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路上四種思維陷阱:只有找到問題的根源,才能談得上改變

2019-12-02   昌達財經課堂


曾經有人這樣說過:「在這個世界上,只有兩種人,一種是窮人,一種是富人。」仔細想想,這句話其實說得很有道理。在現實生活中,無論男女老幼、醫生、記者、律師、工程師、石匠、木匠……總是逃不開這兩種人的範疇,你要麼是富人,不然就只能歸類於窮人,別無選擇。

致富路上四種思維陷阱:只有找到問題的根源,才能談得上改變

日本三洋電機的創始人井植歲男,有著成功的事業和輝煌的人生。有一天,他家的園藝師傅對他說:「社長先生,我看您的事業越做越大,而我卻像樹上的蟬,一生都坐在樹幹上,太沒出息了。您教我一點創業的秘訣吧?」

井植點點頭說:「行!我看你比較適合園藝工作。這樣吧,在我工廠旁有7萬平方米空地,我們合作來種樹苗吧!1棵樹苗多少錢能買到呢?」

「400日元。」

井植又說:「好!扣除走道,2萬平方米大約種2萬多棵,樹苗的成本是大概1000萬日元。3年後,1棵可賣多少錢呢?」

「大約3000日元。」

「1000萬日元的樹苗成本與肥料費由我支付,以後3年,你負責除草和施肥工作。3年後,我們就可以收入6000多萬日元的利潤。到時候我們每人一半。」

聽到這裡,園藝師傅卻慌忙拒絕說:「哇?我可不敢做那麼大的生意!」

最後,他還是在井植家中栽種樹苗,按月領取工資,始終沒有脫離窮人的行列……

看,園藝師傅的思維就是典型的窮人思維。他也想致富,但一聽說要涉及那麼多錢,他可能考慮到風險,考慮到未來的辛苦,考慮到自己將遇到的困難,考慮到……他就放棄了行動,最後只能以「我可不敢做那麼大的生意」來終結自己,繼續過按月取工資的生活。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只能說:你怎麼能賺到錢呢?

窮人的人生態度就是:因為大家都是窮人,所以我也就是窮人;因為環境讓我受窮,我也沒辦法不窮;因為我自己的力量太小,所以我沒有能力改變。

窮人都有共同的特點,能習慣一切,也能適應一切。只知道做事情,不琢磨自己所做的事情對自己到底有什麼樣的意義,自己這樣做下去會有什麼樣的結果。

或者什麼也不想,什麼也不去做,只是隨著生活的習慣前行,走到哪步算哪步。有很多窮人知道自己的生活苦,但不知道為什麼苦。他們的日子今年這樣,明年還這樣,一輩子還這樣,他們會躺在鋪滿稻草的冷床上發牢騷,咒罵該死的生活,但就是不想換個活法。

他們之中遊手好閒者有之,不學無術者有之,破罐破摔者有之,空有皮囊者有之。沒有機會不去創造機會,有機會也抓不住機會,卻整天抱怨這抱怨那。

無論在家裡,還是在社會上,總有那麼多人庸庸碌碌,虛度光陰,整日地沒有什麼正當事情。貧困的生活,不僅造成他們的身體營養不良,也使他們的靈魂、目光、意志和思想更加貧窮。

這就是窮人,一群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整日為生計奔忙的人。

窮人為什麼受窮?總結起來不外乎這四種原因。

第一,窮人沒有強烈的求富欲和堅強的行動力。

他們缺乏自信或缺少興趣地說:「我永遠也不會變富。」「錢並不重要,它不代表全部。」

第二,窮人的財務觀念落後。

信息時代的到來,使財富的形式從農耕時代的土地和工業時代的不動產變成今天的知識、信息、網絡,財富讓觀念陳舊的人看不到它的影子,更不用說利用新的觀念去致富了。

第三,窮人追求職業保障而非財務保障。

例如看到別人下海致富了,一些人邊看邊說:「我很滿意我的位置。」另一些人說:「我對我的位置不滿意,但是我現在不想改變或者移動。」他們固執地認為目前的職務可以給他帶來生活保障,下海有巨大風險,為自己工作不如為別人或做公務員安全。

第四,窮人不懂建立自己的財務系統的好處。

富人讓資產為他們工作,他們懂得控制支出,致力於獲得或積累資產;他們因開展業務而支付的必要花費應該從收入中扣除。但是,他們研究各項開支後得出結論,只要時機允許,就會讓自己的支出控制在最低限度。

我們不能說上述原因總結得不好,但也許可以更簡潔。「你為什麼不是億萬富翁?」原因只有兩個:一是思維貧窮;二是不思行動。因為思維的貧窮才使得窮人不思改變,或者改變無方,永遠在貧困中自娛自樂;因為不思行動,所以才眼高手低,得過且過。

因此,只有找到問題的根源,才能談得上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