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能夠世代相傳,古人也是想盡了辦法,各種家訓、家規、家風,不絕於耳,頻頻出現在世代大家的傳說之中。即便是到了今日,凡興旺之大家族,想要延綿個三五代而不於二世而亡者,也必然是有家風、家訓、家規來將其穩固的。正所謂「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小人之澤,五世而斬」,又或者「富不過三代」之說。從古人家族的興衰那裡可以看到:家訓依舊在,家族又何去何從了呢?當年創立家訓的人,如今若活著,還與後世子女還有共同語言可以交流嗎?所謂家訓、家規、家風,多不過一些行為上的規則和理念,可憐喪失了自生性,又豈能真正與每個人具體的經歷相融合在一起,幫助其成長呢?
家魂,從家規、家訓、家風中走來,剔除其中束縛家庭可能性的部分,是為了理解這些構成家庭的種種身份而來,而不是去限制家人的所思、所言與所行。家魂是可以跨越時代、跨越階層的,為了與人的內心形成共鳴,這同樣需要每個人養護自己的心,彼此呵護,將其養護到足夠深,不僅能裝下人生理念,還要裝的夠多,直至可以驗證諸多方法論的梳理效果,最終顯現人生本原。因為《賦靈》是尊重了人的知行本原(認知本原:經歷與智慧共鳴的雙線本質,認知三境、行為三境以及知行三境等),人生的成長本原(雙線、三境、四維:本體維度,意識維度,身份維度,天地維度),沿著每個人的從生到死,身份的逐漸疊加,直至四位一體(男/女,夫/妻,父/母,子/女),以此為主線展開。這與外在世界如何天翻地覆,如何改變我們的衣食住行等皆無關,只與人的內心本性(七情六慾等)相聯。不然你去看這數千年來,我們對世界的認知早已天翻地覆,可我們對內心的認知都還是2600年前的那一套,雖然形式、語言風格也有了很大的變化,卻始終沒有跳出軸心時代的聖賢(諸子百家、希臘三傑、釋迦牟尼以及後來的七大宗教等)所告知我們的人性本原。難道真的就不會再有聖賢超越他們了嗎?這一切的關鍵在於這個人到底對內心的挖掘到了什麼程度,是否解開了混亂,能夠讓所有人在知道路以後就紛紛度過,最終抵達「四創之地」這一殊途同歸之處。而家魂,便是讓我們與父母,與家族的世世代代,都能夠在內心上通達成為一體的部分。即便過了數百上千年,對於我們身為人,擁有內心這一本質,依然可以無障礙交流。
世間的混亂紛爭皆出於理念不同,家庭紛爭不過是個縮影,我常同家人感慨:我們這個小小的家,彼此竟也有著如此巨大的三觀差異,何況一國?父親的通俗大眾信仰,多是傳統人生信念的碎片;母親的感性少了許多方向感;姐姐的知足常樂,妹妹的金錢至上,還有我的創合之心。我們不一樣,人生階段不同,經歷不同。但我們又都是人吶,明明有著相似的願望,相似的成長,相通的痛苦,緣何如此難以交流協作呢?常有摩擦,則在於我們所表達的對各種事物的理解都僅存於理念層面,且是支離破碎地從古人或周邊的認知體系中學來,皆不完整而不自知,但這又是認知傳遞過程中的必然。不僅每個人面對人類完整認知時,所共鳴到的理念是極度碎片化的,這些理念本身就因為其「四言屬性(即:信、疑、中立、本原碎片)」呈現出對立與混亂性。沒經過什麼商量,我們便聚在了同一個家裡。要想家和萬事興,又豈能沒有一個可以融合所有觀念的人存在?
要想融合出家魂,就必須有一套能夠融合所有對立言行的方法和本原。其實我們不需要自卑,覺得那些聖人高高在上遙不可及。要知道,他們當年在世的時候,都是沒能說服他們的對手,諸子百家之間從來就沒有和平過,不然諸子百家早就成了一家了。賦靈以為,所謂聖賢就是在混亂中為人們締造了思想與言行方向的人。而對於一個家來說,不通過暴力和束縛,還能夠調節所有紛爭的人,就會成為這個家裡更聖賢的存在。從齊家,再治國,最終平天下。然而修身與齊家之間總是少了點什麼,少了一份對愛的完整理解,而家魂也恰恰要從愛中尋找。然而我們知道,孔子否定了女人的那種非理性的存在,也以「過庭之訓」束縛了子女。自那時起,我們華夏的家族理念中就丟掉了三愛中的一愛:真愛使人自由(其它為:博愛使人完整,摯愛使人深刻)。賦靈在創愛中指出了愛的極限是:三愛一體,也揭示了人與家之間最需要的是愛。
愛是共鳴萬物本原的關鍵,也是理解兩個對立的言論,那些中立的言論共通的本質,對傳統理念進行融合與提升,並非否定。很多人以為愛可以消除紛爭是通過壓制與戰勝?不,愛真正能化解家庭混亂,是通過梳理,得見人與人之間的互通本原。家魂的生命力寄生在每個人的人生磨難中,通過理解並給予每個人在其人生關係中最需要的源動力,來讓每個人變得更加堅強。雖然家魂沒有具體規則理念去指導你在每一個具體行為中的選擇,但它所提供的是你對完整人生的把控,是一種無所謂你如何選擇,但總是能讓你最終條條大道通羅馬的本原統一力量。家人是我們完整人生的一部分,也是我們身為人能擁抱的完整幸福的一部分。不論遭遇什麼,你都需要這個家,並將其永遠延續下去,保持自己的完整,也保持家魂的完整。
所謂家魂,比如有:「以愛代孝,有敬無順」、「家之三境:從生存文明到文化文明」、「每一代有每一代的痛苦和偉大」,再比如有「記錄你的人生,以『人生三讀(一曰以度為享,二曰以省為搬,三曰以融為創)』來解讀你自己,並為你所在的家提供一個人生樣本」。從你的孩子第一次問出和人生相關問題開始,便告訴他/她,如果還找不到自己完全滿意的答案,不要著急,你有一生的時間來解答。先記錄下來,收藏好,那是你未來偉大的源頭。回望梳理自己從出生到現在的全部人生,我才突然發現,我的四個人生種子早在十餘年前,甚至近二十年前都已經埋下了。我的人生所經歷的一切,其實就是在尋求那些答案。
寫下這些家魂,記下自己真實的心路變遷,也好讓我們未來即將面對的孩子們知道:終有一天,我們也會老去,但你們一定要記得,如果有一天我對你的決定說了「不」,他可以去我曾經的完整意識變化中,即我的那些人生日記里尋找答案,找尋另一個時間線上的我,如果那個我也沒有摧毀你的決定,那他會反過來幫你搞定我。
篇幅所限,家魂里的諸多理念並不一一列舉。我常同父母講,我如此努力,怎麼可能是刻意與你為敵?我們列舉某些父母的作為時,你們又何必著急為之辯解?你們也是我修行父母這個身份的萬千樣本之一,但作為最有緣的一家人,我深知從你們身上承繼了很多,也因為你們的偉大而喜歡上了一些人生品性。但我最想知道的是這個閱盡認知體系,都找不到答案的問題,到底要如何解:縱然我們已經此生有緣成為父母子女,可在我們的人生盡頭,會能夠殊途而同歸嗎?而你們想與我殊途同歸嗎?如果不,又怎麼下輩子繼續成為一家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