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購成本為何居高不下?

2019-12-29     採購從業者



導致採購成本高居不下的原因有多種,其相關因素包括:企業在思想和戰略上的重視程度、企業資源配置的能力和協同能力、採購人員的素質和結構、採購內容及信息化程度,以及採購制度建設等。

一、思想上輕視


重銷售輕採購,重開源,忽視節流


在很多企業,採購僅是服務於生產部門的輔助部門,反映了公司領導的經營理念,體現了一種管理思想,說明了決策層對採購的輕視程度。


助長了生產部門的主體意識,他們往往對採購部門的意見採取強硬的態度,惟我獨尊,但由於他們對採購環節缺乏了解,對市場行情更是把握不准,從而與採購部門在採購環節中的具體做法產生較大的分歧。


也就造成了採購部門對供應商的重視程度不夠,沒有建立起對供應商的評價體系,從而使採購人員也缺乏對供應商考評的重要性的認識。


根據平常的印象來打分,沒有一套規範的考評體系,使對供應商的考評流於形式,沒起應有的作用。


片面強調採購為生產服務的觀念,或是單純認為採購管理只是節約成本的一種手段,忽視了採購管理對企業整體戰略的影響


後果是:企業採購管理方面的漏洞很多,組織成員缺乏整體意識,工作效率不高,嚴重降低了組織的競爭力,弱化了採購職能。

二、戰略上存在誤區


採購戰略從屬於企業的整體戰略,很多企業沒有進行採購戰略規劃,即使進行了採購規劃,但還是存在著種種誤區。


採購範圍不明確:一些企業對於所需的物料沒有清晰的採購概念,應該外包的卻自己生產,生產效率及技術水平根本達不到同行業的平均水平,導致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浪費;而應該自產的卻又拿出去外包,致使自身的能力和優勢得不到發揮,所生產的產品成本升高,毫無市場競爭力。


供應商選擇定位不明確:有些企業缺乏清晰的採購定位,有時候選擇了能力很強的供應商,並不一定是件好事,他們往往會擁有很高的質量保證能力和產品開發能力,而同時由於業務量的不匹配,也常常會使企業處於討價還價的劣勢中,且得不到重視,從而使雙方的合作變成「一廂情願」的不平等交易。

三、缺乏資源配置和協同


外部資源正日益成為各企業爭奪的焦點,與各供應商的合作是企業通過採購作業整合外部資源的有效途徑。


缺乏資源配置能力:採購作業的成效又與企業的資源配置情況密不可分。


企業無法保證採購業務所需的人員、各種辦公設備的正常配置和使用,從而採購工作的效率也就大打折扣。


採購的協同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即內部協同與外部協同


1、內部協同主要體現在採購部門,與各相關部門的動態溝通,無法實現信息的共享,信息截流、資源獨享的狀況,導致物料採購的種種誤區和陷阱,產生一系列的負面效應:同事之間互相扯皮,抱怨、推卸責任,人人牢騷滿腹,怨氣沖大,工作效率低下,和諧共生的工作環境成為可望而不可及的遠景,毫無團隊優勢而言。


2、外部協同是指與供應商發展雙贏關係。


一方面企業可以參與供應商的產品設計和質量控制過程中,共同制定有關產品質量標準,使需求信息能很好地在供應商的業務活動中體現出來。


另外一方面製造廠商可以在產品的研究開發階段,即尋找供應商,並邀請其參與早期開發,或是推行免檢制度,減少不必要的作業程序,以提高合作工效。

四、採購人員的問題


採購人員問題是許多企業面臨的最根本也是最首要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兩點。


採購人員的素質:在多數企業中,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業務技能方面,沒有一定的專業背景,也沒有經過嚴格專業的培訓,因此,對採購產品的真實成本不熟悉、不了解。


在採購的開始階段,採購人員對供應商所做的潛在供應商評審只是一個形式,同時由於缺乏相關工作背景和專業知識,對產品成本的構成根本無法進行科學的分析研究。


這就導致在採購過程中,當進行商務談判的時候,只能橫向比較產品的價格,用報價作為價格談判的唯一條件,最終得到的採購價格只能是一個相對的最低價。


另外採購人員的業務素質較低是採購質量不穩定,產品成本高居不下的主要因素之一。


此外,部分企業由於在選聘採購人員時不夠認真,還會導致個人道德品質不佳的採購人員流入本企業,低劣的個人品質再加上不良的業務技能,企業的損失可想而知。


採購人員的結構:一方面,許多企業的採購人員嚴重不足,三五百人以下的製造企業,採購部門通常只配備一人,與龐大的工作量相比,採購人員的個人能力即使再強,也無法保質保量地完成採購任務。


另外一方面,企業在對採購人員的素質要求方面存在著較大的誤差,要麼不重視採購人員的道德品質,要麼太過重視道德品質而忽視對業務素質的要求。

五、採購流程中的影響因素


供方頻換:通常以價格作為供應商選擇標準的做法,無論從眼前還是長遠來看,都不能給採購企業帶來最大的收益。


原因在於,採購企業每次尋找供應商的成本會抵消較低價格所產生的收益,而且這種只注重價格的採購方式會促使供應商投機取巧,以劣充優,致使買賣雙方都不能實現長久的利益。


採購質量:採購方與供應方相互之間的工作是不透明的,採購方很難參與供應商的生產組織過程和有關的質量控制活動,只能通過各種相關的標準,進行檢查驗收。


在供應商規模和技術水平一定的情況下,產品的質量與成本之間存在著相關關係、即要保證產品質量,勢必會增加產品的成本。


而供應商為了在採購招標中獲取優勢,總是通過各種手段。簡化程序,降低成本,結果使產品質量大大下降,使採購方的利益遭受損失。


採購批量:採購批量大,則採購次數少,存貨費用高。


對企業來說,關鍵在干確定一個最佳訂貨批量,以使有關的存貨成本最小。


影響存貨成本的因素有買價、訂貨成本、儲存成本、缺貨成本等,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訂貨成本和存貨成本。


訂貨成本和儲存成本與採購批量和採購次數相關。


採購的次數越多,所需的訂貨費用、採購人員的費用等訂貨成本也越多。


信息滯後和缺乏科學管理


1、信息化程度低。


仍處於手工操作階段,多採用傳真、電話等通訊工具,與供應商之間的信息交流非常有限,他們和供應商之間是典型的非信息對稱的博弈過程。


如果信息化程度差,將致使工作效率很低。


2、基礎信息系統不完善。


帶來的影響是業務的可追溯性弱,一旦出了問題,難以調查;同時採購任務的執行優劣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人員的崗位變動對業務的影響較大。

六、採購制度問題


對於企業來講,採購問題是企業的首要問題。


為了保證各個職能部門能夠真正運轉起來,就必須建立嚴格的採購規章制度。


一方面使採購部門能夠有法可依,有制度可遵循,通過法律法規來指導自己的日常工作行為;另一方面對違反有關制度有懲罰措施,體現責權利平衡原則。


沒有充分認識到從企業採購這一環節挖掘利潤和成本優勢的潛力。


採購制度不完善:因此沒有建立相應的採購制度。


有相當多的企業只了解銷售額、生產的材料成本及部分加工成本,而不知大量的銷售費用如促銷、廣告、維護、出差、辦公設備、辦公服務、修理、保費、培訓、加班費等等,這些管理費用完全可以吃掉企業的利潤。


採購制度不規範:應建立和完善採購部門的成本控制制度,根據全年的生產計劃制度制訂出切合實際的採購任務,通過對採購成本的定期核算,定期分析,定期考核,評定採購人員的工作業績,輔之以相應的獎懲措施,達到控制採購成本的目的。


採購制度中體現的思想:採購制度的建立總歸是為了約束採購人員的。


採購制度中應該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因為人是企業最寶貴的財富,採購制度的訂立不能太死板,要體現人性化、責權利平衡的原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UCY8Vm8BMH2_cNUgtfu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