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怕越往後,杭州改善樓盤越難賣

2019-08-30     住杭房產

杭州的樓市,開始分化。一些樓盤繼續萬人哄搶,一些樓盤卻是陷入流搖的境地。哄搶的紅盤,清一水兒的剛需盤。流搖的盤,大多為改善盤。

現象背後,是怎麼樣的市場本質邏輯?

1.


早個十年,最愁賣的是剛需盤。究其原因,主要是供應量過大,購買人群不足。

2006年出台的90/70政策,旨在增加供應量,要求項目70%的房子必須在90方以下。這也就是為什麼之前大部分小戶型都是89方的緣故。

大量小戶型的供應,大部分又處在郊區板塊,城市拓展初期,各種配套跟不上。一到房產疲軟周期,這一類剛需盤庫存積壓嚴重,因此跌得最凶。

這兩年,小戶型完全不愁賣。

一方面是因為杭州持續不斷的人口凈流入,給剛需購買力提供了巨大基數;另一方面是隨著城市建設推進,郊區板塊呈現了較好面貌,具備了基本居住條件,有些板塊配套甚至不輸市區。

在這樣的情況下,剛需盤,反而成了香饃饃。

2.


剛需盤變俏,其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小戶型的供需比發生變化了。

2015年3月27日,國土部和住建部聯合簽發樓市新政,開發商只要在不改變用地性質和容積率等,就允許對不適應市場需求的住房戶型做出調整。

這條新政結束了執行八年之久的90/70政策。


在那之後,明顯大戶型增配。此消彼長,小戶型占比自然就減少。然而,隨著杭州人口不斷流入,小戶型的需求非但沒有減少,反而不斷增加。

一面是供應量減少,一面是需求增加,一來一去,小戶型從原來的供大於求變成了供不應求。這也就是為什麼,每每剛需小戶型搖號,哄搶一空不說,中籤率還很低。

當然,小戶型之間也有區別。不能偷面積後,原來89方小戶型建築面積都要增加到93-97方左右,而實際套內面積,卻還和原來差不多。

因此,現在最搶手的小戶型,是原有偷面積的89方,然後才是90多方。

3.


在90/70政策下,大戶型是高溢價產品。

因為稀缺,同一個小區,大戶型的單價要遠高於小戶型。哪怕如此,當初的有錢人,還要搶著托關係去買。

可惜此一時,彼一時。時代在變,觀念也在變。

現在是反過來,小戶型搶不到,大戶型賣不動。

一方面,以前買大戶型的改善人群,更希望買到整個都是改善型大戶型的小區,而不願意和剛需客戶擠在同一個小區內,導致需求量明顯下降。

另一方面,戶型大了,同樣的單價,總價要高很多,剛需們不是不想買,只是承受不起。

在這樣的情況下,有的項目為了拉動大戶型的銷售,將大戶型的單價降低,小戶型的單價抬高,以達到拉近二者總價的目的,來促進大戶型的銷售。

4.


都是大戶型的純改善小區,就賣得火爆嗎?

現在的杭州樓市,大戶型、洋房和疊墅產品俯拾皆是,除了個別熱銷,大部分改善盤,與剛需盤相比,是遠遠不及的。換句話說,大部分改善樓盤,接下來都愁賣。


濱江兩個樓盤突然的「滑鐵盧」,讓全城改善盤大吃一驚,心有餘悸。拱宸橋另一個樓盤,為了最近一次推盤,使出渾身解數。

現在很多的購買力,與改善盤其實並不匹配。

參與天都城的3萬組報名,幾乎跟開發商頭痛的改善市場,毫無關係。所以9月預計68個樓盤蓄勢推盤,平均每周17個。開發商要搶跑了。

市中心某樓盤上半年賣得非常不錯,但整盤貨值很高,今年也才完成一半指標。昨天打電話跟我說:9月也要加推,可是看著客戶流量下滑,看樣子下半年要過苦日子。

最讓開發商擔心的是:恐怕越往後,越難賣。

5.


根本原因是因為購買力不足。

一是限購,一戶家庭兩張房票,拘束了超級有錢那部分人的購買力。

二是因為大戶型總價門檻太高。目前改善戶型起步600-800萬,能夠上的人有限。

三是因為高總價的房子,需要更高比例的首付。有大部分改善的人群都有過貸款記錄,起步就要6成首付。600萬的房子,就需要拿出360萬的首付,相當於剛需買一套房的全款了。

哪怕你有首套3成首付的資格,600萬的房子,首付180萬,貸款420萬,你確定你的流水能讓銀行貸給你420萬?

四是因為供應量大,在G20後的2年內,瘋狂的市場,讓很多人已經托關係全款進行了改善。有的房子剛交付,有的還沒交付,哪怕這些人想再進一步改善,也得避過未滿2年的增值稅,估計至少也要兩年後了。

這種種原因匯聚起來,導致杭州改善購買力並不充裕。在大量的改善大戶型面前,購買力雖不至於杯水車薪,至少也是僧多粥少的局面。

6.


很多人也不是真的沒有購買改善戶型的能力。只是這麼多年來,大部分家庭的主要財富都集中在房產上。想要改善大戶型,往往需要用之前名下的房產來置換。

可是目前的行情下,二手房賣得動嗎?


降價肯定能賣掉,但有幾個房東願意降價賣自己的房子?

二手掛牌量衝著10萬套去了,二手市場卻並沒有大跌。這說明大部分人都抱著要賣個好價錢的心態,並沒有人急著要降價甩賣。

最典型的案例是:艮北的雍華府。去年初交付,低開高走,從三月的290萬漲到六七月的350-360萬,每月成交20-30套。我的一個朋友也手持一套,但當時沒賣,結果到了下半年市場轉冷,成交價跌到了310萬左右,他就更不想出手了。

「要賣就賣個好價錢,大不了繼續拿著。」

還有一個朋友也是患得患失。手上房子買得比較早,獲利空間也夠了,面對的是賺多賺少的問題。倒也不是不願意賣。只是賣了,紅盤怕搖不到,不是紅盤,又不願意買。進退兩難。

手上的房子不賣出去,房票沒有,鈔票也沒有,自然就沒有能力購買改善的戶型。

這才是更深一層購買力不足的原因。


7.

前幾天的開發商飯局上,大家都表示手上有很多總價800-1000萬的存量,對後市擔憂,只有一位臉上是輕鬆的表情:在售的小戶型存量,一半在我們手上,下半年一點都不用發愁。

這從側面反映著整個市場的邏輯。

接下去,剛需盤仍然不用擔心,在限價的市場上可以走得很好。但改善類產品,似乎看不到好的出路。

國家反覆加重樓市調控,並且從房地產買賣環節轉向了金融環節。

多家銀行近期收到窗口指導,自即日起收緊房地產開發貸額度,原則上控制在今年3月底時的水平,不排除未來進一步減少的可能。


5月份 ,銀保監會頒布23號文,嚴查房地產信託,6月信託融資收緊,7月海外發債被嚴格限制。

新的房貸利率政策出台,規定了二套房貸款至少要在基礎利率LRP上加60個基點,擺明了對改善類客戶不夠友好的態度。政策壓得越凶,購買意願就越低。

於是就陷入一個死循環:供應量大——購買力不足——政策不友好——購買意願下降——二手市場進一步冷卻——無法置換導致改善購買力更不足。

開發商只能順勢而為,努力賣房。因為解開死循環的鑰匙在政府手上。還記得我五個月之前寫過的文章嗎?拉抬樓市,政府有一萬張底牌。也正如融創孫宏斌說:往後5年,就看政府怎麼定位房地產。

目前看來,政府還是覺得市場太熱了,還得壓一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JfT34GwBJleJMoPMSLx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