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人生最高貴的幸福,是歸於淳樸

2020-03-06   國學書舍

道德經:人生最高貴的幸福,是歸於淳樸。

「物質」的作用是服務於生活,但是世俗之人卻剛好相反,將自己的「人生」服務於「物質」。

人是這個世界上最可笑的一個生物,他擁有智慧,擁有主觀意識和情感,總是拿自己擁有的智慧企圖凌駕於萬物之上,但是最後卻活的比萬物更加痛苦,世上的任何一個物種都比人類活得更加輕鬆和快樂,正是因為他們的「簡單」。

如同《莊子》之中所說的一個故事:魯國的郊外飛來一隻海鳥,魯候就命人把這一隻海鳥放在廟堂上面,用美妙的音樂和精美的食物侍奉,但是最後海鳥卻因為驚嚇過度而死。

海鳥喜歡的是自由自在的大自然,喜歡在野外覓食,喜歡在天空中翱翔,但是人卻將自己喜歡的美食、美聲、美樂,這一些世俗的東西強加在自然之物上面,最終讓鳥快速的死亡。

這不就是一種笑話嗎?人總是誇大了外在事物對於人生的作用,但是殊不知,人生最高貴的幸福是歸於淳樸,最有質量的人生是內心的清靜。

物質固然重要,但是它只是某一個支點,物質一定不能涵蓋於靈魂之上。

《道德經》中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五彩繽紛的世界讓人眼花繚亂,各種音樂喧囂使人聽覺失靈,美味佳肴讓人舌不辯味,縱情狩獵讓人內心發狂,奇珍異寶讓人心生不軌,而聖人只求三餐溫飽,卻不追逐聲色之娛。

人總會因為外在五色五味五音的誘惑,讓自己喪失內心的理智,當外在的物質慾望浸染了自己的淳樸之心時,內心的妄念便由此而生。

而一念起則萬惡生,當一個人的內心存在著超出當下生活的妄念時,人生必然會出現問題,小到內心無法滿足妄念的痛苦,大到為了滿足妄念,而生出的喪失道德和底線的罪惡行為。

所以一個人最合理的狀態,就是「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所以應當捨棄物慾的誘惑和華而不實的虛名,而保持簡單素樸而又滿足的生活。

在道家思想中,人可以有高的追求,但是應該保持合理的慾望,將自己的慾望化育在一日三餐溫飽,一宿安眠即可,無需去追求那些山珍海味,亭台樓榭,因為外在過多的物質,除了能給自己帶來內心的空虛之外,並不能給自己的靈魂任何豐盈和滿足。

古人云:世人以心肯處為樂,卻被樂心引在苦處;達士以心拂處為樂,終為苦心換得樂來。

世人都把自己心中的慾望得到滿足當做快樂,然而卻被快樂引誘到痛苦之中,通達的人卻以能夠經受不如意的事為快樂,最後用自己的一片苦心獲得了真正的快樂。

人生痛苦皆因執念,當你誤以為那些外在的慾望,能給自己內心帶來富足和快樂的同時,這時的萬物早已經成為自己內心最大的枷鎖,外物的得失都會成為牽動心緒的根源,這樣的人生只會充斥太多的嘈雜和無奈,怎麼談得上波瀾不驚,怎麼談得上萬事不入於心呢?

古人常提倡「寵辱不驚」的智慧,無論外在的物質利益怎麼變化,得到抑或失去時,自己內心仍然不驚不瀾。

這無疑是一種高境界,但是這樣的境界前提,則是以客觀和淡然的心態去認知外在事物對於人生的影響,當你不以外在的物質為人生主導時,那麼萬物的得到和失去,對你有什麼作用呢。

所以擺正物質和人生的關係,物質只是人生的某一個支點,而不是人生的完全核心。

纏脫只在自心,心了則屠肆糟廛,居然凈土。

是被羈絆還是能夠解脫,完全看自己的內心,如果內心能夠了悟,那麼屠戶酒肆也會變成極樂凈土。

人生的痛苦又怎能怪得上外在的環境呢,心有安然,世界滿是樂土。

文|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