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跳槽季,懵動的心需要儘快平復

2020-03-23     凌晨四點半的阿波羅

01

跳槽季來臨,疫情的無情阻止不了有些朋友「跳槽」的心

新冠疫情之後,對於職場人士,最擔心的大概莫過於「職場寒冬」的來臨。

疫情帶來短期經濟下滑,想跳槽的、想創業的,已經身處職場漩渦中的人,似乎都躊躇了起來。

但春天畢竟來臨了,對於一些想跳槽的朋友們來說,好像現在的經濟形勢仍然阻止不了他們一顆跳槽的心。

根據智聯招聘近日發布的調查數據,今年春季有五成以上的白領有實際上的跳槽行動,且最主要原因是對薪酬水平和福利待遇不滿;對於「90 後」、「95 後」的大學畢業生而言,他們更會因為對一份工作沒興趣或工作生活失衡而跳槽。那麼,頻繁跳槽的行為,究竟是好是壞?

你是否已厭倦了現在的工作?你是否正為了一個跳槽的念頭而蠢蠢欲動?也許你的好朋友在某家公司任職,年收入可達 6 位數,而你認為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均不比他差,也該給自己一個機會試試?

面對種種誘惑,你是否即將加入「跳槽」大軍?權衡現狀、考慮未來,「跳」還是「不跳」?

其實,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如果不想清楚就跳槽,就很可能陷入頻繁跳槽的陷阱。

02

疫情之下,跳槽有哪「三大陷阱」?

我們永遠沒法保證下一份工作,一定比現在這份更好;也沒法保證這家公司遇到的問題,下家公司肯定不會遇到。

尤其是在疫情發生後,復工得「檔口」,保下限比保上限更加重要的多。

企業求穩的態度不斷增強,不願意招聘那些任職不滿一年的人

職場人通過試錯來尋找職業發展之路,可以理解。但頻繁跳槽,肯定會帶來負面影響,如今很多企業都不會去面試那些每份工作都做不滿一年的職場人。

疫情之下,企業求穩的姿態明顯增強,HR在選人策略上,不是選擇能力最優秀的人才,而是選擇相對來說能夠穩定輸出的人才——保下限比爭上限更重要。

沒面試機會,你連表決心的演技能沒法發揮。

不少大型的企業招人都把「工作年限」和「低頻跳槽」作為一票否定的簡歷篩選原則,如果企業對崗位的要求是5年經驗,候選人在這5年里跳槽超過3次,大機率不會花時間去考察,直接放棄。

那些用跳槽來逃避問題的職場人,會發現未來求職之路越來越窄,基本就告別大廠和知名企業了。這就是越逃避,前路越窄。

頻繁跳槽會影響你的職業發展

我其實見過跳槽頻繁,但是能力很強的人才。不過在職場上,跳槽過於頻繁往往是受歧視的,讓人感覺很不踏實,而且時間過短的工作經歷,不能作為自身技能的保證。

對大部分人來說,知識和技能是要靠時間磨出來的。正常工作通常需要半年適應,1 年左右時間完全熟練,3~4年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如果你的簡歷上充斥著不到一年的工作履歷時,企業就會發問,你真的掌握業務知識了嗎?你真的歷練出職業技能了嗎?

頻繁跳槽,會導致簡歷里描繪的那些經歷和技能,全線打折;如果在一家公司待不滿半年,對不起,HR根本不認這段經歷的價值,面試官不相信你在這麼短的時間裡能熟練掌握工作所需的技能。你至多是稍微了解了部分工作內容,就迫不及待離開了。

拿市場營銷的崗位為例:半年時間大概知道如何和供應商溝通安排市場活動;起碼要一年才能理清如何根據業務需求設計市場活動;完全成為市場活動的專家,需要你有3年經驗,體驗一些離譜少見的么蛾子,問題見得多了,才能在麻煩來襲時淡定面對。

頻繁跳槽肯能引起你的性格「滑坡」

如果你在公司得不到足夠的支持,要跳槽,還可以理解。

除了誤入不合適的企業外,頻繁跳槽,多半與個人性格緊密相關。也就是說:人在職場,外部問題少,自身問題多,職場上大部分問題都不能通過跳槽來解決。與性格相關方面的問題,比如:溝通能力、語言能力、項目管理能力,邏輯分析能力都很難通過跳槽解決。

這些更需要困境的歷練,想要做到箇中高手,需要時間打磨。溝通能力爆表是建立在深入了解溝通對象的需求上;要成為項目管理高手,需要在項目中扮演不同角色,有些項目長達一年,甚至更久,很多問題都是在項目後期才不斷爆發出來。

跳槽頻繁,也給人留下了一種印象:即使此人能力不錯,但是不夠投入,在遇到困難時很可能選擇躲避,而跳槽是躲避問題的最常見選擇。想通過跳槽逃避問題,就會發現反覆遇到類似的問題,而且問題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越逃避,問題越嚴重。

03

那麼,疫情之下的跳槽,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做呢?

今天,給你兩點建議:

第一:疫情之下,首先要劃定自己的得「安全區域」,讓自己出於不敗的位置,先保住「下限」,再謀求「上限」

這個節骨眼上,職場人士需要一個安全底線。對於環境的準確預測,就是你自己為自己設置的安全底線。

去尋找對你想進入的行業環境熟悉的前輩諮詢,至少3位以上,他們的建議會給你一些方向性的指導。

馬斯洛的經典理論還是有道理的,個人需要若想得到滿足,首先要考慮生存需要、安全需要,特別是在經濟形勢嚴峻的情況下。

當然,除了「緩步慢行」,還有一個關鍵點是「積累內功」,為自己設置一個安全區域。

這個安全區域怎麼設定呢?我們可以設想,一個公司里,績效最好的員工一般占到公司人數10%-20%,這個區域,我們把它稱為核心區。同時,績效較差的員工差不多也是這個比例。如果老闆要裁員,一般都是從後面20%開始。

所以,衡量一下你的績效以及工作能力,後20%就是一條硬槓槓,我們把它稱為危險區。在這個區域內,說明你比較危險,有可能會被裁掉。

所以你要盡力向前。通過不斷進步,找到持續提升的空間。至少進入中間60%的相對安全的位置。目前經濟形勢嚴峻的情況下,更適合我們提升自己、修煉內功。等經濟形勢好轉了,你的選擇才會更多。

但要記住,這個區域只是「相對安全」。還需要考慮的是,你的能力在市場上同類行業企業職位中,處於什麼位置?自己的可替代性怎麼樣?

這時候我們要考慮的就是如何晉升到核心區。超越了安全區,進入核心區,就證明你已經超過了大多數人。按照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你已經超越過了生理與安全的階段,向尊重與自我實現的方向飛奔而去了。

有人可能會說,這兩條線,是不是只是適合剛剛進入職場的年輕人?如果我現在已步入而立之年,該怎麼辦?其實一樣的。如果你有了一定的工作經驗,那麼更需要的是在優勢領域集中火力。十幾年的工作經驗是需要萃取提煉的,安全區並非隨意劃分,而是基於你的優勢經驗形成的。

所以,無論你在2020年做什麼樣的職業決策,都要在考慮市場環境下,緩步慢行,苦練內功。說到底,最安全的底線,一定是自己給自己的

第二:不斷探析「試錯」成本,搞好離職分析,跟著自己的「職業規劃」走,而不是憑著「感覺」到處竄

跳槽不是逃避問題的終點,而是解決問題的起點。企圖通過跳槽逃避問題,只會讓問題越來越嚴重。逃避問題人人都會,只有直面問題,解決問題,才能提升我們的價值,成就我們的職業前程,所以我們在跳槽之前,一定要有自己的籌劃。

試錯,從實習開始

不多做幾份工作,怎麼知道自己熱愛的是什麼?不多嘗試幾個行業,如何知道哪個行業是風口?沒錯,但職業規劃的打算應該早早就做起來。

大學時可以利用寒暑假找一份靠譜的實習工作。這對立志於不走科研路線,希望找到好工作的學生來說,非常重要!這段經歷可以教會你如何在工作中與同事溝通和相處,教會你了解大公司的運作方式,以及你所扮演的角色。

這些對於未來面試求職都很有幫助,更重要的是,你可以在進入職場前通過試錯的方式找到你未來的職業方向,避免走彎路。而且最關鍵是,和跳槽相反,簡歷上實習的經歷多,對你是加分項。

做好離職分析,我必須走嗎?

在確定離職前,需要問自己3個問題:

A. 我必須離開現在公司嗎?

列一個詳細的清單,將你認為職業發展中最重要的因素全部列進去,對比現任的優勢和劣勢,並根據自身需求設計權重。

如果劣勢部分的權重很高,企業也無法解決,直接影響工作狀態,再考慮離開。

B. 我的問題在新東家一定能夠被解決嗎?

離職是為了解決問題,還是為了逃避問題?通過跳槽,一定程度上可以優化外部因素。然而阻礙我們好好工作的因素,大部分是內部因素:自我認識、角色定位以及個性。如果問題出在自身,在現有崗位上,繼續打磨自己的性格和自定位,很可能是更好的選擇。


C. 新東家有沒有其他不能忍的地方?

跳槽,在一定程度上能解決外部環境問題,也有可能會出現新的問題。不同的企業都有自己的問題。面試的時候,你感覺都挺好的,但是加入後是不是有新的問題出現?比如996加班常態化?或者三天兩變的業務戰略?意識到跳槽的風險,下家可能還不如這家,到時候你怎麼辦?繼續跳嗎?

其實也可以換位思考,從企業的角度想一想:企業招人是去解決問題的。比較一下,一個逃避問題而跳槽的你,一個勇敢面對問題,幫助企業解決問題的你,哪一種更受企業歡迎?

真要走,跟著職業規划走

職場新人一定要做規劃。職業規劃不僅指導我們在崗位上的提升,也指導跳槽的方向。如果非要跳,跳槽的方向,也很重要。

第一步,理清下一步我要做的崗位內容。假設,我現在做的是安排市場活動,我要跳槽,規劃是去做社交媒體營銷。而在現在的公司,做不到這一點。

第二步,在市場上找尋提供相應工作內容的崗位。

第三步,甄選最適合的企業,或者為你職業發展提供資源最多的企業。

跳槽需要耐心,遵循職業規劃方向的跳槽,應當是為了下一步走得更好,而不是為了逃避走錯的上一步。這樣在面試的時候,可以理直氣壯地告訴面試官,雖然跳得多,但每

一步都是根據職業規划走的,切忌讓人覺得你的跳槽猶如從火場裡逃出來一樣慌不擇路。

04

總結:

疫情之下,跳槽需謹慎,三大「陷阱」一定要考慮到,2個妙招讓你守住懵動的心,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第一:疫情之下,首先要劃定自己的得「安全區域」,讓自己出於不敗的位置,先保住「下限」,再謀求「上限」

第二:不斷探析「試錯」成本,搞好離職分析,跟著自己的「職業規劃」走,而不是憑著「感覺」到處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MVouB3EBrZ4kL1Viisi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