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建銀國際策略團隊
來源: 建銀國際
受西方國家對新冠疫情的擔憂加劇,以及石油價格戰的衝擊,導致金融市場呈螺旋形下跌,市場最近跌破了大部分支持位。
新冠肺炎對金融市場的影響已經很明顯,但仍不清楚這將如何影響全球經濟。強制性停產以及限制人流可能會在其他國家造成與中國2月份的數據類似的衝擊,全球經濟衰退的風險正在上升。
前瞻來看,最近的金融市場衝擊有可能引發「明斯基時刻」,即泡沫期間的資產價格突然崩潰標誌著信貸周期的結束並暴露了新的風險;先前的金融危機通常是由暴露潛在弱點和風險的市場衝擊引起的。
過去的金融危機遵循類似的模式。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暴露了新興市場的資產泡沫和與匯率制度相關的扭曲,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嘯暴露了美國的次級抵押貸款扭曲,而2011-12年的歐洲債務危機暴露了在低借貸成本下與不負責任的財政政策相關的結構性扭曲。
全球央行已經介入,試圖避免危機。在較早前緊急降息50個基點未能緩解市場擔憂之後,美聯儲將利率降至危機低位0-0.25%,並重新啟動了7000億美元的量化寬鬆行動,啟動商業票據融資便利機制(CPFF)和一級交易商信貸機制(PDCF),幾乎打光了彈藥。歐洲央行將量化寬鬆擴大了1200億歐元,並啟動了向銀行提供更便宜貸款的計劃。英國央行緊隨美國降息25個基點。日本央行跟著擴大QE購買目標從6萬億至12萬億日元。但是,這些「震驚和敬畏」措施的嘗試可能向市場發出信號,不僅對增長的威脅是現實的和嚴峻的,而且中央銀行也可能沒有彈藥。
最近的衝擊可能會暴露全球系統中的關鍵漏洞。以下是一些潛在的風險點:
* 美國企業債:長時間的低利率導致公司債務激增;目前,公司債務占GDP的比重達到74%,與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的歷史高點相當。
* 近年來,各種機構都將槓桿貸款標記為風險點。截至2018年底,美國的槓桿貸款為1.15萬億美元; 由於利率較低且經濟狀況良好,與歷史水平相比,近年來的1-2%的違約率非常低。
* 公司違約的壓力可能導致貸款抵押債券(CLO)成為潛在的風險點,類似於CDO在次級抵押貸款危機中扮演的角色。根據標普全球市場情報公司(S&P Global Market Intelligence)的數據,截至2019年底,美國銀行擁有約1000億美元的CLO證券。
* 能源公司(尤其是美國頁岩油公司)可能會面臨巨大風險,因為它們將高槓桿率與Covid-19和石油價格戰造成的需求和供應衝擊相結合。
* 當前的環境對尋求再融資的風險公司不利。儘管中小企業可能會在短期內得到扶持政策的支持,但尚不確定措施是否足夠讓中小企業度過最困難的階段。
* 歐洲銀行系統:由於NIRP造成的資產質量差和貸款利潤率下降,給歐洲銀行增加了風險。特別是,義大利的銀行可能屬於風險最高的類別,因為在過去幾年中,各種銀行都要求紓困。
* 主權債務:應急措施可能通過增加支出和降低稅收收入而對主權債務狀況產生不利影響。自2011-2012年債務危機以來,歐洲的結構性問題尚未得到解決。
* 供應鏈衝擊:旅行限制和強制性停業可能對全球各個供應鏈產生重大影響,流動性較低的公司可能面臨重大風險。
* 流動性風險:如果長期拋售,各種市場可能會面臨流動性風險。追蹤債券市場流動性的指標已經顯示出壓力跡象。由於目前的金融槓桿相對可控,銀行資本充足率也相對穩健,加之全球央行在預防金融系統性風險方面的政策反應也較以往更為迅速重現2008年式危機的可能性暫時不大。隨著全球市場的進一步衝擊不斷,投資者繼續尋找底部。目前來看,港股估值已經達到歷史周期底部,但盈利風險有待釋放。
美股及港股底部區間敏感性分析美股自2005年以來最大的盈利下調幅度在08年危機的38.7%,盈利下跌持續時間為552天。由於危機爆發自美國,大中華地區的金融系統和經濟基本面相對穩健,港股盈利下調相對溫和,同一時期港股盈利下調了29%,持續290天。2015年,主要受美聯儲貨幣政策收緊和能源行業拖累,美股盈利也出現了約5%下調,持續了143天。但該時期由於疊加人民幣貶值和結構性通縮,港股盈利下調了18.9%,且持續63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