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羽阿佳(爸媽進化論主筆)
前些天網上有一位外賣小哥受到了廣大網友關注。
他中午送外賣到顧客家門口,打個47個電話都沒人接聽,因為點單的中年男子在訂單中做了備註,外賣小哥一直沒有敲門,直到男子想起自己點了外賣,開門發現小哥已經苦等了一個小時。
而中年男子在訂單中做備註的原因是,自己的兒子在複習考研,因為有點失眠,他想讓兒子多睡一會兒,所以不想讓電話和門鈴打擾孩子休息。
不少網友讚賞小哥有職業操守的同時,一邊譴責家長這種做法未免太過自私。
天下父母愛子女本無可厚非,但是這樣的愛無微不至影響了他人的工作,緊張程度可想而知。
想必這位考生從小到大受到的呵護遠不止如此。
父母悉心照顧,過多的關注並沒有因為孩子成年而減少,反而這種過度保護讓孩子失去了很多歷練和成長的機會。
父母本該是「扶上馬,送一程」的角色,不願放手卻成了成長前行的阻礙。
01
過度保護讓愛變成害
「直升機父母」是兒童發展研究者福斯特·克萊恩和吉姆·費提出的,用於形容父母在子女頭上盤旋著不肯離開,哪怕是子女已經成年。
這個比喻特別貼合那些過度保護,對孩子不肯放手的父母。
成長是一場和父母漸行漸遠的修行。
當考上了研究生,還有更緊張的學業,畢業後仍面臨工作,這些都意味著新的階段總會有新挑戰。
孩子在成長,而父母卻沒有跟著成長,總是不放心、不捨得、不甘心,反而使孩子以此為藉口長不大,從此「賴」上父母。
今年秋季某個中學新生入學時,軍訓現場舉辦了一個比賽繫鞋帶的活動,原本簡單的個人事務,卻考住了近半數學生。
很多人不會給鞋帶穿孔,找不到辦法的學生只得提著鞋子找老師求救,可以想像他們在家是享受了怎樣的優待,以致於解決不了繫鞋帶的問題。
這樣的例子還不占少數。學生離開了父母的保護,就好像失去了護身符。早餐不吃雞蛋,因為不會剝雞蛋;不吃蝦,因為不會剝蝦......捨不得放手的父母最後竟讓孩子吃了這樣的苦頭。
曾被譽為天才神童的魏永康,幼小就有傲人的經歷,2歲時習得上千漢字,8歲就考上了縣重點高中,12歲時獲得了省奧林匹克化學三等獎,同年獲得全國賽區一等獎,13歲考上大學,17歲考入中科院碩博連讀。
進入中科院,離開了父母的照顧和保護後,魏康永無法安排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最終因為生活自理能力差,適應不了學習環境,被勸退回家。
過度緊張又過分關愛,把焦點全放在孩子身上,怎麼幫孩子在社會立足,適應激烈而殘酷的競爭呢?
父母總是為孩子早早設計了完美人生,只要按圖索驥,孩子便可一鍵訂製。
但是,孩子未來的道路總是比父母的長,教會孩子走路比一直牽著他走更重要,不是嗎?
02
放手才會走得更遠
《銀河補習班》里馬飛原本是個極其普通的學生,母親對他寄予期望,非常在意和緊張他的學習,他的父親也很愛他,但與母親不同的是,馬飛的父親愛孩子是放開牽著的手,陪著他一起成長。
馬飛和父親在暴雨夜走散,遇到洪災後身陷困境。
父親沒能衝進封鎖線救他,只得站在岸上哭喊馬飛的名字,鼓勵馬飛建立求生的信心,迅速找到逃生的辦法。
這像極了很多孩子成長的時刻,父母能給的是建議和引導,刺激孩子思考後採取行動。共患難,卻始終代替不了孩子去經歷,承受人生中無法預測的大風大浪。
經歷痛苦和磨難,並且戰勝了困難,使得馬飛一夜長大。脫離保護,自我獨立是他從「壞孩子」變成好學生所經歷至關重要的階段,也是實現夢想成就自己的重要基礎。
都說有遠見的父母,在孩子獨立的路上多少都有點「狠心」。
因為他們深知這比照顧孩子一輩子更加重要。
教育博士陳美玲的三個兒子先後考上了史丹福,她成了眾人羨慕的人生贏家,在她的育兒經中有一點是教孩子一些工具去尋找夢想。
她教育孩子,要是失敗了也不要氣餒,繼續找別的夢想,要是成功了,也要謙虛和別人分享。
就是這樣的理念,讓孩子們從小懂得夢想是自己的,生活也是自己的,無論成功失敗都應該追尋自己的目標,而不是一輩子生活在父母的呵護中,過著一鍵訂製的「完美人生」。
父母懂得放手,無論孩子走得多遠,都會體會到孩子成長的點點滴滴都是幸福。
03
父母該擁有放手的智慧
多年前的電影《臥虎藏龍》里有這樣一句台詞:
把手握緊,裡面什麼都沒有,把手放開你就得到了一切。
成長過程中的孩子就像手中的沙,有個性、好自由,可塑性極強。
握得太緊,容易適得其反,過多關注、過度保護會阻礙成長的腳步。可是,把握緊的手輕輕放開,給他們成長的空間,他們更容易做自己。
塞林格在《在麥田裡的守望者》中表示,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而是守望。
放手讓孩子嘗試去做,無論成敗,這是生活給予的體驗。
而面對那些不敢嘗試和不顧後果的孩子,允許犯錯,但讓孩子承擔自然後果,是對孩子真正的保護。既要學會做,也要鼓起勇氣面對失敗,改正錯誤,珍惜擁有的機會。
紀伯倫的詩里寫著,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當孩子長大後的背影會告訴你,真的別追了,因為終於不必再牽著走,他獨自遠去,走著走著就是你期待的模樣。
無私付出,卻懂得適當放手,這種智慧既成全了自己,也成就了孩子。
作者簡介:羽阿佳,富書專欄作者,本文首發爸媽精讀;爸媽精讀系頭條號簽約作者,從事過婦女兒童工作,在養育兒女的道路上用點滴思考記錄點滴生活;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 圖片源於網絡,版權歸圖片所有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Q3p9hW8BMH2_cNUgBox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