全額報銷的甲類藥品。

比如說雙黃連口服液,以前屬於乙類藥品只能部分報銷,現在調整為甲類藥品能全額報銷,看病能省更多的錢。

同時還剔除了150個臨床價值不高、濫用明顯、有更好代替品的舊藥,騰籠換鳥。

整體來看,新版的醫保目錄比原來更實用、更接地氣。

2020年就會正式實施,這對我們平頭小老百姓來說,是件好事兒~

說到這兒,讓小寶想到一個很經典的問題:

我有醫保了,還有必要買商業保險嗎?

醫保局限

很多人目前身體還算可以,醫院去的少,不太了解醫保在使用過程中的不足。

只看到了理想的豐滿,卻沒體會過現實的骨感。

小寶從兩個方面來給大家說說:

首先先從報銷規則層面分析一下,看病只靠醫保會是什麼情況。

開頭小寶說了我們醫保局的新動作,明年開始就有新的藥品目錄了。

但滿打滿算,常規准入藥品總共也就2643種。

這是多還是少呢?

我們看看藥管局的數據就知道了,在藥管局備案的藥品合計有169514種。

醫保目錄的藥品,只占了所有在國內備案藥品的1.56%。

哪怕是扣掉一些重複的、罕見的和過時的,從絕對數量來看,醫保目錄里的藥品也只是冰山一角……

不僅如此,就算是在醫保藥品目錄,我們也不一定能100%報銷。

醫保目錄中分「甲類藥」和「乙類藥」,甲類藥品能全額報銷,一般是些治頭疼腦熱的常規藥。

而乙類藥品只能部分報銷,大概能報六七成左右,具體看當地醫保政策。

在醫保目錄僅有的2643種藥裡面,當中又只有640個是甲類藥。

所以說,能全額報銷的藥僅占所有備案藥品的0.38%。

另外,要想用醫保卡看病報銷還得滿足一些條件才行。

比如要達到報銷的「起付線」標準,上海的要求是1500元/年,1500元以上的才能走醫保統籌帳戶報銷。

然後還有「封頂線」,像一些小城市一個人每年只有二三十萬的額度,面對大病實在捉襟見肘。

扣掉「下有保底,上有封頂」的部分之後,再扣自費內容和自付部分。

畫一個常見的倒三角說明圖就是:

(點擊查看大圖)

因此有了這「九九八十一難」,治療小病還好,遇上大病就只能兜個底兒了

分析完了報銷規則,下面小寶再說說使用過程中的實際難處。

去年《我不是藥神》這個電影火了之後,國家就開始積極推動抗癌藥品納入醫保目錄這件事。

經過多方努力,把35種抗癌藥物納入到了醫保目錄裡面。

比如治療結腸癌的西妥昔單抗納入醫保目錄之後,報銷比例高達80%,一個療程能節省3萬多,自費2千5就可以了。

讓很多癌症患者看到了生存的希望。

但,實際情況卻沒有這麼樂觀。

抗癌藥納入醫保目錄後,很多患者發現,藥反而都買不到了,醫院經常「斷貨」……

為啥呢?

兩個實際難處:

一是醫保控費。

我們國家整個醫保帳戶的錢就擺在那兒,地方財政和國家對醫保的支持也有限。

在人口基數這麼大的情況下,還達不到像已開發國家那樣的醫療福利水平。

尤其像這類抗癌藥物整體單價這麼高,一個病人一個月的用藥量成本就要上萬塊,對於醫保的資金壓力太大。

考慮到還有其他老百姓也得看病,只好限制抗癌藥品的購入和發放。

二是「藥占比」考核。

「藥占比」這個詞大家可能是第一次聽,小寶給大家簡單解釋一下。

它說白了就是看患者在看病的時候,藥品費用占總花費的比例。

比如拿藥花了100塊,在醫院挂號+拍片+化驗+拿藥總共花了500塊,那這次的藥占比就是(100/500)=20%。

這個指標的推出是為了遏止以前看病貴買藥貴,醫生為了掙提成給患者開一堆藥的亂象。

出發點是好的,但難免有點一刀切了。

當把單價巨高的抗癌藥也算在藥占比考核範圍內的時候,很多醫生為了達標只好儘量少開或不開。

據說廣州某腫瘤科專家為了療效給患者開了一些抗癌藥,一個月的獎金被扣剩18塊。

而有的則選擇「曲線救國」,患者要拿抗癌藥就得辦理住院提高看病總花費,來達到「藥占比」的考核指標。

醫保資金有限,醫生又跟患者不在一條戰線上,所以用醫保拿藥治病,尤其是比較貴的藥時,就有阻力……

所以小寶一再強調,醫保很重要,但不能完全寄託於它,還得選擇合理的商業保險進行補充。

怎麼用商業保險補充?

我們在防範疾病風險的時候,主要用的就是兩個險種,「重疾險+住院醫療險」。

先說重疾險,達到重疾理賠標準就能一次性賠錢。

比如確診癌症,就能一次性理賠50萬到手,怎麼花、怎麼治自己說了算。

不僅能覆蓋生病治療的花費,還能解決病後收入中斷的實際問題。

小寶目前最最推薦的是「健康保2.0」和「達爾文超越者」,性價比槓槓的~

其次是住院醫療險,保障範圍比重疾險還大,住院就能憑發票報銷,沒有具體的疾病要求。

小至闌尾炎手術,大到器官移植,都可以。

一般都有1萬塊的免賠額,比如住院經醫保報銷後還剩10萬塊,可以找保險公司報銷9萬。(10-1萬免賠額)

沒有醫保目錄的限制,自費藥和進口藥都能報銷。

像前面說到的醫院為了控制藥占比不給開藥的情況,在住院醫療險面前完全就不是事兒。

比如好醫保長期醫療和尊享e生2019,實際都支持外購藥報銷。

(尊享e生宣傳)

只要是治療必要的,醫院買不到沒關係,把醫生開的處方蓋章後交給保險公司審核,審核通過了就能正常報銷甚至直付。

至於這些醫院買不到的藥,很多DTP藥房都有,完全不用擔心有錢沒藥的問題。

DTP,Direct to Patient,是直接面向患者提供更有價值的專業服務的藥房。

而且這對於醫生來說也是求之不得的事兒,既能給患者用好藥治好病增加個人口碑,還不影響「藥占比」這個考核指標,一舉兩得

所以說,一個相對完整的疾病風險保障是「醫保+重疾險+醫療險」。

小寶可不允許看完這篇文章的人,還說「有社保就夠了」的這種傻話了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V-PR1mwBJleJMoPMpp-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