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亂跳」是房顫的前兆,為何容易誘發腦卒中?做好2點可預防

2019-09-26     用藥無小事

認識房顫

房顫是心房顫動的簡稱。健康人群應該為竇性心律,表現為心房協調、規律的收縮和舒張。而房顫是心房各部位呈現出的快而不規則的電活動,導致心跳不規律和持續性顫動,簡而言之,就是「心臟亂跳」。

房顫主要分為陣發性房顫、持續性房顫和長程持續性房顫三類。房顫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心律失常之一,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提升。據不完全統計,在40歲及以上的人群中,有四分之一的人一生中會患上房顫。

房顫發作時,電信號以急速、無序的形式傳送,令心房顫動;混亂的電信號令心室不能和心房協調跳動,導致血液無法正常從心房擠入心室;久而久之,血流因此變得緩慢,增加了血流凝固成血栓的機會;栓子脫落後會隨著血液循環流動,當栓子阻塞腦血管時會致使缺血性卒中發生,也有可能栓塞任何外周血管引致不同症狀。

房顫發作時會產生心悸、氣促、頭暈、胸悶、冒冷汗和虛弱疲乏等症狀,但是部分患者也可能沒有明顯症狀,這也是導致疾病漏診、不斷惡化發展的原因。

房顫發生的原因

歲月催人老,年齡增長是房顫的重要推手之一;心臟疾病,如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瓣膜病和心臟手術等也是房顫的危險因素。

高血壓患者在降壓治療不充分時也會增加房顫風險;甲狀腺疾病,如甲狀腺機能亢進會增加3倍房顫風險;低氧血症相關情況,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病及睡眠呼吸暫停是房顫危險因素;過量飲酒、房顫家族史亦然。

房顫與卒中的關聯

從發病機理來看,房顫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因之一,約15%的卒中可歸因於房顫。房顫患者的卒中發生率較無房顫者增加近5倍,且房顫相關性卒中的死亡率是無房顫卒中的2倍,致殘率比無房顫卒中高50%。

房顫患者發生卒中的伴隨危險因素

得了房顫,一定要密切關注和評估發生卒中的危險因素。「CHA2DS2-VASc」評分方法是對房顫患者進行卒中風險評估的重要參考。當得分≥1分時,應警惕卒中的高風險;當得分≥2分時,應在醫生的指導下口服抗凝藥進行預防。

房顫患者CHA2DS2-VASc評分方法

服用抗凝藥,預防房顫相關性卒中

積極的治療是預防房顫相關性卒中的首要措施。研究表明,三分之二由房顫引發的卒中可以通過適當的抗凝藥治療進行預防。常用口服抗凝藥主要分為傳統的華法林和新型的達比加群、利伐沙班等。

服用抗凝藥時應遵醫囑,並注意用藥禁忌。例如,應按醫生處方規定的劑量服用,未經醫生允許,不得自行停藥或更改劑量;不應隨意服用其他抗栓藥物(如阿司匹林)或活血化瘀類中藥。

在因其他疾病而就診或計劃進行有創性操作或外科手術時(包括牙科手術),應提前告知醫生正在服用抗凝藥;警惕出血症狀:一旦出現牙齦異常出血、皮膚淤斑以及身體其他部位出血等,請及時就診。

房顫的多元治療

射頻消融手術治療是一種治療房顫、預防卒中的有效途徑。射頻消融術是通過微創導管技術,將很細的導管,通過頸部或者大腿根部血管,放入心臟,對引起心律失常的異常部位發放射頻能量,從而根治房顫。

射頻電流損傷範圍在1-3 mm,不會造成機體危害。房顫的多元治療還包括:經皮左心耳封堵、房顫的心室率控制、房顫的節律控制和其他外科手術治療等。

特別提醒,具體治療方案應結合個體情況,在醫生的全面評估下科學選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QBd3b20BJleJMoPMBqQ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