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曉璃
寫在前面的話:
不知你是否有這樣的苦惱,主觀上你很想在某個能力上取得進步甚至突破,但不知為何,現實中遇到問題依然會想要逃脫?
投射到職場中的典型表現就是,每次你都會在同一個問題或障礙面前栽跟頭,不斷地重複著類似的痛苦或失敗的體驗。
這種情形,我習慣稱之為「能力的魔咒」。
這一切,到底是如何發生的?
我們到底該怎麼做,才能打破這種「能力的魔咒」呢?
一、
來訪者張榮(化名)這些年的職場道路頗為坎坷。
8年前,張榮從學校畢業,父母希望她能夠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正好趕上銀行招人,張榮就報名參加了考試,結果被順利地錄取了,開始了銀行櫃員的職業生涯。
銀行櫃員工作的繁瑣和枯燥讓張榮漸漸失去了耐心和熱情,另外讓張榮頗為苦惱的是,銀行櫃員還要向客戶主動介紹理財產品,對於主動和人說話及推銷這件事情,張榮極度沒有自信。
在整個諮詢的過程中,張榮的聲音是微弱的,我仿佛能看見,這些年來的張榮似乎在職場中像是大病了一場一般,內心極度缺乏力量。
果然,在銀行做了兩年櫃員後,張榮覺得實在受不了高強度的工作,以及實在厭惡主動和客戶推銷理財產品,便從銀行裸辭了。
裸辭後的張榮原本計劃給自己放幾個月的假,結果還不到一個月,感覺自己突然沒了收入,心裡更加焦慮了,於是很快就投入到新一輪的找工作中。
但現實給了張榮一記重重的耳光。
想想看,性格內向、不善言辭、缺乏專業技能的張榮,如何能在人才市場上找到比銀行待遇更好的工作呢?
張榮有些後悔自己裸辭的衝動,但木已成舟,考慮到自己實在不喜歡和人打交道,儘管自己不喜歡大學專業,但如今,似乎也只有大學學的財務專業才能拉自己一把了。
於是,張榮報了會計輔導班,考取了從業資格證,應聘到了一家公司做起了出納。
按照張榮最初的設想,她自己應該可以從出納做起,然後一步步做到核算會計,再往後負責全盤帳目處理工作。
但現實再一次給了她一記響亮的耳光。
等張榮做了出納才發現,這份職業根本沒有她想的那樣簡單:
她需要不斷地和各部門溝通報銷的事情,不是這個人單據不規範,就是那個人手續不齊全,每天,張榮都要應對很多人詢問報銷款的事宜;另外,出納還負責工資的發放,有員工對工資額表示懷疑的,都會不分時間找到張榮,希望她能夠幫助查詢下明細,看看是哪裡出了問題,等等。
這樣一來,原本希望安安靜靜做事的張榮被這份需要不斷和人溝通的工作攪的好不頭疼。
她開始懷念銀行工作的好處來。
要說企業出納工作不僅無法減輕她人際溝通的壓力,而且工資待遇還不好,雖說之前銀行經常加班,但算上公積金等隱性福利,還是說的過去的。
而現在呢,除了每個月可憐的死工資之外,公積金根本無法和體制內媲美,並且事情同樣瑣碎繁雜,這讓張榮灰心極了。
張榮又開始了艱難的備考公務員的歷程。
然而,離開校園幾年後的張榮不得不承認,不論是專注力還是學習力甚至是記憶力等各方面,自己仿佛都無法達到在校期間的水平了,加上每天下班精疲力盡,複習的效率可想而知。
考了幾年下來,沒有任何進展。
「曉璃老師,你說我到底該怎麼辦啊?我發現自己從銀行裸辭後,過得越來越不好了,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我還有希望嗎?」
說著,張榮的聲音有些哽咽了。
二、
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張榮的人際溝通能力出現了問題,不論是她之前的銀行工作,還是現在的出納工作,都需要人際溝通,而這是張榮倍感吃力的部分。
但事情遠沒有這麼簡單。
從之前的諮詢經驗中,我總結出一個規律,那就是——
如果某件事失敗的體驗在你身上重複發生,不論換怎樣的環境,你依然會重複這種糟糕的體驗,那麼,這已經不僅僅是單純的能力問題了,而是你不曾意識到的「潛意識」在操控著你,如果你意識不到,這種失敗將註定成為你的宿命。
這就是「心有餘而力不足」背後的機制和真相。
放在張榮的案例來說。
你如果只從表面上分析,斷定是張榮人際溝通能力出現了問題,從而建議她學習溝通技巧和方法,實則是治標不治本的。
如果學習技巧和方法有用,我想張榮早就擺脫如今的困境了。
隨著諮詢的深入,張榮和我說起了自己過往的成長經歷。
原來,張榮有一位十分嚴厲的父親,而且她的父親是一名典型的「完美主義者」,從小到大,他對女兒寄予了很大的期望,與此同時,他對女兒表達關注和愛的方式,就是不斷地給張榮提出各種要求,如果女兒達不到自己的期待,父親則會惱羞成怒,說她沒有用,連這點事情都做不好,等等。
天長日久,父親對張榮的「打壓式」教育漸漸植入到了張榮的潛意識當中,她很害怕自己的父親,同時骨子裡更是藏著深切的自卑。
事實上,當一個人成年之後,TA會把童年時期和父母相處的模式內化到潛意識中,在成年後投射到現實的關係里。
心理學中的一個說法是,我們會把和父親相處的模式投射到職場人際關係和社會協作上,所以如果一個人的社會能力比較弱,尤其在職場人際關係方面總是感很無力,多半意味著,這個人童年時期和父親的關係不太好。
也許有人會問,為什麼和父親的關係會投射到職場中呢?
這是因為,父親的形象往往象徵著力量、權威、規則、人際協作等,這些指向多少都帶有父性特點,而親密關係、情感等指向都具有母性特點。
所以,如果一個人童年時期和父親的關係糟糕,意味著這個人會在今後的職場中遭遇坎坷;如果童年時期和目前的關係糟糕,則意味著在構建親密關係及家庭關係方面,可能也會阻力重重。
三、
張榮告訴我,由於成長經歷中父親對自己的批評和打壓,讓如今的她依然無法對父親釋懷,而且每次回去見到父親,更會情不自禁地感到緊張乃至恐懼。
這就不難解釋,為何張榮在面臨事業轉型等關鍵時刻,主觀上是想往好的方向發展,但潛意識裡會不自覺地重複著父親對自己的判定:懦弱、沒用、這樣做不好那也做不了......
儘管張榮表面不承認,但潛意識裡她已經將父親的這些判定內化到了潛意識裡,最終會鬼使神差一般把事情搞砸,去證明潛意識對自我的判詞。
這才是比能力不足更讓人覺得不寒而慄的部分。
那麼,對於類似於張榮這樣的職場人而言,到底該如何才能走出自卑的陰影,獲得內心的力量呢?
我們需要學會一點,那就是——
外人的批評也好打壓也罷,本質上都是對你的行為和事情方面的不滿,由於他們缺乏相應的認識和訓練,往往會把批評上升到人格、品質、價值等這樣的高度。
你需要做的,就是將外界的批評聲進行過濾,分清哪些是行為和事情方面的不足加以改進,而對於人格、品質、價值等這些維度的否定,則可以選擇無視,必要的時候也可以向對方予以適當的表態和說明。
比如,孩子不小心打碎了碗,這個時候,沒有受過訓練的家長往往會這樣批評孩子——
「你怎麼這麼沒用?!連碗都端不住!你看看你,怎麼這麼不用心?今後還能做什麼?!沒出息!」
但事實上,有可能這位家長那一天遇到了一些不順心的事情,恰巧孩子打碎了碗,讓TA有了情緒宣洩的出口,所以才會出現這些傷及孩子自尊心的話語。
這個時候,我們需要明辨的是——
家長批評的是孩子打碎碗這件事情,TA責怪孩子不小心;但至於這個孩子今後是否有用(價值)、是否用心(品質)等這些維度,其實是和打碎碗這件事情沒有必然的聯繫。
作為一個成年人,既然童年的傷痛已經鑄成,我們需要學會過濾外界的評判甚至批評,才能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不至於把這些批評當真,對自我進行「二次傷害」。
所以,你發現了嗎?
我們的行為、能力甚至感受的背後,實則都有潛意識的作用,如果我們差覺不到這一點,你將會被「潛意識」控制的死死的,最終重複著昨天的痛苦和悲劇,而你卻認為,這就是「命運」。
要真正有所改觀和成長,就需要藉助專業的力量和幫助,面對潛意識裡你不敢面對的事實,去面對曾經被壓抑的、真實的自我。
「一個人畢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時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榮格
作者簡介:趙曉璃,資深職業生涯規劃師,國家心理諮詢師,職場作家。著有以職業諮詢案例分析為素材的職場暢銷書《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設計》,成為職業規劃領域為數不多的諮詢實戰及個人發展實用書籍。2018年職業規劃及工作方法乾貨類新書《從極簡到極致:在擅長的領域做一個厲害的人》被評為2018年度經管類十大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