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的「金剛」意志,全在這座「永遠炸不斷的橋」上

2020-10-25     娛樂胡扒醫

原標題:中國人民的「金剛」意志,全在這座「永遠炸不斷的橋」上

樂胡扒醫原創

作者|蘋果

編輯| 自然卷

閱讀完本文大約需要8分鐘

「為什麼這座橋就是炸不斷呢?」

如果沒有電影《金剛川》,或許這座令美國飛行員匪夷所思的木橋不會如此深刻地鐫刻在所有人的腦海中——簡陋粗糙,卻在密集炮火的圍攻中一次次奇蹟般地「生還」。

這個凝結著血與火的謎底,在管虎、郭帆、路陽三位導演攜手拍攝的電影中被一點點揭開,過程充滿震撼,結尾透著悲壯。

七十年過去了,金剛川的河水奔流不止,「最可愛的人」的讚歌萬古長存。

空間性多視角,展現血肉之軀鑄造的「神跡」

「我知道你們不信神,但是你們完成了神跡,那不是人類能完成的事。」

對英雄而言,從來都不缺少溢美之詞,但難得的是,這句評價來自於敵方飛行員之口,所以更顯得真實,也更能彰顯出雙方激戰時的慘烈。

電影的時間設定為抗美援朝之戰的最終對決階段,不過選取的切入點則是步兵、敵軍和炮兵的三個視角來進行戰爭還原。截取宏大時代背景下普通士兵作戰橫截面的拍攝手法,雖然是戰爭片的常規操作,但是《金剛川》無疑拍出了新意和誠意——三線合一架構出「空間感」,多視角的反覆渲染加深印象,烘托出戰爭的冷酷無情,以及帶給人類的苦難與傷痛。

「橋」是電影中敵對雙方集中兵力的中心,也是電影展開敘述時緊扣的主題,以「橋」為焦點延伸出的戰場被劃分為多個獨立但互相關聯的區域,通過不同角色的多個「第一人稱」詮釋,使戰爭從觀眾們熟悉的「線性」轉換為立體呈現,也讓習慣跟隨主角視角的我們能夠全方位地感受到戰爭撲面而來的巨大痛楚。

當第一次出現志願軍戰士們被榴彈炮擊中的場景時,我們可能會被突如其來的死亡所震驚,可是跟隨第二個人物視角再次目睹這場戰鬥時,除了駭然,大概還會從內心深處湧起無力感,知曉犧牲卻無法阻止,鮮活生命被戰爭碾作齏粉的悲劇感太過沉重。

單一視角無法完成的細節在多次重現中被填充,被完成,這場偉大的守橋之戰最終以真實的面貌出現在我們的眼前。

當這些在史書中不過寥寥數語的戰鬥經歷,化作直白到近乎殘忍的生動場景時,相信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會感嘆戰爭的殘酷,同時被志願軍戰士們視死如歸的愛國情懷深深折服。

這座由血肉之軀鑄造出的橋,承載了太多奉獻與犧牲,也承載了太多無私與壯麗。洶湧湍急的水流,搖搖欲墜的橋身,呼嘯而來的轟炸機,以及頂著密集炮火飛速修橋的志願軍戰士,戰爭場景讓人揪心,而難以預料的突襲和不計生死的抵抗將發生在這座「生死橋」的戰鬥故事升華成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詩。

而在「守橋」這一主要內容上,電影選取了敵我雙方兩個立場進行展開,給予了濃墨重彩的展現。

雖然占據了電影近三分之二的篇幅,可是內容上卻截取了短短數小時的戰鬥過程,在做「減法」的同時儘可能地豐富電影的內涵。

大到以關磊(吳京飾)和張飛(張譯飾)為代表的炮兵和美國飛行員之間粗暴血腥的激戰,小到玉米地里一隻蜻蜓的特寫,砍去無關內容聚焦「守橋」本身,突出影片重心並且不遺餘力地用細膩的電影語言進行深度刻畫。

儘管內容熱血,但基調又是冷峻的。在關磊犧牲後,魏晨扮演的閆瑞與張飛之間的簡短對話,克制平淡,沒有過多煽情的情感外露卻感人至深,這一巧妙處理不僅契合當時戰爭的慘痛氛圍,還將「為了勝利」而不得不拚命壓抑私人感情的痛苦與無奈體現得淋漓盡致。

「劉關張」異國抗敵,書寫戰場催淚兄弟情

優秀的戰爭片在刻畫人物方面從來都不是以臉譜化取勝的,《金剛川》也不例外。電影展示的內容是氣勢磅礴的家國大義,但在對人物塑造方面卻傾注了真實可親的「江湖豪氣」,讓這群來自於中國普通老百姓家庭「沒有一個怕死」的年輕人群像形象生動地出現在我們眼前。

在人物設定方面,電影用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桃園結義三兄弟」的姓氏,來為聯手抗敵的三位主角命名。這種對「劉關張」兄弟義氣的新型解讀,既貼合觀眾的認知增加了親切感,也將普通兄弟情義上升為保家衛國的戰友情,顯得更加崇高與偉大,為影片主題的升華作出不容忽視的貢獻。

與傳統文化中深入人心但稍顯刻板的「劉關張」不同,戰爭背景賦予了人物們新的內涵意義,這群不過十七八歲的戰士們並非從一開始就是高高在上的「英雄」,他們有著年輕人特有的朝氣與莽撞,會笑會鬧:關磊和張飛師徒互相開玩笑,關磊和閆瑞都喜歡煙葉子的味道,高連長(鄧超飾)一言不合就飆方言,劉浩(李九霄飾)在戰鬥之餘還會「吐槽」心儀的姑娘。

他們是戰場上無畏的戰士,也是平凡的中國青年,離開家鄉遠赴異國作戰經歷讓他們從初出茅廬的「小年輕」迅速長成頑強的鋼鐵戰士。

他們在炮火的洗禮中不斷蛻變:被關磊「嘲笑」的張飛從隱忍到爆發,拖著殘軀操作平日裡需要多人配合的炮台,一邊瞄準敵人一邊慷慨悲歌,擊中敵人後張飛用盡最後力氣吹響「老關,我們打中了」的軍哨,成為整部電影中催淚的經典場景。

他們在戰爭的殘酷中尋找大愛:看似是「兵油子」的關磊在張飛面前一開始透著幾分傲慢,言談之中也流露出對這個徒弟的「輕視」,可是當危險的任務來臨時,雙方都想方設法地保全對方,讓對方去相對安全的隱蔽炮位自己去做吸引敵軍視線的「炮灰」,不幸被擊中的關磊在彌留之際拼盡全力向張飛發信號,用生命完成了對徒弟最後的愛護。

《金剛川》在拍攝宏大場景上所運用的鏡頭語言直抒胸臆,不加迴避的血腥畫面觸目驚心,除了再現毀滅性的戰場,還能激起人們內心對生命的敬畏與對和平的珍視。

而在關注人物內心時的鏡頭就含蓄了許多,無論是高連長留下催人淚下的「別管我,快修橋」後壯烈犧牲,還是轉移悲傷投入戰鬥的張飛的滿眼淚花,這些捕捉人物微表情的鏡頭都無比精準地抓住了角色此情此景的真實感受,將非常時期的人性閃光點通過大熒幕直觀地傳遞到觀眾的心靈深處。

正是有了戰士們「那一年,俺們才十七八歲,唯一想的就是通過那座橋,沒有一個怕死的」的豪情壯志,才有了「護橋—修橋—過橋」的最終成功。

浩浩蕩蕩的志願軍部隊冒著經久不散的滾滾硝煙,通過由戰友們肩挑手抗所頂起的「人橋」奔赴前方的戰場,配合這悲情動人的一幕響起了《我的祖國》的音樂,抗美援朝經典作品《上甘嶺》中未散的家國情懷跨越時空,和《金剛川》的「融世代血肉金剛,換當下風平浪靜」主題融為一體,讓抗美援朝七十周年的風雨歷史越發變得厚重深遠。

在電影末尾出現了一組饒有意味的鏡頭,肌肉虯結的人物群雕將木板高高舉起,搭建出讓戰友們前行的「生」的希望,無數支移動著的隊伍沿著用生命打通的道路朝著目標繼續前進。

這組詩意化的石雕凝固了時光,也將志願軍戰士們無畏的英雄壯舉永久銘刻,它重申了一個簡單但是雋永的真理:身軀會消亡,但是戰士們鋼鐵般的堅強意志和大無畏的精神必將永垂不朽。

正如《金剛川》的英文譯名「The Sacrifice」所體現出的悲壯美,浸泡在血色之中的「犧牲」貫穿了整部電影,也凸顯了和平的來之不易,而當勝利的曙光照耀在金剛河上,一切都顯得如此美好之時,民族自豪感勢必會盈滿內心,讓我們為七十年前那場戰爭史上的奇蹟,以及締造它的英雄兒女們,再次致以由衷的敬意。

版權聲明:微信公眾號【娛樂胡扒醫】所有原創文字,版權均屬【娛樂胡扒醫】及原作者所有。歡迎分享至朋友圈,但如果其他媒體複製轉載,需徵得我們同意並註明出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MfUBYnUBURTf-Dn5gJj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