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日本總務省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日本47個都道府縣中的40個人口數量下降,而東京人口增長率最高,顯示日本人口仍持續向大城市東京匯聚。
受老齡化和低生育率影響,日本總人口不斷減少。儘管如此,首都東京人口卻持續增加。人口向東京匯聚,既帶來活力和財富,也帶來種種社會和經濟問題。如何布局城市,如何疏導功能,成為東京這座人口密度超高城市自我優化的發展經。
日本總務省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日本47個都道府縣中的40個人口數量下降,而東京人口增長率最高,顯示日本人口仍持續向大城市東京匯聚。目前,東京都人口約1380萬人,占日本總人口的比重近11%;而以東京都為中心的首都圈人口近4000萬,達日本總人口的三分之一。
人口向大城市匯聚是經濟規律使然,因為大城市有更多機會、更優福利和更好公共基礎設施。從全球範圍來看,即便是日本、德國、美國這些早已完成城市化的國家,也普遍呈現人口進一步向大城市匯聚的特點。
在日本,人口的自由流動是導致東京人口不斷膨脹的重要原因之一。比方說,當伊藤先生決定從仙台轉到東京生活,他只需到有關機構辦理遷出與遷入的登記手續,就可完成「住民票」地址變更。此後,伊藤將在東京納稅、投票,並享受東京的公共服務。日本人雖然也有戶籍,但只有在涉及出生、結婚、離婚、贈予、繼承等情況時才需要出示,以作證明。這種政策設計導致人口持續流向大城市。
事實上,二戰後東京人口就一直在增長,尤其是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經濟高速發展期。人口快速湧入,令東京成為全球居住密度最大的城市之一,並一度出現嚴重交通擁堵、環境惡化、公共設施不足等問題。
面對各種嚴重的大城市病,1956年,日本出台了《首都圈整備法》,擴展了東京範圍,提出首都圈概念,並在澀谷、新宿和池袋建成「副都心」。到了1982年,日本又打造包括上野、淺草等在內的3個「副都心」。到1995年,東京的「副都心」達到7個。
在這些「副都心」里,大型綜合設施、公園、醫院、大型商場、大型公司總部、酒店、公寓樓等一應俱全。「副都心」通過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與東京其他地區相連。
同時,東京還注重向周邊地區轉移首都部分功能,帶動周邊的埼玉縣、神奈川縣和千葉縣建設「新都心」。這些「新都心」距離東京僅約30公里,由軌道交通緊密連接,由此形成人口近4000萬的「一都三縣」首都圈。
此外,政府還將大學、研究機構和一些城市功能向外轉移。例如,從20世紀50年代末到80年代,日本在首都圈郊外大力興建以住宅為核心、具有多重功能的復合型新城,並通過建設筑波科學城,向地方轉移了大批研究機構。
這些措施令東京不再為人口湧入而困擾。與20世紀五六十年代相比,雖然如今東京人口增加了數百萬,但卻很少出現交通擁堵、環境惡化等大城市病。
相反,日本如今的問題反而是地方人口過度流失。為此,日本政府近年來通過「故鄉稅」等手段幫助地方發展,增強地方吸引力,吸引人們移居回流。但這麼做的初衷並不是因為大城市無法容納更多人口,而是小城市因人口流失而發展受困。
作者:劉春燕
微信編輯:王婧
監製:郭興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