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紹
魏幗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營養科主治醫師
《中國臨床營養網》簽約營養師
擅長:營養不良、超重、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高血脂、高尿酸血症等疾病和婦女、兒童的營養治療,對於如何協助患者改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有豐富經驗。
坐診時間:每周二全天,周三下午,周四下午,周五上午。
文章首發於《醫師在線》
已授權《中國臨床營養網》轉載
最近門診患者老陳跟我傾訴,他的血糖變化很奇怪,自己在家裡測時,餐後和空腹血糖值都偏高,但只要一來醫院,測出的血糖值就在正常範圍。他只聽說過「白大衣高血壓」,但從沒聽說過到了醫院血糖就正常的事情,難道血糖也怕醫院嗎?為此,老陳感到十分納悶。
揭開謎底
對此,我首先考慮到老陳家裡的血糖試紙是不是有誤差,但只通過詢問是無法獲得準確判斷的,所以我還是習慣性根據影響血糖最常見的三個因素來分析:依次詢問用藥飲食運動是否規律。
老陳屬於用藥比較規律的患者,飲食也較為固定,但是詢問過程中我發現老陳家離醫院不遠,所以每次都是走路來醫院的,中速步行20分鐘左右。而他在家的時候,基本上都是保持靜態的生活方式,運動量較少,僅有的運動是偶爾在傍晚出去散散步或走走停停地運動約40分鐘。至此,造成這單血糖疑案的原因就明確了。
下面,我們來看看關於步行的能量消耗。根據表1,我們可以利用公式 能量消耗(kcal)=單位消耗量(kcal/min)×體重(kg)×時間(min)計算出老陳的能量消耗,其體重是70kg,那麼中速行走20分鐘,大約消耗能量140kcal,而散步40分鐘,大約消耗能量128kcal。也就是說,老陳來醫院測的血糖是運動過後的血糖,在家測的血糖則是沒有運動過的血糖。
表1 步行的能量消耗
接下來,我又詢問得知老陳晚飯後的血糖值相對正常些,出現高值的情況較少。從這些問題可看出,老陳的血糖在運動後會出現相應的下降,不僅驗證了運動可以有效降低血糖,還提示了其能更好地控制血糖的方法,那就是增加運動量。
當然,為了防止存在試紙誤差的問題,我建議老陳既可以選擇住院監測血糖,也可以嘗試在家增加運動量後再測量血糖,以排除試紙誤差的可能,並根據結果運用更好的方法來控制血糖。
知識拓展
通過老陳的例子我們可以發現,對於很多沒有運動習慣的糖尿病患者來說,初始制定的運動量可以不要求運動強度,僅僅要求運動時間,以通過增加運動時間來達到消耗能量的目的。比如上面計算過的,中速步行20分鐘所消耗的能量和散步40分鐘所消耗的能量相差不多,那麼對於年老、身體虛弱、處於疾病恢復期的人群來說,就算選擇運動強度弱的散步,若能適當增加運動時間,也可以達到控制血糖的目的。
另外對於體重較大的患者來說,這種增加運動時間的低強度運動也是有好處的。如果一開始就選擇運動強度大的運動方式,會增加腰椎、膝關節、踝關節的負荷,容易損傷關節、腰椎等。而增加運動時間,同樣可以健康地減輕體重。對於有條件的患者,醫生也可建議他們採用游泳、騎車等既不需要負重,又是中等強度的運動方式;但缺乏條件時,散步無疑是最經濟、簡單易行的運動方式。
對於時間緊張,平素身體狀態好的年輕患者,可適當選擇高強度的運動方式,既節省時間,又能消耗足夠的能量。以體重60kg的患者為例,若採取慢跑、打排球的方式,每30分鐘消耗能量210~230kcal,而上樓梯、踢足球等運動方式,每30分鐘消耗的能量則是230~260kcal。常見的運動類型能量消耗可參考表2。
表2 常見的運動類型能量消耗
在運動時間長短方面,通常不建議一次性長時間運動,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因其運動後血糖會相應下降,如果運動時間過長,可增加發生低血糖的風險。故一般建議糖尿病患者在餐後選擇散步等低強度運動,30~40分鐘,既能消耗能量,又不用擔心過度運動導致血糖下降過快,同時還能有效降低餐後血糖。除此之外,患者也可利用靜態生活的間隙,做一些家務勞動來達到增加體力活動的目的。常見家務勞動的能量消耗可參考表3。
表3 常見家務勞動的能量消耗
建議患者每天爭取達到60~90分鐘的運動時間,但不要求一定是連續的家務勞動,每次家務勞動的運動量可以累積,注意每次的時間應不少於10分鐘。
閱讀原文 」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