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性痛經及治療
原發性痛經一般不伴有潛在的疾病,通常發生在年輕的女性中,隨著年齡增長和懷孕、分娩,痛經程度會逐漸減輕。
原發性痛經與子宮內膜分泌的前列腺素有關。月經周期開始,子宮內膜細胞內的前列腺素就被釋放出來,引起子宮肌肉的收縮。
如果前列腺素的分泌過量,正常的收縮反應就可能變成一種強烈的疼痛性痙攣,使血流暫時中斷,子宮肌肉處於缺氧狀態,從而引起「痙攣」。此外,過多的前列腺素釋放也會導致腸道平滑肌的收縮,出現腹瀉、噁心及嘔吐。
痛經發作時可以服用止痛藥。一般疼痛較輕者,可適量選用消炎痛(吲哚美辛腸溶片)、去痛片、顛茄片、布洛芬、阿托品等;痛勢嚴重者可考慮使用可待因、杜冷丁等藥。
由於痛經患者前列腺素水平較高,所以使用對前列腺素有對抗作用的藥物,成為治療痛經的手段。常用的藥物有消炎痛、炎痛靜(鹽酸苄達明)以及鄰氨苯甲酸類藥物(如氟滅酸、甲滅酸等)。另外,口服避孕藥也能治療痛經。實驗研究證明,口服避孕藥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與釋放,從而達到治療痛經的目的。
激素是治療痛經常用的藥物。雌激素用於子宮發育不良的痛經患者;孕激素用於治療膜樣痛經。通過補充孕激素,使雌激素與孕激素重新恢復平衡,使月經期的子宮內膜得以變成碎片狀剝脫。避孕藥可使體內激素水平發生變化,導致抑制排卵,改變子宮頸黏液性狀及子宮內膜的周期。服用2~3個月經周期後可考慮停藥。
對於宮頸管狹窄的患者,可考慮手術治療。目前大多採用擴張宮頸及刮宮術,用器械將子宮頸擴大以後有利於經血順利排出,以減輕或緩解疼痛。這個手術特別適用於已婚不孕的痛經患者,還能在手術的同時對子宮內膜進行病理檢查,了解卵巢功能情況及內膜有無器質性病變。據統計,約有1/4的病例可以痊癒。
繼發性痛經及治療
由其他疾病引起的痛經稱繼發性痛經。繼發性痛經的特點是在初潮時無痛經,以後數年才發生痛經,大多有月經過多、不孕、放置宮內節育器或盆腔炎病史。
是由於手術、分娩、流產、經期劇烈運動等原因造成女性生殖器官的炎症、粘連、子宮內膜異位症等病症而引起的,如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腺肌病、盆腔炎、子宮肌瘤、子宮頸狹窄、子宮位置不正、盆腔腫瘤、宮內避孕環等。
繼發性痛經的治療應首先針對引起痛經的疾病進行,這些病治好了,痛經也會隨即消失。作為患者有必要知道引起繼發性痛經的各種疾病的不同特點,以便於初步判斷自己屬於哪一種痛經。
慢性盆腔炎夾伴痛經,特點是在行經前就發生嚴重的下腹和腰背部脹痛,等到經血流出來後,疼痛就會減輕。部分患者可有急性盆腔炎病史,可件有低熱、疲乏、精神不振、周身不適、失眠等。
由於盆腔充血,可引起下腹部墜脹、疼痛及腰骶部酸痛,常在勞累、性交後、排便時及月經期前後加重,並出現月經和白帶增多,卵巢功能受損害時可有月經失調,輸卵管阻塞可造成不孕。
子宮內膜異位症,引起的痛經特點是逐年逐月加劇,醫學上稱之為痛經進行性加重。疼痛多位於下腹部及腰低部,可放射至陰道、會陰、肛門或大腿,常於月經來潮前1-2日開始,經期第一日會疼痛得更加厲害,直到月經完全乾凈疼痛才會消失。少數患者會長期下腹部疼痛,月經期間加重,並伴有性交痛、不孕及月經失調,個別患者有便血或便秘。
子宮腺肌病,是子宮內膜異位症的一種,也叫內在性子宮內膜異位症。痛經的特點與上述子宮內膜異位症相同,即痛經呈進行性加重,同時伴有月經量增多、經期延長,且大多發生在30~50歲有過生育經歷的女性中。
子宮肌瘤,引起的經期疼痛常伴有下腹墜脹、腰背酸痛等症狀,且有月經周期縮短、經量增多、經期延長、不規則陰道出血的情況。
子宮內膜癌,一般不引起疼痛,晚期當癌瘤浸潤周圍組織或壓迫神經可出現腹部及下肢放射性疼痛。
以上疾病的確診需要將臨床症狀與婦科檢查、B 超等相互參照才能確診。但像子宮頸狹窄、子宮位置不正、盆腔腫瘤等則要靠檢查才能最終確診。
繼發性痛經的治療取決於原發病的類型。子宮內膜異位症是繼發性痛經最常見的原因,根據該病不同的發展階段、年齡以及是否需要妊娠,其治療方法也不同,主要的治療方法有手術治療和保守性的藥物治療,如雄激素、孕激素、口服避孕藥和促性腺激素釋放劑等。
有哪些新方法可以治療痛經
儘管痛經是一種難治之症,但是醫學家們探索的腳步一直沒有中止。近年來,無論是在藥物治療還是在手術治療方面,都有了一些新的進展或推薦(下述方法尚未獲得廣泛認可,僅為參考),但願我們這裡收集的信息能給痛經患者帶來福音。
(1)中藥
復方丹參片:口服,每次3片,每日3次。月經乾淨後連服20天為1個療程。來經期間不可服用,以免引起出血過多。
速效救心丸:痛經發作時服用。每次含服2~5粒,30分鐘後即可明顯止痛,如無效,劑量可增加至每次10~20粒,視病情而定。對原發性痛經效果好。
麝香追風膏:於痛經開始或月經前兩天貼敷於小腹部、腰骶部,12小時更換1次,至疼痛消失或月經後3天停止治療。
(2)西藥
吲哚美辛合用硝苯地平:吲哚美辛也叫消炎痛,是治療風濕性和類風濕性關節炎、骨關節炎及腰腿痛等症的常用藥,具有止痛作用。而硝苯地平是治療高血壓的藥物。
目前兩藥合用,將其用於治療痛經,能取得較好的療效。具體做法是,於來經前2天開始服用,吲哚美辛50毫克、硝苯地平10毫克,每日3次,連續服用7天。服藥2~3個療程可取得明顯效果。
患有痛經的女性大多前列腺素增高,引起子宮不規律收縮。吲哚美辛能減少前列腺素的釋放,硝苯地平又能降低細胞內鈣離子濃度,抑制肌肉不正常收縮,所以治療痛經非常有效。
但應注意的問題是,吲哚美辛對胃腸道有刺激作用,所以不宜空腹服用,胃酸過多、胃潰瘍患者應慎用。硝苯地平有降壓作用,個別患者夜間或空腹服藥後可出現心慌、汗多等虛脫症狀。
由於吲哚美辛能減少前列腺素的釋放,所以應在月經來潮前開始服用,痛經發作時往往前列腺素已達到較高水平,此時開始服藥不會立即奏效。
沙丁胺醇(舒喘靈):月經來潮前第二天至第三天開始口服鹽酸沙丁胺醇2.4毫克-4.8毫克,1日2次,連服4-6天,症狀較重者加服吲哚美辛2.5毫克,1日3次,精神過度緊張者加服安定2.5毫克,1日2次。
鹽酸可樂定:鹽酸可樂定25微克,1日2次,在經前到行經期連服14天為1個周期。此藥通過降低外周血管的收縮反應,使子宮動脈收縮舒張平衡失調得到恢復。
(3) 手術
介人療法:適於子宮肌腺病。介入療法可阻斷病灶的血流供應,使異位的子宮內膜壞死而達到根治的目的,創傷小,無須開腹切除子宮,恢復快,絕大部分患者能達到明顯減輕症狀的目的。
腹腔鏡手術治療:進行腹腔鏡手術可對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病灶用電燒法進行治療,主要適應於盆腔中線部位的疼痛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