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發財的永遠只有一種人:讀懂此文,你在股市收益將大幅增加

2020-04-09     財經大護法

世界上最偉大的交易員有一個有用而簡單的交易法則稱為「鱷魚原則」, 這項原則就是:當你知道自己犯錯誤時,立即了結出場!在金融市場上生存,有時需要耐心,有時需要信心,但耐心、信心不代表僥倖,不懂得止損的投資者,就輸在僥倖上。僥倖是止損的天敵。止損是投機藝術的基本功。關於止損的內容,全都是建立在投機操作的基礎上的,只是針對投機操作的階段。真正的投資在操作階段不需要止損。投資也有止損,但更多的時候叫止盈。投資的止損不同於投機的止損,投機的止損只相對於價格的變化;投資的止損相對於基本面的變化。止損的問題,實際上只是投機藝術操作的一部分,一個基本功而已。 靠感覺在市場的操作將註定你會失敗,如果無論在任何一次交易里,你都能按某種客觀原則在交易,你實際上已經比大多數人做的好了--你已基本上成為一個市場專家了。根據原則思考,重點未必在於你知道多少市場信息,而是在於你知道內容的真實性與相關性。其實處理信息的關鍵在於:如何從每天無數的資料中抽取根本原則。

在神秘的投機世界裡最核心的內容--交易的一致性。人們在市場中發生虧損,理由雖然很多,但有一項最嚴重,也是最容易觸犯的錯誤,那就是證券交易策略的不一致性,不統一性。這項錯誤之所以產生,是因為人們在交易之前,並沒有為自己設定一種前後一致的交易策略。

絕大多數投資者在入市交易時未計劃好到底是投資還是投機,投資短期內賺錢了就改為投機,投機如果套住了就索性改為長期投資,想想你身邊的大多數投資者是不是這樣的?

職業交易原則按重要性排列如下:保障資本、一致的獲利策略以及追求優異的報酬。這三點是我們的基本原則,是我們所有市場決策的最高指導原則,也是我們取得優異成績的秘訣。

在我們的事業經營哲學中,保障資本是最核心的原則。就風險--報酬的角度思考,最大的可接受比率為1:3 ,如果市場的風險--報酬情況很差,我會持有現金。我追求的是絕對的報酬,而不是相對的報酬。要麼就不做,要做就必須贏利!

對於所有的投資者這也是唯一的目標--當然難度可能有些過高。為了確保這個目標能夠實現,你唯有在掌握明確的勝算時--換言之,保持最低的風險,你才可以投資或投機。資本要穩定增加,你必須要有一致性的獲利能力,而且要必須保障你的獲利,並儘可能降低損失。因此,你必須--衡量每項決策的風險與報酬的關係,才能增加一致性的勝算。請務必記住上面這句話,它幾乎是所有成功的職業機構鐵定的操作原則,只有你深刻理解這句話的含義,你才能跨入職業證券操作的大門。市場不會永遠位於頂部或底部的附近。





一個成熟的交易者不會認為交易有獨到的秘訣,即使最賺錢的交易策略也早就是公開的,爛大街的,能抵禦無時不在的誘惑而恪守自己的信仰,是贏家和輸家的唯一區別,其它的沒有任何秘訣。盈利不是靠你預測行情的勝率來獲取的,而是依賴「你做錯的時候你儘可能少虧,你做對的時候你儘可能多賺」,這就是實戰家和分析師的最大差別。

你買入的目的不是為了虧錢,而是為了獲利且儘可能的獲利更多:當走勢對你有利的時候,必須貪婪、讓利潤奔跑;當走勢對你不利的時候,停止幻想、要截斷虧損。什麼時候大盤方向明朗?任何時候都不明朗!任何時候的行情都是拿自己的籌碼賭出來的,儘管很多朋友從來不認為自己在賭,那也只是認為機率大,算不上賭而已。事實上,誰也不知道明天會怎麼走,交易就是下賭注,用確定的代價賭不確定的利潤,只不過當致命的風險來臨時遠離。

當風險可控的時候,未來值得一睹。你之所以把精確買點看得那麼重,無非就是這幾個原因:

1、你總是希望買在最低點位上,買進就有盈利,無法忍受價格的正常回調;

2、你認為止損就是災難,所以你總是把止損設得很小。只是你忽略了,一個區域買進,高一點或低一點的重要性遠遠沒買不到更重要。但是,多少人因為在大機率的漲勢面前,為了追求精確價格而錯失機會。

這個世界上最白痴的人,就是那種自以為發現了別人不能發現的真相的人,我從來不奢望買在最低點、賣在最高點。很多人之所以在整體上無法實現資金的增加,其中一個關鍵就在於他無法承受浮盈的回撤,其實浮盈根本不是你的利潤,也沒有人希望利潤回撤。因為回撤而損失一些利潤,但也會因為回撤而把握到更大的利潤,這是走勢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的交易中已經很習慣它了。

虧損額度是自己可以控制的,盈利則需要行情的支持。我的買進或賣出不是自己的想當然,而是讓實際走勢決定買入還是賣出,任何時候我都不會讓自己陷入被動,我也從來不會追求完美的交易。所謂一致性就是你在任何時候都按照自己的規則做:行情和外界對你毫無干擾,除非出現了規則內大幅度的虧損。事後諸葛的多說一句,一致性的定義就是只要你堅持自己的,不被別人和行情的一時迷惑所左右,市場就遲早會獎勵的。在我交易還不能做到「漲跌不驚,閒看盤前花開花落」的時候,交易做得很好的一位前輩曾告訴我,在任何時候只要不讓資金出現大幅回撤,同時在自己的節奏內保持盈利,即使是很慢,市場遲早會獎勵你的。作為一名交易員,每天面對很多的K線,大量的信息,你首先需要處理的如何過濾這些信息,找出有效的信息給我們下一步制定有效的進攻防守策略與風控。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從這所惡,故幾於道。所以做交易做高的境界就是包容市場,尊重市場和順勢交易,凡是此種,成功的交易就是從思維轉變開始的。思維轉變具體表現如下:順勢的思維,我們做交易永遠要與勢為朋友。永遠在多頭市場上不做空,在空頭市場上不做多,寧願錯過不願做錯,提高我們的精準度和作戰能力。止損的思維,止損錯了也對,對了也是對的。對於單筆資本金保護是有好處的,我們一直在做的是機率性事件,在不確定性市場中提高我們的確定性,唯一能做的確定的是我們的手和我們的子彈。待機和控倉的思維,等待就是一種修為。做交易就是與自己在鬥爭,當屬於你的標準和機會沒有出來的時候你就是等,死等,狂等,就像狙擊手一樣一絲不動,這樣你的思維是讓你自己變的很沉澱很臣服市場。

不折不扣的執行力。關於執行力我覺的是考驗交易員最重要的一部分,且是不折不扣的,減少任何幻想和主觀的判斷,順勢而為,對自己不狠就是對市場的不尊重,你會受到狠大的懲罰。所以說各位,思維轉變才是你做交易成功的開始!市場早晚會獎勵的你,而且不是一次,時間會驗證這一切。



永不踏空和永不滿倉是控制資金倉位的硬道理。踏空永遠沒有賺錢的機會。不滿倉是為了降低風險,等待最佳的進入的時機。


倉位控制

踏空永無賺錢的機會,手中沒有股票如何賺錢?或者說,即便有投資但投入資金太少,也一樣賺不到錢。特別是當股市出現大幅上升時,由於手中股票太少而使得市值增加量根本體現不出來,或者增加的量相對於其資金的比例太小。更重要的是,股市一旦上漲,低位吸貨就會來不及,這時很容易迷失方向而胡亂買入一些股票,也是很容易失去理智,更不敢冒昧全倉殺人。因此,即便行情來了對於踏空的人來說,也賺不到錢甚至容易因為胡亂買股票而導致虧損。

不踏空是投資股市的硬道理,它告訴人們,投資股票時一定要選好時、選好股並好好握住它。但是,一般投資者的投資方式往往是與之相反的,即手中總是留有大量現金,他們投資買股票總是買很少,甚至幾百股、幾百股的買,買股票所占的資金比例還不到總資金的10%,這樣的投資即便是每股賺幾塊錢,所獲得的收益也不多。這種投資似乎與踏空沒有什麼兩樣。因此,踏不踏空,應視手中資金與買股票所用資金之間的比例而定。


不滿倉的炒股硬道理是:控制好風險,抓住機會適時調整資金倉位,遇上不漲的股票要換上具有上升潛力的股票。

不滿倉對於一般的投資者來說比較容易做到,因為他們自從炒股的第一天開始就一天都不敢滿倉,因為被套怕了不敢輕易買股票,哪怕是股票行情大漲,也只憑自己的那一點點感覺去買股票,感覺好時就多買幾百股,感覺不好時就少買幾股。當然,單憑感覺買股票是行不通的。


不滿倉意在儘量降低風險,與其說是降低風險,不如說是等待時機。所以,沒買股票的那部分資金一遇到機會不是要按兵不動,而是要「立即衝動」。如果遇到調整行情時,則作為補倉之用。這樣,既控制了風險,也不失時機賺了錢。不滿倉的炒股硬道理還告訴人們,手中握的股票如果是垃圾股即不漲的股票,就應該換成具有升漲潛力的股票。

在投資炒股時,應該有選擇地把握好每一波行情的動態。同時,「該出手時就出手」牢牢把握住時機,握住股票等待上升。請記住:踏空不是股市的腳步聲。投資者可以結合k線圖解進行股票分析。

在股市投資的道路中,方法不再與多,而在於精。一旦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就努力學習,然後知行合一。

最後給大家介紹一個較為常用而且使用的倉位管理辦法——「三角」倉位管理法:

這種倉位管理法,要求初始進場的資金量比較大,後市如果行情按相反方向運行,則不再加倉,如果方向一致,逐步加倉,加倉比例越來越小。按照報酬率進行倉位控制,勝率越高動用的倉位就越高。利用趨勢的持續性來增加倉位。在趨勢中,會獲得很高的收益,風險率較低。其主要風險來自於:初始倉位較重,對於第一次入場的要求比較高。


科普時間:倉位由什麼決定呢

第一:由自己的風險偏好(就是那個千分之二點五)。

但是強烈不建議風險偏好設置成千分之二點五以上(這是由於多次重複試驗後,小機率的事件也會出現);

第二:單次策略的準確率;

第三:單次策略的風險報酬比。

我們假定風險偏好是a,單次準確率是b,盈利虧損比是c。

首先要滿足的是(b*c)大於(1-b),或者說:策略的數學期望大於零。

其次需要的是:當(1-b)的n次方大於a時,n取最大整數,這時候這個n+1就是理論的最大連續虧損次數,所以要保證這個n+1乘以單次虧損要小於您自己的資金最大回撤線。這個最大回撤線我們定義為30%。

再次,在以上兩個不等式成立的情況下,倉位越大越好。

以實例來探討:

假如風險偏好是0.25%,準確率是40%,風險回報比是2:1,資金量是20萬。

那麼我們可以知道:理論最大連續虧損是:12次;如果只能忍受最大資金回撤是30%,那麼單次最大止損只能是本金的2.5%或者以下。

我們知道了這個數字,就可以通過計算得知自己應該開多少倉位。假如本次策略止損是100個點,那麼合理的開倉數量是3.33手,也就是3手。




克服知行不一的弱點

重視 「知」 的不足, 提升 「知」 的能力

很多投資者向筆者訴苦,說是經常判斷對了行情的方向,但由於操作水平不高,不僅沒賺到錢,甚至還虧了錢。如,看對了方向卻不敢下單,該止損保命的時候卻瞻前顧後下不了手,該止盈離場的時候卻又貪圖小利,等等。以上是典型的知行不一。很多人也在經常反思:是心態不好、內心不夠強大,還是生來就不適合做交易?

對「知」的認識不足

說實在的,這個問題也困擾了筆者很多年。筆者一直認為,知行不一的關鍵是性格、習慣和心態出現了問題。後來經歷了許多挫折和失敗才逐漸發現,問題的根源在於做交易往往忽略了「知」的環節,總認為問題出現在「行」的階段,即執行力不足。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只有重視「知」的不足,提升「知」的能力,才能走出這一誤區,從而糾正知行不一的弱點。

可能大部分投資者很難理解,明明就是自己執行力不夠,該出手時卻猶猶豫豫,是先天因素所引起的,怎麼會是「知」方面的不足呢?筆者覺得,恰恰是這部分投資者過分重視了「行」方面的因素,輕視了對「知」的認識——看似已「知」,但卻「知」得不夠、不深、不透。

上述情況通常表現為,投資者以為自己對交易標的基本面研究得很透徹,以為構建的交易系統很完善,以為制訂的交易計劃有序合理,以為風控應急措施也比較完備,但事實上卻是遠未準備充分。在自以為是的情況下,投資者暴露出對交易準備工作充分性和重要性的認知缺乏,誤認為「戰備」工作萬事俱備,低估了交易的潛在風險,以為交易條件成熟了,可以去執行了。在一知半解和似懂非懂的情況下,自我陶醉,盲目實施「行」的階段,很容易導致虧損情況發生。

「知」和「行」相輔相成

通常,投資者出現知行不一的現象,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因為你「行」方面不行,而是「知」方面還不夠。其實「知」和「行」是相輔相成的,在「行」的過程中不斷提升「知」,而「知」又幫助投資者繼續「行」下去。如果真「知」,那麼「知」就會深深刻在投資者的骨子裡,形成內在的價值觀,無形中成就你的交易。

打個簡單的比方,一條是艱難險阻的羊腸小路,一條是平坦寬闊的陽光大道,一般來說,大家都知道該如何選擇前行。這是很明確的「知」。在有了明確「知」的前提下,「行」起來自然毫無顧慮,且底氣十足。同樣道理,投資者是選擇在熊市中參與股市賺錢容易些呢,還是選擇在牛市行情下參與股市賺錢更容易呢?經歷過股市牛熊轉換的投資者毫無疑問會選擇後者,因為其體味過熊市的可怕,有了慘痛教訓,獲得了對「知」的感悟,烙下了「非牛市不入場」的深深印記,繼而影響往後的交易執行。

此外,有些時候投資者不但缺乏對行情的認知,而且也缺乏對自我能力的認知,這同樣會引發交易時出現知行不一的現象。舉個例子,很多投資者喜歡重倉操作,主要是因為對重倉的各種弊端認識不深刻,風險意識比較模糊所致。而成熟的投資者極少重倉,因為有刻骨銘心的慘痛「回憶」,深刻感知到了重倉的危害性,且這種「知」的痛感被深深印在腦海中,刻在骨子裡,達到知與行渾然一體的境界,形成了本能的條件反射,最終也就克服掉了交易中「知行不一」的弱點了。

因此,大多數投資者別再抱怨自己怎麼總是「知行不一」,那是因為你缺乏對事物深刻的認知,從而導致在交易中出現執行與認知相左的情況。筆者認為,高度重視「知」的不足,不斷提升「知」的含金量,是做好交易、克服知行不一弱點的關鍵所在。


交易者,反觀內心的過程都有一個從低緯度談標的,中維度談邏輯,過渡到高緯度談交易心理的過程。漫長、升維、痛苦。如同佛教修行,若不得法,可能千次過門而不入。交易心理需要反觀人性和你的內心。

人性本惡

談交易心理,無法繞過對人性心理的認識。「近代神經學通過實驗研究已經證明。人類的大腦分為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潛意識區域。比如人的快感、恐懼、緊張等潛意識行為,受大腦的下丘腦部分控制;另一部分是人類的有意識行為,比如理性、邏輯、研究、學習、社交、工作等,受人類大腦皮質部分控制。而這兩部分的活躍度互相抑制。當我們面臨危險,本能行為占主導時,由於大腦下丘腦部分過於活躍,大腦皮質受到抑制,我們就容易衝動,從而失去理性。」

這個發現意味著,人的成長的過程是從惡向善轉變的過程。而不是從一張白紙開始塗鴉。因而我們要明白:1、爭奪資源是人性的本能。 2、理性是人類後天發展出來的一種能力,是有限能力,在緊急狀態下讓位於本能。

下垂體的本能區的情感包括的包含短視,急功近利和自私等。大腦皮層的理性區的情感包括理性、遠見、犧牲和自律等。下垂體部分是先天的,遺傳的,本能的,強大的。理性區是人類後天的,脆弱的,需要反覆磨練的。這意味著:一是在緊急時刻,人是不理智的。而且本性如此;二是要保持高貴的人性,請讓下垂體區放鬆警惕,為他建立防火牆。

無欲則智

交易心理的本質是艱難的磨練自己的人性,讓自己不受強大的下垂體區控制,減少衝動、短視和急功近利;努力的訓練自己的大腦皮層,讓理性區域更強大,發達。

多數交易者並不缺少智慧。很多聰明,敏銳。但是缺乏對人性本能系統的清醒認識,不知道自己內心對慾望的承受力。錯誤的建立了超過自己心理承受水平的倉位和敞口,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當人處於壓力狀態,大腦就會潛意識所驅使,急功近利,患得患失,短視。大腦皮層被壓抑,理性受壓,失控,會做出愚蠢或者不理智決策,容易因為患得患失而成為韭菜。

所以,倉位管理永遠處於第一位重要。真正賺錢的高手不是因為趨勢判斷對,智慧高。多數是因為知道自己該什麼時候重倉,押注多大倉位而能保持理智。

練心和學習知識一樣重要。甚至,更重要。心如一個容器。越練越大。當你內心更從容,必然可承受更大的壓力,面對更大的挑戰,處理好更高層次的事情。你對倉位和投資的管理能力也就升上去了。

宗教,本質上是一門練心的學問。據我有限的了解,基督教和佛教都有通往這條路的法門。基督是通過寬恕和懺悔實現;佛教是通過修煉實現。

佛教更通往東方人的心。可以多說一點。佛中說其實心只在你心心念念所系的事情上。心心念念的積聚,形成業力,業力所在,正是心識所在。佛教稱之為「行緣識」。

佛教與交易心理之不同在於,佛從根本上否定有主宰,有能夠決定一切的力量,修行的目標不是「無所不能」,而是「無所求」、「無所得」,而交易是有所求的。佛與交易的終極相同在於交易所求者亦為解放內心,所求者終為無所求。

強者陷阱

我們從小所受的教育都是建立在抗爭和競爭的基礎上,如征服自然,戰勝各種艱難障礙,與困難搏鬥。這種意識已經深深地紮根於內。很多精英來到證券市場是帶著這種強烈的精英心理意識的。

這樣的人很多遭受失敗,而且比一般人的失敗更徹底。這是因為這些人都有一個很強烈的自我,他們不相信自己會失敗,也非常不願意接受自己的失敗。他們以往的成功使他們的個性變得很堅硬,所以當市場變得對他們不利的時候,他們不懂得屈服和退讓,而是採用抗爭的態度,直到被摧毀。

在人性中有這樣一個幾乎是最頑固的傾向,那就是捍衛的觀點和不情願承認自己在判斷上出現的失誤。所以一個人不管自己是對是錯,都會把自己的態度堅持到底。因為那個觀點是自己的觀點,所以他捍衛的不是真理,而是他的自我。

這是一個很大的強者陷阱。

人的習慣的改變和控制力的培養絕不是靠口號和思考就能完成的。其中的漫長和艱辛只有頑強堅持的人才能體會到,而且,沒有終點,只有你對這種修煉生涯的不斷適應。


關注筆者公眾號,更多的優質原創推文,探討交易系統、分享盈利模式,追擊熱點龍頭,乾貨不斷!

微信公眾號:財經大護法(ID:why232123)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6prZYXEBrZ4kL1Vi1Oz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