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復性消費和報復性存款,我選第三個選項

2020-04-16     康波財經

報復性消費是疫情爆發以來,我們經常提到的一個詞。

疫情嚴重的時候,大部分行業停工停產,民眾也「禁足」在家不能出去消費。很多網友都表示等疫情結束了要出去大吃大喝,把這段時間沒吃的都補回來。

那時的我們,雖然看到了眼前經濟被疫情衝擊後的暗淡景象,但依然對「疫情結束後」充滿了希望,停業關門的商家們也期待著疫情結束的那一天,能夠通過大家的報復性消費挽回一些損失。

但到了今天,疫情得到基本控制,大部分公司都已經復工復產走上正軌,報復性消費出現了嗎?似乎並沒有。

我們以受疫情影響比較嚴重的餐飲行業和旅遊行業為例,看一下消費恢復的情況。

在第一批餐飲商家重新開業的時候,我們看到網絡上有「消費者把菜單上的菜點了一個遍」、「某燒烤店賣出多少串烤肉」的熱搜,就好像相比於商家的分批開業,老百姓的消費一下子就提起來了。

但是最近這樣的新聞幾乎看不到了。

而對於旅遊行業來說,情況更為嚴峻一些。以北京為例,清明假期明確規定,出京後再返京的人員需要再隔離14天。這對很多職工來說並不友好,所以大家寧願犧牲出去遊玩的機會宅在家裡,或者只是在本地遊玩。

雖然各地出台的刺激消費政策,鼓勵大家去消費,去景點遊玩,但是幾個景點的遊客爆滿,挽救不了整個行業的「消費淡季」。

之所以沒有出現報復性消費,主要的原因有兩個:

一是不僅僅企業的利潤在疫情中受到了影響,企業的僱工們收入也多多少少有影響。另外,由於一些企業沒挺過疫情或是為了讓企業生存下來,導致部分員工失業。這都加重了消費者的經濟負擔,購買能力下降。

二是疫情得到控制並不意味著疫情結束,加之無症狀感染者和境外輸入的風險依然存在,大家心裡自然對外出就餐和遊玩持有謹慎心理。

既然沒有出現報復性消費,那錢都去哪裡了呢?根據央行披露的最新金融數據,一季度平均每天有700多億存款湧向銀行。

人民幣存款增加8.07萬億、住戶存款增加6.47萬億、非金融企業存款增加1.86萬億,於是又出現了「報復性存款」的說法。

數據擺在這兒,存款是確確實實地增加了,螢幕前的你也是存款大軍中的一員嗎?消費和存款是對立面,所以報復性消費沒有出現的原因,可能就是報復性存款出現的原因。

疫情改變了一部分人的消費儲蓄觀念:如果沒有儲蓄,一旦工作出現變動,就可能無法保障自己的生活。

另外,疫情對金融市場的衝擊導致投資市場也出現了較大的動盪,與其說去擔驚受怕地投資,不如把錢放到最安全的銀行。

因此,有人減少消費,增加儲蓄,以保證自己的錢是安全的,也保證自己的房貸、信用卡等都能按時還上。

但疫情得到控制後的生活不只有報復性消費和報復性存款兩個選項,我們還有第三條「不要報復要理性」的路可以走:樹立正確的消費觀,選擇合適的理財產品。

正確的消費觀就不多說了,我們來說一下理財產品的選擇。

很多人把錢放在了銀行,但銀行除了安全性之外,並不是一個最好的選擇。因為我們知道,銀行的存款是最安全的,但是存款利率卻比較低。那有沒有什麼,既能保證安全性,又能增加收益的選擇呢?

首先,如果手裡資金在20萬以上,那麼可以考慮一下大額存單,它本質上也是存款,所以首先安全性是有保證的。其次它的利率一般會比同期的定期存款要高,而且如果提前取出,也不會像定期一樣直接採用活期利率計算收益,而是不同的時間段採用不同的利率,更人性化。

第二,如果錢沒有那麼多,可以考慮一下貨幣基金。貨幣基金的底層資產主要是大額存款、央行票據和商業票據等,安全性僅次於存款。

以餘額寶為例,即使現在餘額寶的收益有所下降,7日年化利率在1.9%左右,但是相比於銀行定期存款利率(建行定期存款一年期利率為1.75%,兩年期2.25%)而言,還是有一定的優勢的。

第三,大家也可以選擇一些短債基金,風險會略高於貨幣基金,但收入也會相應的高一些。就短債基金來說,建議大家以年為單位持有,盈利的機率比較大。

聲明:康波財經發布此信息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和學習交流之用,不對您構成任何決策建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JpgWinEBnkjnB-0zMCy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