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街頭小吃,山東作為魯菜的發源地,各種地方特色小吃還是很多的,就比如說今天要介紹的滷肉。滷肉作為鹵食當中的一種,還是有很多區別於其他鹵食的特點,比如說它是一種現撈鹵,可以和其他食材一起放在滷水中,現吃現撈,能保證能第一時間吃到熱的滷肉。另外,很多其他食材也可以和滷肉放在一起,而不會影響相互之間的口味,比如說豆腐皮、海帶、煎雞蛋之類的。山東當地做滷肉比較好的有三個地方,雖說名字起得不一樣,但是都是滷肉。濟南把子肉、濟寧甏肉、滕州大肉,都是滷肉,到底誰的最正宗?
要說名氣比較大的,先來說一下濟寧的甏(讀音beng)肉乾飯。濟寧的甏肉乾飯絕對算得上是濟寧當地最為出名的小吃,甏肉配上大米飯,是一種很實惠的平民小吃。甏肉的做法不算複雜,五花肉焯水之後,將肉切成長約10公分、厚度約為5毫米的肉片,然後小火慢燉一個半小時即可。當地有家歷史很悠久的醬園,叫做玉堂醬園,用他家出產的醬油滷製,味道非常鮮美。
濟寧的甏肉乾飯,最大的特點是除了滷肉外,鍋里還搭配有其他葷素配菜,最常見的幾種,葷菜有油皮卷尖,用油皮包裹住剁碎的肉末,然後捲成長條,所以有時也叫「卷筋」,還有煎雞蛋或者滷雞蛋。素菜有豆腐泡、豆腐皮、海帶和青辣椒。說起甏肉乾飯,50-60年代的阜街口蔡家的最為出名,當時蔡四是挑挑子賣的。據說改革開放後,老頭在姜店街糧店乾了有幾年,味道還是一流的,後來名氣比較大的是秀水城河對面李二的甏肉乾飯。
再說濟南的把子肉,這也是老濟南的一個招牌小吃。濟南的把子肉,相比較於濟寧的甏肉,有兩個特點。首先是,把子肉煨制的時間比較長,一般都在8個小時以上,經過長時間的煨制,把子肉入口即化。另外一個,把子肉經過改良,滷製時所用到的香料比較多,味道上來說更加豐富。吃肉的時候順便在米飯里澆上長時間煨制的鹵湯,味道極其鮮美。另外,在外形上來說,把子肉肉塊一般比較大,需用線捆上。
把子肉能夠在濟南盛行,和濟南的地攤文化有很大關係。濟南人熱衷於吃地攤,就像其他地攤小吃,如燒烤之類的,閒暇之餘,喊上三五個好友同去地攤,要上一碗把子肉,再配上幾道時令小菜,喝上兩杯小酒,花錢不多還能開心取樂,拉呱中透露出的都是滿滿的把子肉的味道。
接著再說一下滕州的大肉手擀麵,這個在當地也是隨處可見的一種小吃。滕州最早的時候叫滕縣,後改名為滕州市,屬於縣級市。滕州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地方,雖說是縣城,但整體發展很快,頗有大城市的味道。滕州的小吃,最為出名的是菜煎餅,除此之外,辣子雞和羊肉湯都很正宗。大肉手擀麵,看似很簡單的一碗面配上幾塊肉和一個煎雞蛋,但是味道絕對不一般。
另外,滕州的大肉手擀麵館,不同於其他的麵館,並不僅僅是只有大肉和面。規模稍微大一點的麵館,裡面都會有炒菜,滕州的炒菜,在魯菜的傳承方面還是很講究的,尤其是辣子雞,味道不輸於其他任何地方的辣子雞。很多麵館的裡面是這樣陳設的,會有一個專門的大桌子,上面擺滿了托盤,裡面都是加工好的各種涼菜和熱菜,種類很多,隨吃隨盛。麵館里的人很多,喝完酒之後再要上一碗大肉手擀麵,很愜意的感覺。
以上介紹的三個地區的滷肉,做法上各有千秋,也不能說誰做得最正宗,關鍵還是看店家。口味好、食客多的,大都是經營了很多年的老店鋪,其實也是源自於對美食的用心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