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鐵礦:百里礦區的歷史浮沉

2019-08-02     礦冶園

因富饒資源成立並支援抗戰,修建鐵路助力礦業發展,建國後輝煌發展三十年,今天我們要講述的就是綦江鐵礦的歷史浮沉。

支援抗戰

綦江境內的鐵礦,主要分布在土台、麻柳灘、大羅一帶。據有關史書記載,從宋代開始,歷經元、明、清,在土台、麻柳灘一帶,一直有民間私人採礦煉鐵。

民國初,綦江境內的鐵礦生產,主要控制在謙余公司等幾家大的私營礦主手裡。1938年1月,國民政府在漢口成立了綦江鐵礦籌備處,接收了民營企業公司,接管了土台、麻柳灘、白石潭、大羅壩和蘇家井等5個礦區。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帝國主義侵占了我國大部分國土,許多位於華北、華東、華南地區的工廠遷來重慶。鋼鐵廠生產需要大量鐵礦石和煤炭作保障,而如何採好礦、多採礦,直接關係到抗日戰爭的進行。為此,具有豐富鐵礦資源的綦江地位凸顯。

1938年8月,綦江鐵礦籌備處遷到重慶,並在東溪設立了辦事處。1939年,綦江鐵礦辦事處遷到東溪。1940年10月,綦江鐵礦正式成立。同時,從湖北大冶鐵礦撤退出來的技術幹部、技術工人,也陸續來到綦江,被安排進礦區恢復擴大生產。

1938年底綦江鐵礦恢復了鐵礦石生產。1938年到1939年,相繼在土台開始開鑿一號、二號、三號直井,興建麻柳灘至趕水的輕便鐵道,籌建趕水、羊蹄洞、蓋石洞3個運輸站。

綦江鐵礦正式成立後,為了適應抗日戰爭形勢需要,加快了礦井建設力度,1940年6月,土台礦區三號直井建成,並建了井下絞車道,地面上建了機關、生產輔助車間、人工宿舍、食堂、商店等房屋,綦江鐵礦初具規模。

綦江鐵礦生產的鐵礦石,分三段運到重慶大渡口。從礦區到趕水,採用輕便鐵道人力推車運送。從趕水到綦江縣城,則是用船運送,由於綦河三江至趕水段水急浪高險灘多,只能用小船運輸,到三江後換裝大船到綦江縣城。從綦江到重慶,採用小火車運送。重慶至綦江的鐵路沒有建成前,須在綦江換船運到重慶。

綦江鐵礦從1938年起到新中國成立,共生產鐵礦石29.6萬噸,有力地支持了抗日戰爭的進行。其中,1943年生產鐵礦石4.5萬噸,為最多的年份。

江姐避險

提起綦江鐵礦,還有一個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歷史故事——江姐避險綦江鐵礦。綦江鐵礦成立後不久,重慶黨組織就派出共產黨員到綦江鐵礦發動群眾,開展抗日救亡運動,同時領導群眾同國民党進行一些必要的鬥爭。江姐就是在這個時候來到綦江鐵礦的。

江姐


當時,重慶的形勢非常惡劣,日本的飛機不斷在山城上空盤旋、投彈,地上到處有國民黨特務。不久,江姐就被特務監視。黨組織考慮到她的安全,決心讓她避險,地點選擇了綦江鐵礦。因為綦江鐵礦離綦江縣城有百多里路,離重慶達三百里之遙,相對僻遠,又是山區,不易被敵人發現。

通過當時的綦礦無線電台台長程楷、報務員雷振宇、會計課成本組組長來家欣的介紹,江姐以「江竹君」的名字來到綦江鐵礦。為了隱藏身份,能在綦礦任職,江姐虛報了4歲,其履歷也相應做了調整。

江姐履歷表,虛增4歲 月薪75元


1942年春,江姐又受到了特務監視,她不得不再次離開。綦礦以綦(32)字第162號文呈鋼遷會,通報准予江竹君辭去司事一職。至此,江姐在綦江鐵礦任會計兩個月左右。

輝煌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綦江鐵礦成為西南工業部101廠(重鋼礦業有限公司)的下屬礦山,是重鋼集團的鐵礦石供應基地。

70年代初,綦江鐵礦本部從後山的土台搬到小魚沱後,土台鎮人民政府也隨之搬遷到小魚沱。作為鐵礦的中心,小魚沱的居民曾多達4000多人。小魚沱也由此成為一個繁華的商貿集鎮。那時候,鐵礦生產蒸蒸日上,百里礦區繁榮熱鬧,鐵礦職工的幸福生活讓人羨慕。

到1979年,綦江鐵礦形成了以小魚沱為中心,包括大羅壩、土台、平硐、麻柳灘、白石等5個礦區的大型鐵礦開採企業,礦區南北相距超過100里,是名副其實的百里礦區。綦江鐵礦5個礦區的職工多則兩三千人,少則六、七百人,每個礦區都形成了場鎮規模,建有學校、工人俱樂部,設有郵局、銀行、菜市場和商店。

新中國成立到1979年的30年,是綦江鐵礦的光輝歲月,鐵礦石年產量從1950年的2萬多噸提高到1978年的65萬噸,職工也從建國初期的600多人,增加到1979年的5900多人。

停用已久的蒸汽機車車頭


1979年,因綦江鐵礦資源枯竭導致開採成本過高,鐵礦石含二氧化矽量高、品位低等原因,鐵礦石被限量生產,年產量不超過5萬噸。

1989年7月綦江鐵礦正式閉坑封井,停止採礦生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NhU0Y2wBUcHTFCnfWRD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