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才是炒股中最高的能力?怪不得只有少數人知道,這才是大道至簡

2020-04-09     財經大護法

你能確定某一輪行情能不能展開,或者能持續多久走多遠麼?

既然不能,為什麼在交易中總是表現的那麼一廂情願呢?

交易的結果有兩個,或者是賺,或者是虧,不是只有你眼裡緊盯著的那一個賺。

也許,你給自己的心理安慰是,賺錢當然是需要時間成本的,所以我必須表現出足夠的信心才可以,甚至我可以承受暫時的帳面虧損,只要我拿的時間足夠長久,終歸回得到賺錢的結果。

不錯,賺錢的確需要時間成本,可是誰告訴過你是需要時間成本,不需要付出金錢成本,並且誰告訴你只需要付出了時間成本就不需要再付出金錢成本了?

時間成本本身是個需要的概念,也許你持倉一個星期盈利20%,但是繼續持倉一個月的話可能會賺的更多,還可能連這20%的盈利都保不住,這不是一個可以絕對增值的條件,所以千萬不要以為不管什麼樣的市場情況下只要死磕就能賺錢。


耐心等待的應該是機會,而不是慾望。

行情本身總是會脫離於個體交易者的主觀意志,盈利本身就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順水行舟了自然一路順利,逆流而上了,自然萬分辛苦。

行情的展開需要時間,但持倉時間的長短很重要,但是不是主要因素,只有在對的方向上時間因素才有意義(時間因素的前提是明確周期)。

有的交易者說機會總是出現在所有人都能看見的地方,所有人都能看的見,有的交易者說機會總是轉瞬即逝,時不我待。

其實,對交易機會的定義從來都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區別在於站在市場的角度不同,時間周期不同都會得到不同的結果,以及有的交易員總想買賣在高低點,有的交易員只想抓住行情展開的那一段,抄底的理解不老追高的,追高的也理解不了抄底的,但是沒有什麼絕對的標準說是他們是絕對的錯或者對。


左側交易也好,右側交易也罷。爭論從來都不是交易的重點,兩者之間的孰優孰劣都不是能解決盈利與否的關鍵,只有合適與否才是。

學習炒股的過程也是一個發現自我的過程,很多交易者覺得從事交易可以最大程度上的獲得自由,其實任何行業從來沒有絕對的自由,所謂一部分的自由必然要接受一定條件下的束縛。

炒股賺錢可以實現金錢自由,時間自由,但是必須接受交易紀律的束縛,對絕大多數沒有特殊天賦的交易者來說,所謂交易的成熟實際上就是從天馬行空的主觀預測到近乎機械的客觀執行。

相信自己的預測,但是不是迷信的去執行,即使面對同樣的行情,也許每個交易者會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高低點偶然的發生那麼一兩次的頓悟,都會慢慢的形成自己獨特的交易風格,這個過程就是學會讓自己慢慢適應市場的過程。

市場走勢本身就有不同的節奏,不同的交易者終歸會找到某一段時間的節奏,在節奏內會賺錢,在節奏外會虧錢,沒有可以所有行情都通吃的人,所以是交易者都有虧錢的時候,交易者都應該做好虧錢的心理準備。

市場終歸是買賣雙方的博弈,有人賺錢,就會有人虧錢,既然沒有什麼方法是絕對可以把握住所有節奏的,所以就不要輕易去否定別人的方法,對你來說可能是錯的,因為你體會不到那種節奏的變化,但也許恰好在他的節奏之內。

所有的盈利都是市場的饋贈,或者說是市場給你穩定交易心態的獎賞。

只不過我們想當然的把這個當成了我們能力的體現,所有的盈利都是因為我們找到了市場的節奏,做到了順勢而為,所有的虧損都是因為我們一直沉迷在自己的節奏里,忽視了市場正在發生什麼。

只有在順勢的時候時間成本才有意義,這只是一個前提,結果能否盈利的關鍵因素在於你是否在這段時間內做到了一直持倉,但是在行情上漲的時候,連破前期高點這誰都你能看的出來,你能說你能比別人發現的更早,當然沒有讓你可以絕對準確的發現更早。

在這種情況下,心態就是能力,一個分析技術好的真心沒有一個只會用k線的水平高多少,想想大多數人事怎麼虧錢的,基本上都是虧得持倉是時間太長,賺錢的持倉時間太短,想要在賺錢的情況下仍然堅定持倉,這就不是技術上的問題了。

很多交易者在交易時間久了之後都會轉向哲學或者尋佛問道,並不是說哲學和佛道可以保佑我們買在最低點賣在最高點上,而是說一個儘量保持平靜的內心,才是交易中最高的能力。



炒股不虧守則

守則1:不可攤平虧損——虧損頭寸不可加碼。

「攤平虧損」僅是一種試圖避免承認錯誤或期待解套的藉口,而且是在不利的勝現情況下。它之所以被稱為「攤平虧損」,因為這是一種追加頭寸的行為,並因此降低整體頭寸的凈虧損百分率。這項行為的合理化藉口是:「這支股票(期貨、債券或任何交易對象)將上漲(下跌)。我現在雖然損失,但如果追加頭寸,可以降低平均成本,最後可以大賺一筆。」

守則10實際上是守則6——迅速認賠————的輔助定理。然而,「攤平虧損」是一種極常見的錯誤行為,所以它應該有屬於自己的「不可」守則.這是為了提醒你,它是一項錯誤的行為。

然而,某些行為看起來似乎是攤平虧損,實際上卻不是。例如,如果你在空頭市場中尋找中期的做空機會。猶如上文所說,最佳的做空時機是在小漲勢中。假定股票市場連跌四天,似乎將形成空頭市場的主要下跌走勢,理想的做空時機在第一天的反彈。如果價格連續反彈兩天,第三天再反彈的可能性很低,所以第二天可以追加頭寸。如果第三天又反彈.第四天繼續上漲的可能性不到5% ,你可以再做空。然而,如果行情連續上漲四天,中期趨勢很可能向上,你應該認賠出場。

這項策略與攤平虧損之間的差異,在於你有一套交易計劃,並設定市場證明你錯誤的停損點。在計劃中,你將評估每天的反彈幅度,以及反彈的天數。交易之初,你不僅已經限定反彈的天數,而且也設定認賠的出場價位。攤乎虧損的策略並不設定停損,頭寸的了結完全取決於主觀的情緒。

守則2:不可僅因為價格偏低而買進。不可僅因價格偏高而賣出。

這完全不同於在超級市場買水果,交易中並無所謂的「特價品」。交易的重點僅在於獲利或虧損,這與交易工具的價格沒有任何關係。價格僅在少數情況下會影響交易決策,例如:你可能因為保證金過高而無法從事某筆交易,或其他交易機會可以提供較佳的槓桿效果,而其風險/報酬比率相似或更理想。

不可以存在這種心理:「這已經是歷史低價,它不可能再跌了!」或「這已經不可能再漲了,我必須賣出!」除非你見到趨勢發生變動的徵兆,否則趨勢持續發展的機會較高。當市場處於歷史高價或低價,但沒有任何徵兆顯示趨勢即將反轉.我建議你不要去挑逗它,繼續等待趨勢變動的信號。順勢交易,耐心等待。

守則3:只在流動性高的市場中立易。

現在,許多住在美國東北部的人可能告訴你,他們的住宅價值50萬美元。然而,這句話的真正涵義可能是:他們過去以50萬美元的價格買進;或者,幾年前,他們以房屋作第二次抵押貸款時,當時價值是50萬美元。事實上,現在市場上充滿價值50萬美元的待沽房屋,幾乎全無問津之人——房屋市場幾乎完全缺乏流動性。在財務報表上,50萬美元的數據或許暫時沒有問題,但這與市場價值全無關聯。

如果你在流動性不佳的市場交易,你也可能遭遇類似情況。價格的變動速度非常快,可以輕易地穿越你的停損,並讓你的損失較預期多出一倍。在商品與外匯的期貨交易中,僅選取最近月份的合約,在股票與選擇權中,選取成交量大而交易活絡的個股。

守則4;價格變動迅速時,不可建立頭寸。

這條法則適用於場外交易者一一他們仰賴電子報價系統取得最新的報價資料。「快速市場」是指場內的交易進行得非常快速,報價系統的價格輸入速度跟不上實際的交易。發生這類狀況時,交易所通常會提出警告。換言之,在快速市場中,你在螢屏上看見的報價,並不是當時的實際報價。快速市場中,行情向上突破時買進,或行情向下突破時賣空,都是非常迷人的機會。你看見價格一飛沖天或直線下跌,滿腦子都是鈔票的影像。

守則5:永遠得分析自己的錯誤。

虧損的交易未必代表錯誤,錯誤也未必導致虧損。一筆絕佳的交易可能發生虧損;另一方面,即使犯錯,你仍然可能獲利。如果你遵循交易法則而發生虧損,就放棄它;不需要再做分析。你可以對自己說道,「好吧!」然後再繼續下一筆交易。可是,如果過早了結一個頭寸,隨後眼見原本屬於你的獲利滾滾而入,你便該想想自己到底犯了什麼錯誤。

何以需要分析自己的錯誤呢?因為錯誤與失敗是最佳的導師;它們讓你更加明白,你必須永遠遵循交易守則。如果你可以真心反省發生錯誤的理由,重蹈覆轍的可能性便很低。

一般來說,錯誤並不是源於無知,而是恐懼:恐懼犯錯、恐懼遭到羞辱、以及其他等等。你若希望提升自己的交易境界,則必須克服恐懼;若希望克服恐懼,首先必須承認你有恐懼感。

交易中的「盤感」非常主要。「盤感」完全是交易者自身在交易中的親身體驗,是交易經驗和交易理念的綜合積累,是親身感受到的市場「綜合信息」的沉澱。「盤感」只能在交易中體驗,很難單用語言來明確表達,更無法從別人那裡生搬硬套地學來。「盤感」按照 筆者的描述似乎是一個十分神秘的事物。其實並不是,為什麼說不神秘呢?就像戰士聽到一個口令,就必須完成一個戰術動作。在操練了千百遍之後,只要他聽到這個口令,就會自然的做這樣一個戰術動作。或者,我們可以把這個現象稱為條件反射吧!




龍頭股打板

首先,有一個指標是最重要的,就是昨日漲停的極限成交量

所謂極限成交量,就是昨天它漲停的時候,一分鐘最大成交量(通常是打板瞬間。)

一、邏輯假設前提:

1、個股題材有預期

由於在二板集合競價買進,是博弈當天漲停連板的機會,如果題材僅僅兩個漲停空間,那就沒有參與價值。即便你強行買進,當天不能漲停,其他人做接力三板或者反包的意願都很低,所以題材預期非常重要。

2、首板需要放量

首板放量,說明市場存在一定分歧。這種消息預期驅動的題材,啟動時出現分歧,題材反而走的相對遠一些。

相反,如果首板當天邏輯就迅速發酵,縮量暴漲,次日反而不利於接力。

二、次日競價需要觀察什麼?

集合競價主要關注成交量、高開幅度和競價分時;盤中觀察量能是否放大、分時形態以及市場承接。

這裡競價分兩種情況考慮:

1、成交量

集合競價成交量放大到和首板漲停爆量相同最佳,如果放大到2/3也可以,最差也要放量到一半,如果縮量就沒有參與價值。一定要爆量,就是看漲停瞬間分時成交量柱的高低。

2、高開幅度和分時

高開幅度主要兩個方面,開到3%-5%,或7%-9%有一定價值,競價開到6%左右是雞肋,既不如高開7%-9%證明了強度,也不如高開3%-5%位置相對安全。

(1)高開3%-5%

一個漲停的溢價高開到這個區間並不出奇,說明人氣一般。成交量至少要放到一板當天漲停爆量的一半,否則沒有價值,競價承接太低容易開板被砸。

競價分時常見兩種。第一種是重心逐漸下移,不佳;第二種重心平穩,最佳。對應的案例有銀江股份和中房地產,兩者競價均放量,但分時不同,最終的結果也不同。

(2)高開7%-9%

高開到這個區間,說明市場承接好,資金認可度高,開到這個區間需要放量,至少要放到首板當天漲停爆量的2/3以上,放大到一倍以上最好。

競價分時常見兩種,第一種臨近競價結束小幅下砸,最佳,第二種臨近競價結束,資金搶籌,偏中性。

第一種分時,要注意最後一秒鐘下砸幅度,振幅不要超過3%,最後一筆如果導致股價從漲停到+6%,就不太好了。

第二種分時主要從市場強弱以及板塊是否存在分歧判斷。市場強勢,這種搶籌手法,當天很容易封穩,如果市場偏弱,很容易被砸廢。

如果首板存在分歧,龍頭股次日競價搶籌容易將板塊從分歧帶到一致,這是好事。但如果首板當天板塊已經足夠強勢,說明分歧較低,那次日最佳競價分時應該是第一種漲停附近開,但如果是第二種,就說明市場認可度不高了,那參與價值也不大。這裡是個反證法。

四、最後總結一下:

二板集合競價,高開幅度越大,成功率越高。主要觀察成交量、高開幅度和競價分時。

1、當股價高開3%-5%。競價成交量放大首板爆量一半以上,分時重心平穩,容易實現二連板,一定要選龍頭操作。

由於此時確定性更強,競價可以打一定倉位用來觀察確認,出現二板可以加倉,失敗則放棄。

2、當股價高開7%-9%,如果臨近競價結束下砸,成交量放大到首板爆量一倍以上最佳,分時跳水不宜超過3%;

如果臨近競價結束資金搶籌,成交量放大到首板爆量半數以上最佳,還需要看市場強弱。逆情緒搶籌拉升最佳,從分歧到一致,當天封板問題不大,從一致到一致,容易炸板。

由於此時開盤很容易秒板,掃板通常來不及,競價就可以考慮介入,倉位適當控制,高風險高收益。


股票不必天天買,功課卻要天天做。

1.每天找出漲幅前30名的股票,在K線圖上看看,為什麼它會漲?上漲前的徵兆是什麼?是哪些類股上漲家數最多?是電子?金融?還是醫藥?哪種價位上漲家數最多?高價?中價?還是低價?資金集中在哪些類股?電子?金融?還是塑料?從這些信息上,你可以發現,哪一類股可能將成為主流,哪一種技術型態會使股價大漲,然後在可能的主流群中,去找到你喜歡的股票。

2.每天抓出5檔符合起漲浪頭條件的股票,或者找5檔下跌浪頭的股票,做成記錄,看看你的功力如何?三日內果真上漲則打「」,否則打「×」,你將從中檢視並精進你的選股能力。

瞄準勝率大於70%的時機,有時候一個月出手一次也很夠了。獵人不會看到飛鳥就舉槍射擊,他會把有限的子彈慢慢瞄準,然後,一槍命中。

多頭的浪?空頭的浪? 與大勢同步的莊就是好莊。多頭的浪:一高高過一高,低點不破前低。空頭的浪:一低低於一低,高點不過前高。跌深會反彈,漲多會回檔,這是股價的慣性,整理有時間整理和空間整理。

帶頭的浪先行 跟隨的浪後至。看盤要先看大盤,再看板塊,最後才挑個股。

知道如何等待,才是股市成功的秘訣,「未贏先想輸」是我們祖先留下的高度智能,看得懂的時候就進場,看不懂的時候就觀望,觀望也是一種策略。

光會看如何是買點、如何是賣點還是不夠的,心態的鍛鍊才是散戶投資人最欠缺的,散戶欠缺的是殺手的本質,心性不夠殘忍,該買時不敢買,該殺的時候又遲疑,該抱的時候也沒有堅持。

利用時間,花點精神學習一套操作方法,將是一生中受用無窮的技能。有一套符合自己的操作模式之後,你將會發現,原來你擁有一口會自動出泉的井,那將是人生一大樂事。

不見長紅不回頭,不見長黑不止跌。



以最自然的心態去交易

有人給兩個畫家出了一道題―:安靜,要他們各畫一張表達同一意思的畫。

一位畫家畫了一個湖,湖面平靜的好像一面鏡子,另外還畫了一些遠山和湖邊的花草樹木,這些遠山和花草樹木倒映在水面上,看得清清楚楚。

另外一位畫家則畫了一個急流直下得瀑布,瀑布旁邊有一棵小樹,在樹的樹枝上有一個鳥巢,巢里有一隻小鳥,小鳥正在巢里睡覺。

誰才是真正表達出安靜的真義呢。我想不用我說答案大家已經明白了。第一位畫家畫的是一種境的靜,這是一種沉寂的死靜,而第二位畫家則畫的是一種心的靜,這才是真靜。

我們在交易的時候,總是說心要靜,但通常大家又提到很難做到。我們總是說因為周圍太喧鬧,因為自己的貪慾讓自己不能控制自己,我們總是刻意的強調各種不能讓我們安靜的原因。其實環境不過是客觀的因素而已,最主要的是還是心境的問題。

當我們全心去做交易的時候,我們會感覺時間過的很快,因為我們的心已經融入到了市場的運動中了,所以我們並不感覺周圍環境的變化。如果這個時候我們的雜念生成,妄圖控制市場,我們會因為虧損而急躁,因為盈利而狂喜。也就在這個時候,虧損變得更大,盈利化為烏有。因為心的不靜,讓我們不能按照最自然的狀態而交易,我們也不能發揮直覺的效用,靈感被嘈雜的心所掩蓋。而這個時候刻意的去追逐心的平靜也是求不得的。



許多朋友可能嘗試過打坐,當四周非常寂靜的時候,我們可以聽到自己呼吸的聲音,我們會感覺到身上某處血管的跳動或者某個毛孔有一些擴張而發癢,腦子裡會出現某種幻象。周圍寂靜的環境又給耳朵帶來平時聽不到的聲音。這個時候你會感覺到時間過的很慢,身體的肌肉也因此而感覺不適。。。

假若你眼觀鼻,鼻觀口,口觀心,用心去體會血液的運動,氣的運動的時候,雖然體內不安靜了,但你卻因此而進入一種自然的平靜中,你不再感覺到因寂靜給你帶來的外界各種刺激。

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專注,因為專注而安靜。

一些交易員不知道自己不能克制自己,他們會因為虧損而心情失落,會因為盈利而炫耀,當一次交易的結果出來後,他們的心情都會走向某個極端,而不能正視下一次交易或者正在進行的交易。另外還有一些交易員知道自己不能克制自己,選擇了逃避,他們會在下單後,遠離市場(在沒有設定止損單的情況下),比如做其他與交易無關的事情。這樣他的心就不會跟著市場上上下下,而一旦虧損又能找到藉口,因為什麼什麼原因而沒有看到。

但是我們知道如果不從自身上尋找原因,妄圖通過改變環境,找客觀原因,心永遠不能平靜下來。

交易,只有交易者的心融入市場,才可能從中尋找到獲利的途徑。

許多人知道自己交易水平比較差,也想通過跟隨一些水平高的老師學習而達到獲利的狀態,但心的浮躁,卻讓這個學習過程變得非常的漫長。

我們也曾聽過這樣一句話「大隱隱於市」也就是說,真靜非靜中之靜。

只有自然之靜才能讓我們得到真靜,而這自然之靜來自我們自身,來自於我們的專注。

心的安靜,心的專注,可以讓我們感覺到市場細微的變化,通過感觸細節,能讓我們最終找到那隻掀起風暴的蝴蝶。

當我們能夠用最自然的狀態去交易的時候,我們就能體會到樂在其中的交易了。



關注筆者公眾號,更多的優質原創推文,探討交易系統、分享盈利模式,追擊熱點龍頭,乾貨不斷!

微信公眾號:財經大護法(ID:why232123)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U5rNYXEBrZ4kL1ViFeI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