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數據,揭秘理賠真相…

2020-02-28     力哥說理財

前些天沒怎麼寫文章,主要是在處理微信私聊,同時面對大幾千個人的產品諮詢,那感覺一言難盡,真是恨不得有三頭六臂。

在這段時間高強度密集的問題答疑中,小寶發現大多數人一方面對保險的需求非常迫切,特別擔心意外不期而至,另一方面對保險理賠卻有點忐忑,總是擔心理賠慢、理賠麻煩、甚至被拒賠。

很常見的一種現象哈~

為了消除大家的擔憂,小寶潛心研究,花幾天時間扒了近60家保險公司發布的2019理賠年報,手工整理了一個匯總表:

(上下滑動查看)

通過數據,揭秘幾個跟大家心目中的常識相違背的保險理賠真相。

1

理賠率高


首先必須要指出的是,從這幾十家保險公司公布的數據中可以看到,絕大部分保險公司的理賠率都不低。

基本都在97%以上,而且99%以上的也不少。

換句話來說,絕大多數人都能獲得理賠,妥妥地打了坊間那句順口溜的臉,「保險有兩不賠,這也不賠那也不賠。」

對於如何捍衛自己的理賠權益,小寶只給大家一個建議,就是認真且如實地過健康告知

確定符合要求了再去投保,後面只要達到了理賠標準,保險公司是不會惜賠滴。

精算師早在開發產品的時候就已經根據調研收集的大數據,計算過產品的理賠機率了,所有的理賠成本都已經被算在了大家的保費當中,理賠是很正常的事。

而惡意拒賠對於他們來說是風險與收益不對等的事,為了省那幾十萬理賠款,萬一投保人不爽找銀保監會投訴甚至跟他們打官司,不僅正常理賠後還要被處罰批評,而且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還會對品牌形象造成非常負面的影響,這個損失可不是花幾十萬就能彌補回來的了。

感興趣的可以去查查這些年與保險相關的理賠糾紛,往往即便是消費者帶病投保不占理,結果還是保險公司倒霉認栽,選擇賠錢息事寧人。

當然哈,小寶並不是建議大家帶病投保,而是說只要我們盡到了如實告知的義務,是不用過於擔心理賠滴~

2

品牌並不是關鍵


雖然小寶科普很久了,但現在還是有很多人比較關注保險公司的品牌,總擔心小公司的資金不充裕,在理賠方面可能會卡得比較嚴格。

這點可以理解,畢竟大家不是業內人士,對保險公司的成立條件和銀保監會的監管力度心裡沒底。

好在數據說明一切,無論大小公司,理賠率都不低,甚至有些名不經傳的小公司,理賠率甚至比一些大公司的還要高。

比如交銀康聯99.93%的獲賠率,比中國人壽99.4%的還要高。

還是那句話,賠與不賠並不是看公司的品牌大小、產品的保費高低,而是要把重點放在健康告知和理賠條件上

誠如某安老大在2019年業績投資者會議上所說,過去開發產品往往是從公司利益、股東利益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從客戶的需求。

比如早期的某某福,輕症不保不典型的急性心肌梗塞,如果不幸得了這個高發輕症,不管我們花再多的錢買它,也是不賠的。

保費貴的產品不代表保障內容就更全面,反之便宜的也不代表就缺斤短兩,「一分錢一分貨」這句話在保險行業中並不是那麼適用。

3

理賠時間普遍短

從上面那個表格可以看到,大多數保險公司的理賠時效都在2天以內,有的快的,理賠還不到半天,比如合眾人壽0.18天。

當然,在小寶協助理賠的案件中並沒有這麼快,前後往往都要一個月左右。

為啥保險公司公布的時間這麼短呢,是他們數據不真實嗎?

並不是。

主要原因是保險公司算的是「理賠申請支付時效」,指的是從保險公司收齊理賠資料開始算,到打款支付的時間。

而在實際的理賠過程中,準備資料的過程往往是比較耗時的。

因此,小寶想藉此提醒大家,在不幸降臨需要理賠的時候,一定要留心收集理賠資料。

從踏入醫院的大門開始,就保留好所有的紙質單據並及時報案,根據保險公司的要求收集理賠所需材料。

早提交早理賠,把風險轉嫁給保險公司承擔。

4

還發現了什麼?


除了以上三點之外,小寶在扒保險公司的理賠年報時還發現了一些有價值的信息。

1)保險公司正把理賠的重心往線上轉移

過去網際網路並不發達,很多信息材料需要人力轉交,而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大大降低了信息的流通成本。

體現在保險理賠上就是,很多保險公司的理賠資料通過手機APP或者微信公眾號拍照上傳即可,不需要帶著材料跑去分支機構提交。

比如太平洋的「太慧賠」、新華人壽的「AI快賠」、同方全球的「全球E家APP」、中國人壽的「壽險APP、微信理賠」,工銀安盛的「滿e保APP」等等等等。

雖然叫法不一樣,但實質內容是差不多的,都是在線理賠。

如此一來,可謂是雙贏。

對於消費者來說,不僅省了不少事不用跑腿,而且可以選擇的產品也不再局限於當地有分支機構的品牌,什麼產品性價比高就選什麼產品。

同時對於保險公司來說,可以儘量精簡分支機構數量,減少不必要的人工和場地開支,開發更具性價比的產品,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2)大部分人買的保額都偏低了

小寶在看這些理賠年報時發現一個問題,很多公司重疾人均獲賠金額都不怎麼高,只有10萬或20萬

比如中英人壽,重疾人均獲賠13.5萬,泰康人壽12.3萬、新華人壽7.3萬、光大永明15.88萬。

天啊,這些公司的產品保費可是動輒就幾千上萬塊,理賠到手的保額卻這麼低。

而像一些主打線上產品的保險公司,比如推出了健康一生的弘康人壽,達到了29.15萬的人均獲賠重疾保額。

個中緣由,小寶認為主要是一些傳統的保險公司,在開發重疾時並沒有注重消費型產品,導致很多人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配置了不少帶身故責任的高價重疾險,導致整體保額偏低。

而直到近幾年,像弘康人壽、百年人壽這類近主打消費型重疾的公司的出現,才讓消費者看到了配置高額保障的希望。

因此,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小寶更建議大家多多考慮消費型產品,儘可能把保額配置充足,否則面對花費動輒大幾十萬的重疾,十來萬的理賠款根本就是杯水車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KwSHlnABgx9BqZZImq7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