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里藏著大唐對待外來宗教的政策

2019-08-24     真知社

近日,網絡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完結,這部豆瓣評分高達8.4的國產自製劇獲得了網友的好評。除了扣人心弦的劇情、精美的美術道具外,該劇尤其難能可貴地「還原」了唐代天寶年間的政治、經濟和政治風貌,展現了「開放包容、多元一體」的盛唐氣象。

不過我更感興趣的是,該劇雖然依託文學創作,但在細節處可信地反映了唐代對外來宗教——祆教的態度。

劇中,主角張小敬查訪懸案,跟蹤歹徒來到了懷遠坊內的祆祠(祆教的宗教場所)。歹徒見無法逃脫,便挾持了該祠的祆正,也就是該宗教場所的負責人,後將他殺害。祆眾憤怒,請出長安祆教大司儀(原書中做「大薩寶」)鬧上靖安司,意圖討還公道。祆教雖是外來宗教,但在西來移民、商旅中信仰者眾多,平日多聚集在長安西市居住生活。如果不能妥善化解,一場宗教風波恐怕愈演愈烈。

祆教大薩寶(大司儀)帶教徒前往靖安司討說法

此時,靖安司的主管何執正(原書為「賀知章」)挺身而出,他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成功將祆眾情緒平息,一一勸退。他首先擺出道理:靖安司作為國家機構,有權到祆祠查案,任何地方都不是法外之地。而且祆眾既然在長安生活,就應該遵守長安的法律,配合查案,如果阻擾辦案,就有共犯的嫌疑。聽聞此言,大司儀心裡早已膽怯三分。接著,何執正並沒有咄咄逼人,而是熟練運用祆教教義動之以情:你們祆教「明禮篤誠」,「棄絕三惡、奉守三善,又豈會為虎作倀?」「今日長安有事,正需要尊者與我靖安司行個方便,一併躬燃純火,蕩滌宵小。」這番話說得大司儀激動不已,「三善、三惡、純火」等詞句,都是祆教習語,他沒想到堂堂二品大員竟然如此熟悉一個外來宗教教義,他連忙激動地表示願意與官方合作。

祆教祠坐落在緊鄰西市的懷遠坊

應該說,劇情如此編排,並不是憑空想像,放在唐代真實的歷史環境中,是很有可能出現的。

祆教,首次出現在官方史書正是在唐代,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體例完備的政書——杜佑《通典》引用杜環《經行記》中稱:「康國在米國西南三百餘里,一名薩末建(撒馬爾罕),土沃人富,國小,有神祠名祆。」該教源於波斯的索羅亞斯德教,在隋唐以前就已經傳入中國,傳播很廣,遍及蒙古、西藏、西北、中原,甚至江南地區,信仰祆教的民族有鮮卑、突厥、蒙古、吐蕃等,還有當時絲綢之路沿線上的波斯人和粟特人。

雖然在中國疆域內活動的祆教徒眾多,但大多為外來的胡人,祆教的經典基本沒有翻譯成中文,所以也就並不為唐人所知。祆教是崇火的宗教,教規非常嚴格,禮儀繁複,尤其排外,特別是祆祠禁止外人入內,生怕不潔的東西污染了聖火。因此,很難在唐人中形成較大的影響。

拜火教的主神阿胡拉.馬茲達,馬自達車用的就是這個名字

即便如此,唐代政府依然非常重視,採取了適當的宗教和民族政策,將它納入了統一的中央王朝管理中。其中最突出的,是專門設置了管理祆教事務的官員體系,也就是《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大薩寶」、「祆正」。

《通典》卷40《職官典》記載:「初以薩寶府、親王國官及三師、三公、開府、嗣郡王、上柱國已下護軍已上勛官帶職事者府官等品。開元初,一切罷之。唯有薩寶、祆正二官而已。又有流外自勛品以至九品,以為諸司令史、贊者、典謁、亭長、掌固等品。視流外亦自勛品至九品,開元初唯留薩寶、祆祝及府史,余亦罷之。」

所謂「流內」,指的是一品至九品的官職,「流外」指九品以下官職。在唐以前的中央政府,針對祆教事務,已經任命了一系列管理祆教事務的官員。到開元時,對祆教事務進行了精簡,裁汰冗官,留下薩寶、祆正等職,並規定流外官員經過考核,稱職者可以升遷。他們供職的機構叫做「薩寶府」,領袖即稱「薩寶」,他的職務是在祆祠之內,管理祆教徒的民事和刑事判決,多由胡人充任。

除官職外,唐代政府也對祆教的宗教用地進行了統一管理,祆祠的建設完全按照政府統一規劃。長安布政坊、禮泉坊、普寧坊、靖恭坊、會節坊、崇化坊等的祆祠都由政府頒令賜予興建。

景寺所在的義寧坊靠近西邊的開遠門,胡籍密度比西市還高

應該說,通過一系列宗教事務的律令制度,既將祆教事務置於中央統一管理之下,又給予充分的自治權限,體現了符合當時歷史條件的民族宗教政策。

唐代的長安是中國的政治中心,也是世界的經濟重心和文化重心之一,除了祆教之外,景教(基督教聶斯托利派)和摩尼教等外來宗教,也通過絲綢之路在這裡得到廣泛的傳播,體現了「多教並存、多元一體」的格局,書寫了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華章。應該看到,多元宗教和諧共生的局面,既離不開開放包容的氣度,也離不開政權的統一管理。而這一系列頗為有效的宗教政策,促進了外來宗教的「中國化」,其中以景教最為明顯。

敦煌壁畫中的景教徒

在歷史上,景教初入長安時,就受到了唐政府的高度重視。唐太宗派宰相房玄齡率儀仗隊到長安西郊迎接,安排宗教領袖阿羅本在皇帝的宮殿中翻譯經典。他特頒詔書,規定了教會寺廟用地和教徒人數。而在《長安十二時辰》中,景教寺廟的管理者伊斯(歷史中確有其人)主動與張小敬合作,一心為朝廷立功,進而讓政府拔升景教的地位。在真實的歷史中,玄宗的確曾賜封伊斯為三品金紫光祿大夫兼朔方節度副使、試殿中監的職務,可見恩榮有加。

劇中布置的景寺內部 ,不過景教真的會供奉東羅馬皇帝嗎?

唐代中央政權對景教的禮遇,極大地促進了景教「中國化」的進程。在教義上,阿羅本強調與佛教文化的結合,提出「先事天尊,二事聖上,三事父母」;而在傳播過程中充分借鑑了佛教、道教的精神。在為政權服務方面,景教以「護國」己任,積極與中央政權靠攏。現存西安的大唐景教碑明確指出「明明景教,言歸我唐」,表示了對中華文化的崇仰和敬服。

它還將唐朝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五位皇帝的畫像安置在景教寺廟中供奉;而在平定「安史之亂」的過程中,伊斯在反攻安祿山時期,曾在郭子儀軍中充當「耳目」,利用景教聯繫西域、教徒眾多的優勢,搜集了大量情報,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TPeR4mwBJleJMoPM3Z1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