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亘古罕有的超級大貪官,究竟他是貪了多少錢,會被世人稱為大貪官呢?
且不說嘉慶當年抄和珅家產抄沒的9億兩白銀,也不說他在位時掠奪的土地和房產,光是他自己住的「豪宅」都不輸皇宮。
據說當時的「和府」(今日的北京恭王府),在規模和奢侈程度上,與寧壽宮和圓明園一模一樣,儼然富可敵國。
這種行為在當時已經屬於大逆不道之罪。因為在封建舊社會,房子再奢華也決不能挑戰皇家園林,而和珅不僅挑戰了,還把自己的家修得比皇家園林還奢華。
而向來有個性、很聰明、玩酷炫的乾隆皇帝,怎能忍得了這種大逆不道呢?
原來,和珅仗著自己和乾隆帝是兒女親家,同時又是最大的寵臣,「哄得」乾隆也只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默許了。
其實,這座宅邸並不是一直屬於和珅的。它的前身是座規模宏大的寺院,香火很旺;和珅倒台之後,房子又被皇家收回去,最終傳到了恭親王奕訢的手上,所以才被叫做恭王府。
乾隆年間,和珅看上了這塊宅地,花了高價拿下多處房產,後來,他索性決定建造一座宅院,這就是恭王府的前身:和第。
在京城所有府邸中,和第的建造規格極高。雖然和珅並非皇家成員,但建造規格是按照王爺的標準來的,可見這個貪官的地位。
現在恭王府里的「錫晉齋」、「葆光室」、「嘉樂堂」等建築就是和珅時期留下的。
和珅死了之後,宅子怎麼安排?嘉慶把王府一分為二,東邊留給和珅的兒子豐紳殷德繼續住(因為他的老婆是乾隆皇帝的和孝公主,很受寵愛,所以沒收回),西邊賜給了弟弟慶郡王永磷。
後來到了咸豐年間,這裡成為恭親王奕訢的府邸,從那時開始,這裡才被正式稱為恭王府。
奕訢住進去之後大興土木,把這座宅子好好改造了一番,才有了今天這樣的規模和氣派。
這座興建於18世紀的公卿宅邸,在世事變遷之間已經歷經了幾百年的歲月洗禮。就像前文所述,既然和珅是當時的全球首富,那麼他的府邸自然也就代表著當時全世界最奢華的極致。
即便在21世紀的今天,依然可見其中的美感與藝術價值。
西洋門是王府內部花園的漢白玉石正門,由恭親王在原有的石門基礎上修繕。
他比較洋氣,喜歡西洋的風格,所以仿照了圓明園中大法海園門,建造了這個西洋門,整體是歐洲拱門式風格,在今日看來依然非常氣派。
西洋門內外分別雕刻著:靜含太古、秀挹恆春,意指住在恭王府的人都能達到靜修兼具的格調。
西洋門也是府內唯一的西式建築,顯得非常有歷史感和時空感,位列恭王府三絕之首。
大戲樓是恭親王宴請和會客的娛樂場所,是我國現存的唯一一座全封閉式大戲樓,民間將之稱為「大戲房」。
大戲樓最絕妙之處在於:全部由磚木手工搭建,沒有用到一枚鐵釘,且採用了當時全世界最先進的三卷勾連式結構,花費了極大物力和人力。
大戲樓之所以有這麼大「排場」,是為了保證整個戲院聲音效果的震撼:沒有用到一根釘子的戲院的底部其實是被掏空的,放的是很多口青銅大缸。
這一巧妙設計增大了共鳴混響空間,無論在戲樓的任何一個位置,都能清晰地聽到台上的聲音,根本不需要任何傳聲工具,用手工實現了餘音繚繞。
民國時期曾有一位歐洲音樂家來北京演出,後來興奮地稱讚大戲樓的音色效果,比歐洲的戲院還要好。
而在改革開放初期,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來華訪問時,曾點名想去恭王府大戲樓見識一下傳聞中的神奇聲色。
後來在近兩小時的演出中,李光耀如醉如痴,對這一中國古典建築的智慧,倍加稱讚。
福字碑藏於恭王府的秘雲洞內,是根據康熙的親筆題字所臨摹雕刻而來,構思巧妙,氣勢磅礴,可分解為多田多子多才多壽,在當時被稱為天下第一福字。
後來乾隆把天下第一福字,賜給了和珅,展現著無條件的絕對信任與倚重。
而和珅也很懂得其中利害,他擲重金用最好的太湖石材,在後花園建成了一條石龍,日常悉心供奉,動不動就是三跪九叩。而乾隆也因此非常開心,更加信任和珅了。
這條石龍的正中央就是福字碑,當年和珅被抄家時,原本福字碑要被運走,但眼看著一整條石龍的「心臟」會被挖去,就保存原地至今。
據說恭親王府的整體建築格局,是由和珅從頭到尾親自過問的。
根據民間史料記載,和珅在設計恭王府之初,在整個布局中暗藏了九千九百九十九隻蝙蝠造型。
其中最大的一隻是以蝠廳的兩側耳房為雙翼。
以王府至高點邀月台為軀幹,在格局上形成的一隻巨大蝙蝠結構。
而王府的其他蝙蝠幾乎都藏身於各處曲徑通幽的羊腸小道,四處疊石層壘,綠竹萌蔽,左彎右轉,幽深僻靜,寓意著在閒庭信步的不經意之間,就會遇到「福氣」。
恭親王死後,他的嫡孫溥偉承襲爵位,那個時候的他迫於生計、再加上想復辟清朝,這位「最後的王爺」幾乎「賣掉」了恭王府,是繼和珅被抄家之後第二次的文物大規模流失。
唐韓斡《照夜白圖》,現藏於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南宋《九龍圖卷》,由美國波士頓美術館收藏。
恭親王的手工玉質筆筒,現私藏於美國紐約某富豪家中。
清乾隆御製,紫檀漆地嵌玉圓光座屏,這曾經是乾隆最喜愛的座屏之一,現藏於美國紐約。
1913年在美國被拍賣的恭親王收藏之青銅器,很可能是三千年前先秦時代的頂級文物。
除了這些被「曝光」出來的恭王府珍寶,其他散失于海外的文物,如果真正統計起來可以說是一個很大的數字,我們期待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當年流失的寶物重現天日,並回到祖國的懷抱。
當代,恭王府已經全部對外開放。在2017年,恭王府博物館被中國博物館協會評為第三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斗轉星移,歲月蹉跎,本來就屬於國家的珍寶,就應當歸於國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MAQLN3EBfwtFQPkdTAk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