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又到期中考試了,老師們,是不是還在為出一份好的試卷而發愁?老師的心血,要從給學生的試卷中體現出來;而學生學得如何,也要通過試捲去檢驗。那麼,究竟如何打造出一份高質量的試卷呢?
出了題目之後,又該怎麼做呢?就像一條講究標準和程序的工廠流水線,沿著出卷、審卷、閱卷、析卷和評卷的五大軌跡,今天大樹帶你逐一分析分析,誕生試卷的「流水線」上有哪些環節要注意,其中又蘊藏了什麼樣的學問?
出卷熟悉教材、難易配比、規範標準
出卷是對老師教學水平高低的一個考驗,要想出一份高水平的試卷,必須要熟悉課標、把握教材、了解學情,特別是對教學的難點、重點研究一定很深入,並有全局觀念大局意識。只有這樣老師才能左右逢源、妙手偶得,試題才能精彩紛呈。
作為期中試卷,它所具有的不是選拔功能,只是考查功能、反饋教學信息、幫助學生髮現問題。試卷要重視基本知識、基本能力的考查,要注重面向全體照顧中下遊學生。一般的原則是易、中、難按7:2:1或者8:1:1。
那什麼是易什麼是難,就要根據課標的要求來定,符合標準的那就是易,稍微拔高的那就是中,拔高的超課標的就是難。課本原題為易,變形題為易,課本綜合題為中,課外題且考查能力的為難。作為教學反饋的試題面要廣、題型要多樣、語言要準確、版面要規範,而且要有一個規範標準的參考答案及評價標準。
審卷放平心態,責任意識最重要
審卷比出卷難度更大。它需要老師的綜合能力,並具有鑑賞水平,且有豐富的出題經驗和教學經驗。
審卷更重要的是一種態度和責任意識,要放平心態面對試卷。用自己豐富的教學經驗去審視試卷的難易度、題目的量以及出題者出現的問題。對試卷再作進一步的修改和完善。它不僅僅是評論家更重要的是把關教師的身份,讓試卷更適合學生,更適合教學的反饋,更適合素質教育的目的。
審卷要從第一個字看起,看文字有沒有問題、看分數有沒有多少、看題目有沒有超標、看數量有沒有適中。對於問題提出要有充分的根據,並根據提出的問題找出解決的辦法,而不是推給出卷人。
審卷後還要注意保密,對自己看過的試卷不作任何宣傳工作,更不作任何外圍評價。
閱卷開闊思路、研習標準、力求準確
閱卷要有開闊的思路和應變的能力,面對形形色色的試卷、面對千奇百怪的答案老師要有一定的標準,這個標準就是試卷的評價標準。
對於評價標準,閱卷組長先要組織老師認真學習充分理解,並預設好可能會出現的問題,針對出現的問題進行集體研究,對於不唯一的答案老師要有自己的思考和統一的認識。切忌一人一個標準、一人一個答案。
在領會參考答案和評價標準後閱卷要做到逐題批閱,紅筆批閱。對於錯誤的標記要統一符號,要保持學生卷面的整潔,不要在學生的卷面上留下分數的痕跡,維護等級評價,淡化學生的分數觀念,讓學生不因為簡單的分差而有不良情緒、產生學習恐懼或逆反心理。逐漸讓成績成為學生一個輕鬆的話題而不是沉重的話題。
此外閱卷要力求準確、避免失誤、杜絕隨意,讓試卷的批閱成為學生學習的一種引領。
析卷科學細緻、總結經驗、數字說話、具體分析
面對考完的試卷,老師一定要心平氣和地進行分析。對於試卷的質量高低、對於題目的難易程度、對於學生卷面的表現都要有一個科學細緻的分析。只有這樣的分析才能更好地總結自己教學的經驗,認識自己教學的不足。對於經驗性的要堅持下去,並在自己本組內推廣。
對於題目的分析要用數字說話,每班的分析、每道題的分析、每個年級的分析等等,要有準確的數字進行統計分析,不能只是好像、似乎、差不多、大概、可能、也許是。對於失誤和不足要進行反思並進行組內研究,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措施,要有針對性,不能模糊。對於失誤要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一是教師的教,二是學生的學,如果得分率低於80%,那一定要在教師的教上多進行分析。
對於得分率在80%以上的題目,要在學生學的情況上多做分析,儘可能細緻一些,具體到學生的特殊情況。通過這樣的分析,我們在以後的備課、上課的時候便會有的放矢、便會突出重點、便會科學預設、便會有價值生成。我們的分層教學、我們的分層作業的布置便會因此而變得切實可行起來。
對於教學的胸有成竹、對於教學的深入淺出還需要我們對學生學習情況的深入了解,這種了解不僅僅是課堂的反饋、作業的反饋,還有這種單元檢測、期中考試、期末考試的反饋,這些反饋非常有價值,因為它讓我們從不同的方面、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學生、去反思自己。
評卷深入分析、直奔重點、分層教學、錯題重測
給學生講評試卷是需要深入分析作為前提的。當我們的分析到位之後,試卷的講評就會有效高效,課堂上我們便會直奔重點、難點而去,而不是眉毛鬍子一把抓,課堂的效率也會大大提高,課堂的講解從而變得有層次、有側重。
講評試卷是分層教學的一個切入點,我們針對得分率在80%以下的,我們可以在全班進行重點講解;對於得分率在95%以上的在班上不作整體講解,只做個別講解;對於得分率在80%-95%之間層次的可以進行分組研究,讓學生在討論的基礎上自我解決,或者在同伴的幫助下進行自我修改,之後老師要針對修改後的問題進行提問,讓學生說算理、談思路,讓學生真明白、讓學生真會做。
最後針對錯題,出一部分相似題,讓出錯的學生進行測試,或者利用原試卷讓部分成績不理想的學生重新測試。通過這樣的分層後測,讓學生把不懂的問題弄懂,把不會的問題學會。以保證學生成績的大面積提高,保證學生全面及格,保證優秀率不斷增加。
幫學生:分析試卷,制定個人計劃
考試最終的目的是,幫助學生自我審查分析,制定個性化的考後成長計劃!
1.總體把握——了解考試的整體情況
反思出現一片式錯誤的問題,是否是教學過程中沒能讓學生充分吸收知識點,如果是教學問題,就要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和進度;老師也應當對每位同學的試卷進行分析統計,只有關照到了每個同學,才能對症下藥,讓大家齊頭共進。
2.重新訂正——生成考試錯題集
讓學生將卷面上出錯的試題重新訂正,分析自己在考試過程中出錯的原因。爭取能自主做出該錯題,寫出解題的思路或過程;學生無法自助解決的題目,標記出來,待老師細講。
將錯題統計到錯題本上,有利於學生以後的審查,對自我的學習發展有一個長期系統的認識。
3.統計得失分率——減少非智力因素的丟分
學生分析本人卷面的得失分情況,並做出相應的調整和對策;比如哪些錯誤是因為粗心大意,哪些錯誤是因為記憶模糊,哪些錯誤是因為真的不會,分別占比多少,以此數據為依據,對自我的學情有一個掌握。從而做到日後的認真審題,解題過程中的細心仔細,解題後檢查的一絲不苟等等,最大限度減少因非智力因素而丟分。
4.對症下藥——制定個性化學習計劃
針對不同學生,是思想方面的問題就訂出思想教育方面的改進措施,是學習習慣方面的問題就訂出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措施,是後進生多就提出如何轉化後進生的措施。
制定計劃,不要脫離學習實際,要符合自己現在的學習壓力和水平。有些同學制定計劃時,滿腔熱情,計劃得非常完美,可執行起來卻寸步難行。
最後,檢測不是應試,分數也是素質。面對新課改、面對新形勢,我們要理性地看待試卷、客觀地面對檢測,真正做到不唯分數贏得分數,讓學生不斷完善自身知識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