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人正在眾志成城防控疫情時,南亞的土地上面臨著另一場嚴峻的挑戰。
它的名字叫蝗蟲。
不過,中國人對蝗災其實並不陌生。
史料記載,蝗災是中國的常客,秦漢時期,平均八年多就發生一起大蝗災。兩宋時期,3.5年就會發生一起蝗災,元代則變為1.6年發生一次。到明清時期,2.8年就會發生一起蝗災。
《中國曆朝天災人禍表》里統計中國歷史上一共發生了257次蝗災。而且蝗災往往緊隨著旱災之後發生。因為旱災之後,河床裸露,給蝗蟲提供了很好的產卵場所。
而這些小小蟲子振動翅膀,往往還能改變歷史。
唐朝的末年,就發生了一起嚴重的蝗災。
蝗蟲從山東而起,沿黃河而上,直奔帝國的中心長安。當時的小皇帝唐僖宗問起蝗蟲,下面的大臣哄騙他:蝗蟲來是來了,但它們沒有進長安城,在城外抱枝而死。
而此時,蝗蟲引發的饑荒正在山東蔓延,沒有了生路的饑民開始揭杆起義,壓垮大唐的黃巢義軍就是其中之一。
而在中國的史書中,還記載有一種啃食人肉的蝗蟲,明朝崇禎年間,河南爆發蝗災,蝗蟲如猛雨毒箭一般衝進城內,僅僅一刻的功夫就將一個孩子咬成白骨。開封府的城門都被蝗蟲堵住,最後不得不調用火炮轟開城門。
所以,蝗災跟旱災、水災並稱為中國三大自然災害。
那為什麼我們現在基本聽不蝗蟲的消息,以前隔三差五就要涮存在感的蝗災為什麼不再出現了呢?
這就要說到新中國以後的治蝗工作。而說到這,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中國人:馬世駿。
馬世駿是山東兗州市人,1937年畢業於當時的北平大學農學院生物系,在1948年的時候,他到美國猶他大學攻讀昆蟲生態學,後又在明尼蘇達大學拿到了博士學位,從而積累了豐富的昆蟲知識。
到了1951年,他毅然決定回國,用自己的知識回報祖國。當時國家交給他一個二千年都沒有解決的問題:在中國的大地上徹底消滅蝗災。
馬世駿帶著他的團隊開始了研究,他走遍了中國蝗災多發地帶。在洪澤湖邊,微山湖上,黃海沿海、黃河沿岸等建立起實驗室。
通過這些實地的考察,馬老才發現了中國蝗災發生的原因。
中國蝗災之所以頻發,是因為中國水旱災往往相間發生,給蝗蟲的繁殖提供了便利的條件。此外,中國社會的不穩定及貧窮落後也讓蝗災一旦發生時就手足無措。
在這些科學的研究基礎上,馬世駿提出了「改治結合,根除蝗害」的綜合性策略,一舉使肆虐中國數千年的蝗災得到了根治。
基辛格曾經說過一句話,中華文明為什麼能夠傳承,是因為中國被一些勇敢的人保護得很好。
現在蝗蟲抵達南亞,我們還能抱著比較輕閒的調侃,蝗蟲來了是油炸好還是清蒸好。就是因為有這些優秀的科學家存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uZPZHABgx9BqZZIDZV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