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的追問:農村空心化,誰還想回家?

2019-10-21     詹國樞

國慶前夕,回四川老家去了一趟,到了曾經從小長大、讀完中學、上山下鄉、後又返城工作的縣城。一別好幾十年,車未到縣城,心早已激動。轉過山彎,眼前一片盆地,啊,這就是我那帶著熟悉泥土氣息的金沙江畔小小縣城嗎?

家鄉最大變化,是縣城呈幾何態勢的急劇擴張!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恢復高考離開此地時,全城只有一條街道,長不過一里,寬不足五丈。縣城四圍,全是種滿莊稼的農田。夜裡睡覺,聽得見窗戶外蛙聲一片!如今回來,短短數十年間,已是街道交叉縱橫,水泥樓房林立,數不清建了多少街道!原本並不算大的山間盆地,已經被各式高矮房屋占得滿滿登登!

縣城急劇擴張,人口也明顯增多。不管哪條街道,但見人來人往,熙熙攘攘,既熱鬧,又嘈雜!擺小攤的,修家電的,烤紅薯的,賣山貨的……看上去似乎是城裡人,又很像當地農民。縣政府賓館前,是一方不算太大的水泥地廣場,白天,不少人在此閒坐、聊天,嘻戲、打鬧。傍晚,男女老少聚集於此,唱歌、跳舞,直至夜深,盡興方歸。

不由詢問縣裡朋友,為何縣城一下增加了這麼多人?他們從何而來,到此以何為生?朋友笑道,這些人呀,大體分為兩大部分,一是各鄉鎮的幹部。過去,鄉鎮幹部全都住在鄉下,在當地安家為生。現在不同了,交通發達了,人的觀念也變了,鄉鎮幹部,大都在城裡買了住房,稍微近些的,下班後直接趕回城裡。比較遠的,周末或節假日,也要回到縣城。

鄉鎮幹部之外,縣城增加最多的,還是農民。除縣城擴建後占了土地,就地轉化的郊區農民外,還有離此幾十里甚至上百里地,為送子女到縣城讀書,來此謀生的各鄉農民。如今,家家只生一個孩子,全民重視教育。縣城小學中學,教學質量最好,大家自然要把孩子送到這裡。孩子來了,大人也就跟來了。城裡隨便找個差使,打打小工啦,烤烤紅薯啦,收入雖然不多,總要強過偏遠貧窮的山村。

朋友一席話,讓我吃了一驚,也開了一竅。沒想到過去並不起眼的孩子教育問題,如今對家長竟有那麼大吸引力!沒想到這麼多農民竟然因為孩子上學而奮不顧身地湧入城裡!難怪參觀縣城中學和直屬小學時,校長感慨地告訴我,近些年,學校不斷擴大規模,增加招生名額,中學小學,在校學生已達數千人,仍滿足不了日益增長的需求。看來,還得不斷擴建,甚至,再建幾個分校。

人們紛紛往城裡集聚,除教育資源優勢外,比鄉下好得多的醫療衛生、文化娛樂和居住環境,也是重要原因。耐人尋味的是,鄉下人紛紛往縣城跑,縣城有條件的人,卻又紛紛往教育、醫療、文化等優勢資源更集中的州里跑。而州里一些有條件的人,又往省會成都跑!即使一時「跑」不了的,也已經在那裡置辦房產,或者,已經託人將孩子送到外面念書。

此次回家,讓我目睹了近年來中國農村城市化迅猛發展的勢頭!我也大體明白了為什麼北京、省城、地區、縣城建了那麼多住房,卻還是有那麼強烈的購房需求。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原本是市場規律,似乎無可非議,但值得擔憂的是,人們紛紛擁進城裡,不但使得城裡的基礎設施建設等一時難以跟上而顯得擁擠、嘈雜和無序,更使得原本各方面條件就差的鄉鎮,在馬太效應作用下,更是每況愈下,今不如昔。過去,全縣曾有幾所比較知名的鄉鎮中學,如今不但招生已成問題,一些稍有水平的老師,也綸紛紛離去,難以留住。學校如此,醫院和文化設施等,更是如此。

農村「空心化」現象,在周圍經濟不甚發達的山區縣,表現亦非常明顯。這已引起一些基層幹部和研究學者的擔憂,他們說,市場經濟條件下,優勢資源要實行優化配置,這沒得問題,但一味放任市場無形之手起作用,國家不採取措施,政府不適當干預,長此以往,,豈不是偏遠貧窮山區越來越窮,越來越沒有人願意居住,留下的都是些既沒有創業能力又沒有經濟實力的貧窮百姓。最終結果,只能是城鄉差別和貧富差別越拉越大。這,難道不值得我們高度重視並採取必要措施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UMtr7W0BMH2_cNUgCAo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