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智利的東、西長度就太「寒酸了」,東西寬度最長的也不過362公里。從智利與阿根廷安第斯山脈的邊界往太平洋方向開車,也就四個多小時就可以看海,東、西最窄只有96公里。
其實智利一開始也沒有這麼長,它是如何形成這麼奇特的領土形狀的呢?要從他的地理自然條件和歷史說起。
智利,位於南美洲西南部,安第斯山脈西麓。東同阿根廷為鄰,北與秘魯、玻利維亞接壤,西臨太平洋,南與南極洲隔海相望。
南美洲的智利,它像一支又瘦又長的毛筆,從北到南長達4270公里。如果把它放在中國地圖中,就要從黑龍江省最北部一直伸到西沙群島。而國土東西之間的寬度平均只有180公里,不過相當於上海到杭州的距離,僅為國土長度的二十四分之一,堪稱世界上領土最狹長的國家。
智利擁有非常豐富的礦產資源、森林資源和漁業資源。是世界上銅礦資源最豐富的國家,又是世界上產銅和出口銅最多的國家,享有「銅礦王國」之美譽。
境內的阿塔卡馬沙漠是世界旱極。此外,它還是世界上唯一生產硝石的國家。智利在新聞自由、人類發展指數、民主發展等方面也獲得了很高的排名。
智利教育高度發達,其教育在已開發國家普遍承認。由於地處美洲大陸的最南端,與南極洲隔海相望,智利人常稱自己的國家為「天涯之國」。
從地形上來說大致上智利可分三個區域:
北部多山,許多山峰在6000米以上。在安第斯山脈的兩條山脊之間是阿塔卡馬沙漠。這是地球上最乾燥的地方,往往終年無雨。
中部氣候類似地中海氣候。這個區域土地非常肥沃,人口眾多。首都聖地亞哥(約五百萬居民)就在這裡。智利阿塔卡馬沙漠附近的塔拉爾鹽湖南部人煙稀少,降雨極豐富。海岸前有許多島嶼。
大陸南方有火地島,智利和阿根廷各占一半。火地島前的一個島上的合恩角是智利和南美洲的最南點。
從西向東首先是一條狹窄的海岸,然後是山脈,然後是比較寬的高原。在中部這個高原很肥沃,可以被用作耕地和牧場。智利和玻利維亞和阿根廷的邊界線是安第斯山脈的東山脊。
除此之外太平洋中的胡安·費爾南德斯群島和復活節島也屬智利。
智利怎麼會有這麼奇怪的地形呢?這要從西班牙殖民南美洲開始說起。
1778年,智利都督府成立,這才有了現在智利的雛形。到了1818年智利正式獨立後,智利的地盤並沒有像現在這麼長,而是掐頭去尾,只有中間這一段。最北端屬於秘魯,還有一段是屬於北邊鄰居玻利維亞的。而智利最南端靠近南極洲那段是馬普切人的地盤。
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戰略縱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智利自然也了解到自己的國土形態所存在的憂患,一旦外敵入侵,狹長的疆域將陷入到無法集合力量防守和抵抗的窘境,然而客觀地理條件的限制是無法改變的。
智利東部邊疆幾乎被整個安第斯山脈遮蔽,地形結構駁雜繁密,砂石林立,褶皺山系所帶來的地勢起伏不平,崎嶇艱險,加之高海拔氣候本身具有的溫度和降水量在不同時間段的高度差異,讓智利人始終無法尋找到適宜居住並且向外延伸的大型群落聚居地。
除此之外,安第斯山脈本身處於災害多發的環太平洋地震帶之上,火山噴發和頻繁的地震襲擾著智利試圖跨越安第斯山脈的嘗試。擺在智利面前的路只有一條,向南北進發。
智利首先盯上的是北部秘魯和玻利維亞的領土,其實相較於南部來說,北部的土地十分貧瘠,地處秘魯,玻利維亞和智利三國交界之處的阿塔卡瑪沙漠歷來被稱為不毛之地,氣候極度乾旱,常年無雨。
阿塔卡馬沙漠被稱為世界上旱極,常年不下雨。不過這裡卻有讓秘魯和智利都眼紅的兩個大寶貝,一個是鳥糞,另一個是硝石。在還沒有大規模石油開始開採的年代,這兩個玩意是重要的戰略物資。
智利想和英國公司在玻利維亞的安托法加斯塔一起做硝石生意,不會白乾,每年交給玻利維亞一筆豐厚的稅收。玻利維亞當然願意,雖然他們也接受了智利方面提出的25年內、玻利維亞不能漲租金的條件。
沒想到玻利維亞沒有遵守協議,理由是老子養軍隊難道不用花錢?玻利維亞對智利獅子大張口,玻利維亞公開訛詐,智利當然不答應,說25年後你再漲都可以,現在不能漲。玻利維亞缺錢,哪還管智利抗議?單方面提高了智利與英國的硝石開採費用。
1879年11月,著名的硝石戰爭爆發。打了多長時間呢,也就幾個月吧,玻利維亞徹底歇菜了。玻利維亞的賺錢機器阿塔卡馬沙漠被智利軍隊占領。這是什麼概念呢?就像伊朗奪走沙特所有的油田氣井,沙特還想炫富?都得上街要飯去!
戰敗後,玻利維亞只好任人宰割,1884年以後,玻利維亞所有沿海地區打包成為智利的戰利品。曾經富甲一方的太平洋臨海國玻利維亞淪為內陸國,雖然距離太平洋也不遠,但太平洋沿岸沒有一寸海岸線屬於玻利維亞。
1883年,智利與秘魯簽訂了《安孔條約》,智利獲得了阿塔卡瑪沙漠全部的礦藏產地,將北部的塔拉帕卡,阿里卡,塔克納等地收入囊中,這次擴張大獲成功。
戰敗的秘魯同樣要割肉,把最南端的塔拉帕卡省等地割讓給智利。在徹底消化了馬普切集聚區後,智利一鼓作氣接著向南邊移民。這時候已經沒有原住民部落的過多阻撓,在智利移民克服了惡劣自然環境後,智利逐步拿下了南美洲西南部的多個沿海島嶼和碎片化的平原,甚至將觸角伸到了南極洲建立了麥哲倫大區。就擁有了現在無比漫長的南北海岸線。
19世紀70年代,志得意滿的智利人想要通過占領巴塔哥尼亞地區獲得重新向東部內陸擴張的機會。相對於安第斯山脈來說,巴塔哥尼亞地區有著較為遼闊的台地荒漠和半荒漠低地,這種地勢明顯更加適合向內陸延伸。
然而獨立已久的阿根廷早已將巴塔哥尼亞地區視為自己的戰略緩衝要地,智利幾次與阿根廷交鋒,最終都無功而返,這種情況徹底終結了智利向南美內陸前進的可能。
沒錯,就是因為打不過阿根廷。自此,智利的擴張計劃宣告完成,從被殖民到獨立再到南北兩個方向的不斷擴張,經過了幾百年的奮鬥,造就了這個世界上國土最為狹長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