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年初心不改,「爽約」的他倒在辦公桌前
追記方城縣公安局刑警大隊教導員潘瀾波
6月8日,河南省方城縣殯儀館內,四面八方趕來的群眾排起了長隊,為因公犧牲的方城縣公安局刑警大隊教導員潘瀾波送上最後一程。
6月3日15時,是潘瀾波和同事約好屍檢的時間,一向作風嚴謹的他卻「爽約」了。在久等不見、電話不接的情況下,同事王錚跑到辦公室,發現潘瀾波正坐在辦公桌前,左手垂在辦公椅扶手上,右手緊握著電腦滑鼠,仰面靠在椅子上,嘴唇發烏……王錚立即喊來同事施救,並撥打急救電話。經搶救無效,潘瀾波不幸於當日15時57分離世,生命定格在55歲。
抽絲剝繭還原真相
時針往前回撥,6月3日7時許,潘瀾波接到縣城某小區一名男子墜樓的警情,趕到現場進行勘查,一直忙到中午。午飯時,他和同事商量一起涉黑案件的偵查工作,並約定當天15時對另一起案件的受害人屍體進行屍檢。作為刑警大隊教導員的潘瀾波,這股連軸轉的拚命勁,32年一直沒有改變。忙碌的背後,是他執著追求真相的初心。
1988年,剛從大學法醫專業畢業的潘瀾波遇到一起棘手的案件。當時,信心滿滿的他參與偵辦一起用鈍器致人死亡案件。案情簡單,嫌疑人秦某如實供述其利用架子車軸對受害人頭部進行了一次擊打,致受害人死亡。然而,受害人傷口的痕跡卻有兩處。雖經多次偵查,但證據鏈仍不能形成,案件久拖不決。為了還原真相,當時已經退休、可以將案件移交給他人的老局長和潘瀾波一起,多次蹬自行車前往百里外的案發現場模擬試驗,並帶著顱骨輾轉北京、上海等地進行鑑定。最終,根據不同擊打角度、顱骨受力情況等綜合分析,才形成了完整的證據鏈。
隨著案件的偵破,潘瀾波從老局長身上學到了一名刑警對案件盤根問底、孜孜以求的工作態度,堅定了作為法醫必須讓事實說話、不放過每一名嫌疑人的初心和使命。本著初心,潘瀾波在法醫崗位上一干就是32年,先後參與人身傷亡案件現場勘查2500餘次,檢驗屍體1800餘具,檢驗活體15000餘人次,記錄筆記200餘本。
方寸之間撥開迷霧
找到案件的關鍵線索,讓現場說話、讓證據開口,是潘瀾波作為刑事技術人員的看家本領。
1998年,轄區小史店鎮發生投毒案。潘瀾波提取了死者的胃內容物送檢,初步檢測出毒鼠強的成分,民警根據毒鼠強的來源確定死者鄰居婁某具有重大嫌疑。婁某到案後,如實供述了投毒過程。然而,在案件審理過程中,婁某反覆翻供。潘瀾波根據現場情況親自參與訊問,婁某又稱其投毒過程中,使用的還有其他毒物。為了固定證據鏈條,潘瀾波決定開棺再次提取物證,成功化驗出了毒物——氟乙醯胺,並在婁某家的窗台上提取到氟乙醯胺的殘留物,與婁某的供述一致,最終將案件辦成了鐵案。
為了更好地服務實戰,潘瀾波一直注重自我學習,更新知識結構。他經常對年輕同事說:「只有紮實的理論知識和豐富的現場勘查經驗,才能讓複雜的案件『柳暗花明』。」潘瀾波善於總結,撰寫了5篇高質量的論文被權威雜誌刊發,評上了副高級職稱,是名副其實的刑偵技術專家。
DNA檢測鎖定犯罪
在偵查技術日新月異的變遷中,潘瀾波敏銳地意識到,利用DNA等刑事技術能夠更快速準確地鎖定嫌疑人。於是,在潘瀾波推動下,方城縣公安局於2012年投入數百萬元,引進先進的設備,成為較早建立DNA實驗室的縣級公安機關。實驗室建成後,潘瀾波將32年來所有未破案件的案發現場檢材,全部進行DNA檢測。經過努力,DNA實驗室發揮了巨大作用,先後檢出多起命案或重大案件嫌疑人的生物檢材為抓獲犯罪嫌疑人、偵破案件奠定了堅實基礎。
因公犧牲民警潘瀾波生活照
「這麼好的人,咋就突然走了啊!」驚聞潘瀾波犧牲的噩耗,他幫扶的貧困戶王自清、王雲朋失聲痛哭。王雲朋有位患有強直性脊柱炎的老父親,還有兩個需要上學的孩子,自身由於先天發育矮小只能抵半個勞動力,潘瀾波經常為孩子買學習用品,教育引導兩個孩子用知識改變現狀。同時,潘瀾波還幫助王雲朋從事特色養殖、建大棚種蔬菜等促增收,成了王雲朋一家最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