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孫見證閱兵跨越69年,阿佤人民唱響幸福新歌

(原標題:《阿佤人民,再唱新歌》)

「村村寨寨嗨,打起鼓,敲起鑼 ,阿佤唱新歌;共產黨光輝照邊疆,山笑水笑人歡樂;社會主義好嗨,架起幸福橋……」一首《阿佤人民唱新歌》唱出了一個跨越千年的民族—佤族的真實生活。

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閱兵的現場,有一位來自雲南西盟縣少數民族地區「特殊」觀禮者—岩克姆,在大閱兵之前,他剛剛領取了「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獎」。

之所以說岩克姆「特殊」,是因為在69年前,他的外公拉勐作為佤族部落頭人代表,受邀參加了1950年國慶周年慶典,並受到毛主席的接見。

歷經半個多世紀,祖孫倆先後受到相同的禮遇,但共和國早已歷經翻天覆地的變化。「

作為少數民族地區的幹部代表、拉勐後人,有幸見證新中國成立70周年閱兵盛典,並代表西盟縣領取這個獎項,我感到無比榮幸和自豪!」現任西盟縣政協黨組副書記的岩克姆對《民生周刊》記者說。

岩克姆領取「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獎」。

對話 翻開民族團結新篇章

地處雲南省西南部的西盟縣,是全國僅有的兩個佤族自治縣之一。縣內居住著佤族、拉祜族和傣族等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4.6%,其中佤族人口占71.5%。因高山阻隔,千百年來,這個「住在山上」的民族一直過著幾乎與世隔絕的生活。

解放初期,西盟佤山各族人民過著刀耕火種、男獵女織和衣不遮體、食不果腹、飢一頓飽一頓的貧窮生活,生病只能靠「巴猜」祈求上天,住著破舊的茅草屋,走的是泥濘的羊腸小道……

此外,由於遭受了歷代統治階級的壓迫和剝削,當地少數民族群眾構築了牢固的心理防線——輕易不離開自己的寨子,不相信外面的人,更不接受外人的進入。

新中國成立後,為了讓少數民族儘快融入祖國大家庭,1950年,黨中央邀請各少數民族代表到北京,參加國慶周年典禮。當時,作為西盟佤族的頭人,拉勐就接到了這個邀請。

「對於這個邀請,當時整個普洱地區都沒有一個民族積極響應。瀾滄縣委專門成立了動員民族代表進京觀禮的工作組,工作組同志對拉勐反覆勸說,不厭其煩地講解新中國平等、團結的民族政策。看到共產黨的幹部如此坦誠、實在,拉勐終於打消了之前的顧慮,決定前往北京。」岩克姆向記者介紹了當時的情況。

進京途中,拉勐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平等尊重和悉心關愛。感動之餘,他也逐漸開始認識這個新生的政權。

1950年10月3日,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了拉勐等少數民族觀禮團成員。其間,毛主席與拉勐有這樣一段具有歷史意義的對話,毛主席握住拉勐的手傾情地說:「聽說你們佧佤民族(佤族過去叫佧佤民族,60年代後改為佤族)有個砍人頭祭祖的習俗,你們能不能改?用老虎頭或者其他動物的頭都可以。」拉姆說:「不行不行,我們不能改,這是我們幾千年留下來的習俗。」毛主席回應:「這是個問題,既然現在不能改,那你能不能去給部落親宗商量商量能不能改?用其他的方式代替。」

從遙遠西南邊疆走到祖國心臟,再經過親身與領袖們面對面交談,拉勐的心底對新政權有了認同。「他走出去的這一步,也是把我們一個原始部落帶入文明社會的第一步,同時也是我們佤族融入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第一步。」岩克姆說。

1951年元旦,普洱地委在寧洱紅場召開第一屆兄弟民族代表大會,與會的佤族、傣族、拉祜族等26個民族的300多位代表按佤族傳統歃血為盟,立碑明誓,許下了「一心一德,團結到底,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誓為建設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奮鬥」的鏗鏘諾言,立下了被譽為「新中國民族團結和民族工作第一碑」的「普洱民族團結誓詞碑」。3種文字、26個民族、47個簽名,翻開了中華民族團結友愛合作的新一頁。

跨越 一步跨入新社會

新中國成立初期,西盟被確立為「直過區」,通過大力發展生產,組織互助合作途徑,實現了從原始社會末期、奴隸社會初期到社會主義社會的千年跨越。

「過去我們佤族是非常落後的,可以說是沒吃的沒穿的,住的是風一吹就倒的茅草房,非常艱苦,就在20年前,我們還在辛苦地抓溫飽問題。而如今,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據了解,西盟縣於1956年開通第一條公路,1978年,全縣公路才100多公里,如今,縣域內公路已達到2000多公里。「路已經修到了村村寨寨,不但縣裡通了,而且鄉里通了柏油路,村裡通了水泥路……到今年年底,我們全縣已經可以達到硬路戶戶通。」談及家鄉變化之大,岩克姆難掩內心的激動。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西盟縣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重要論述,把扶貧攻堅工作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堅決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全縣貧困人口從31146人減至1106人,綜合貧困發生率降至1.45%,走出了一條具有西盟特色的「直過民族」地區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之路,譜寫了「阿佤人民再唱新歌」的新篇章。

2019年4月30日,經雲南省人民政府批准,西盟縣退出貧困序列,率先在「直過民族」地區實現脫貧摘帽。

傳承 阿佤人民再唱新歌

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西盟縣更致力於講好民族團結故事,引導全縣各族群眾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爭做愛國愛黨、維護穩定的模範,塑造團結進步、和諧奮進的西盟新形象。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70年來,西盟縣在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等諸多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這一切都得益於西盟佤山各族人民始終聽黨話、跟黨走。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今天的阿佤人民再唱新歌。」岩克姆動情地說。

如今的西盟不僅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典型的民族「直過」縣、民族跨境而居的特殊縣,同時也是阿佤人民唱新歌誕生地、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特色城鎮化建設典範、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脫貧攻堅戰前沿陣地。此外,在今年10月扶貧日系列論壇上,西盟縣更是獲得「全國脫貧攻堅組織創新獎」的殊榮。

談及對未來的願景,岩克姆表示:「作為拉勐的後代,我肩負著傳承和弘揚民族團結精神和『拉勐精神』的責任和使命,要帶頭把民族團結的路子走好,把我們民族的故事講好。」

( 《民生周刊》記者 王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