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說到某事某人時,經常聽到有的朋友說著說著就來一句「常言道……」。
所謂常言,是指習慣上說的諺語或格言之類的話。
既然是人們常說且又認同的話,在很多人看來自然就是正確的話。
那麼,這些話是不是就一定正確呢?
未必,有些還是值得思考和辨析的,否則,很有可能把我們帶入思維的誤區。
01
「離開了誰,地球都照樣轉」
某單位精簡機構人員,以「一刀切」的方式將部分業務骨幹安排離崗。有人提出異議,個別領導不以為然:「常言道,離開了誰,地球都照樣轉」。一時讓人語塞。
沒錯,地球轉動不會因為某個人而停止。可要知道,地球轉動和人類本來就沒有任何關係,早在人類出現的150億年前,地球就已誕生並開始轉動。
也許有人會說,這其實不過是一種比喻。然而,以這種比喻的方式輕視人才和重要人物的觀念也是錯誤的,重要人物在關鍵時期,無疑起著一般人不能起或起不到的關鍵作用。
從秦始皇到漢武帝,從劉邦到朱元璋,歷史上哪一次改朝換代不是由特殊的人物推動的?
這就是重要人物的關鍵作用,如果「離開了」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唯物史觀也一再告訴我們,既要充分認識到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也要充分認識到傑出人物的巨大作用和不可或缺性。
他們往往比一般人站得高、看得遠,知識淵博,思想敏銳,化解矛盾能力更強。地球轉動是自然現象,事業發展需要人才是社會現象,用地球轉動與否來比喻對人才價值的認定顯然是欠妥的。
02
「一個巴掌拍不響」
當下屬之間發生矛盾或衝突時,有的領導會說:「這還用想嗎?常言道,『一個巴掌拍不響』」。意思是,衝突的雙方都有問題,如果處理都要處理。於是乎,不分青紅皂白,「各打五十大板」。
現實中確實沒有人能將一個巴掌拍響。
可應知道,矛盾和衝突畢竟不是拍巴掌。拍巴掌是由一個人的主觀意識支配的行為,兩個人或多人形成矛盾和衝突,既非一人之意識,亦非共同的主觀故意,有的可能完全出於被動甚至無辜「中招」。
我們知道對汽車相撞事故的處理,事故責任分擔會出現多種情況,有承擔全部責任的,有不承擔責任的,還有各擔一半責任或少部分責任的。
一定程度上講,承擔全部責任者,就是「一個巴掌」拍響的。
遇事動輒就是「一個巴掌拍不響」,其實是一種懶人思維,以簡單粗暴的方式將問題處理了事。這種缺乏公平公正的做法,只能引發新的矛盾和衝突。
03
「先小人,後君子」
此語源自《醒世姻緣傳》:「凡事先小人後君子就好,先君子後小人就不好了。」意思是辦事之前先說好條件,之後怎麼講情誼講寬讓都行。
這句話也常常被引申到工作中,如上級向下級交代工作任務,有的會來一句:「咱們先小人、後君子啊」。
這固然是私下裡說的話,但細分析,亦有問題。
所謂的「先小人」無非是一切工作都按原則來辦、按規矩來辦,按標準來衡量,要點滴計較、不得馬虎。
可是,開展工作本來不就應該如此嗎?正可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不講高標準就不可能有高質量。可堅持這樣做,怎麼就「小人」了呢?
莫非不講原則、不講規矩、不重標準、不強調責任擔當才是君子?這句話在私人交往中也許不失積極意義,但用於工作則不當。
干工作時時處處都能夠講原則、講法規、講標準、重質量,那才是君子;反之,毫無原則、講人情、重面子、欺公罔法,才是偽君子。
即使將這句「常言」當謙詞用,也應當「謙」則「謙」,不可濫用。
04
「浪子回頭金不換」
某單位一名年輕同事一直處於後進狀態,長期教育收效甚微,後來因其家庭出了事,單位幫助得以解決,受到感動之後,這名同事思想起了很大變化,工作大有進步。為此,領導不斷對其進行表揚,甚至提出立功嘉獎。
對此,有的同志持不同看法,主官立馬反駁:「不是常言說『浪子回頭金不換』嘛」。
浪子回頭,確實是令人欣喜的事,用「金不換」比喻也不為過,適時給予褒獎,也是鼓勵其繼續向好的舉措。
但是,所謂的「金不換」主要是相對於其自身而言,至於其該獲得什麼樣的獎勵,還是要適度,總體上要一碗水端平,堅持和其他同志同一標準衡量。
有的下屬一直以來就表現優秀,任勞任怨,成績突出,如果因為沒有「浪子回頭」這一經歷,反而得不到應有的獎勵,豈不有失公允?
或因於此,在有的單位就有個別人向年輕同志「傳經」:「工作剛開始別那麼積極,先消極點,以後再積極點,顯得進步快。」
這大概就是個別領導因為對「浪子回頭金不換」這句話的曲解而產生的負效應吧?
所以,對於「浪子回頭」我們要積極肯定、充分鼓勵,比如將「好消息」傳遞給其家人等,但不能在獎勵上喪失應有的公平,以致挫傷一向表現優秀的同志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