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一匹從遠古飛來的天馬究竟有什麼樣的魅力享譽世界?

2019-07-30   遇見涼州

中華文化泱泱數千年,河西走廊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武威又是河西走廊的門戶古城,著名的「馬踏飛燕」就出土在這裡,武威這座西北小城也因此而名揚四海,如今,馬踏飛燕已是武威的一張明信片。

1969年,全國人民在毛主席的指示下積極備戰,挖地道,修工事。在武威,城北雷台村民們開挖戰備地道時,無意間挖到了一座古墓,公社大隊聽到消息後隨即整理收集了這座墓里的文物。之後這批文物被拉到武威文廟保管,後又被運送到了省城蘭州。

據考證墓主人是東漢時期一位將軍,墓里出土的文物多達數百件,有金銀器、青銅器、玉器、陶器。這些文物裡面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匹銅奔馬,她小巧玲瓏的造型,精美絕倫的工藝令每一位觀者都驚嘆!

這匹銅奔馬三足騰空而起,昂首飛奔,威武雄壯,線條優美的身肌,飄逸挺直的長尾,尾頭扎著像姑娘髮髻一樣的禮結,駿捷的姿態靈動洒脫,馬的精氣神展現的淋漓盡致。右後蹄踏著一隻飛鳥,驚愕的回望中,超越已是千里,完美的設計給人一種天馬行空的感覺,讓人浮想聯翩。

古代藝術家穿越時空的想像力,巧妙的構思設計,精湛的鑄造工藝,把我們想像的天馬行空的樣子凝固在了一件巧奪天工的藝術品上,給我們留下了無限的遐想和審美享受。

第一個讓這匹銅奔馬成為明星的人是郭沫若先生,1971年,郭沫若先生一次陪訪中來到甘肅省博物館,看到這匹東漢銅奔馬時他震驚了,之後這匹銅奔馬有了一個非常形象的名字——馬踏飛燕。

1983年,中國國家旅遊局把銅奔馬確定為中國旅遊的形象標誌。2002年,國家文物局又將東漢銅奔馬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展覽文物目錄》。

自從這匹銅奔馬成為國寶後,她的署名一直是備受爭議的話題,為此,各路專家引經據典紛紛為銅奔馬證名。

有些專家認為叫「馬踏飛燕」合適,銅奔馬蹄下踏著的是一隻飛燕,因為在古代以飛燕比喻良馬的詩文舉不勝舉,燕子又是天空中飛行速度最快最靈活的鳥。所以這個名字生動形象。

有些專家則認為馬蹄下踏著的是龍雀,東漢張衡《東京賦》中清楚的記載「其西則平樂都場,龍雀蟠蜿,天馬半漢。瑰異譎詭,燦爛炳煥。」

因此,銅奔馬應該叫「天馬龍雀」。龍雀是古代傳說中鳳凰的一種,飛行速度也非常快,而且龍雀還是風神,「天馬龍雀」更能彰顯馬的神速。

還有專家認為應該叫「天馬」,理由是漢武帝得西域寶馬時詩興大發寫了一首歌《太一之歌》,後史稱《天馬歌》。「紫燕騮」說和「馬踏飛燕」大意相近。

現在被廣泛認可的是「天馬龍雀」、「馬超龍雀」,但是,「馬踏飛燕」已經家喻戶曉,官方依稱東漢銅奔馬。

我贊同叫「天馬行空」,因為這匹威武雄壯的銅奔馬即是優良戰馬的代表,還有傳說中天馬的想像,同時還是馬祖神的化身,她不是某一匹馬,而是一種象徵。我們文化注重表意,「超」,「踏」不說讓人更有想像空間。

在古代冷兵器時代,馬的多少,優良決定一個國家軍事力量的強弱,主宰著戰爭的勝負。中原地的馬矮小,速度慢,加上中原地區的氣候比較溫和,所以,中原馬長途跋涉到北方高原作戰常常不是草原馬的對手。如何得到西北高質量的馬,改良中原馬的品種就成了歷朝歷代帝王們心中的大事。

同時馬也是一個國家經濟興衰的重要因素。那時的馬就像現在的汽車、火車、高鐵一樣,是農業生產,交通運輸的重要工具。馬自然就成了國家發展戰略。

河西走廊獨特的地理環境,祁連山脈潺潺的雪水,豐茂的綠洲是天然培育良馬的基地,這地方農牧共生,又是東西通道。因此,河西走廊也就成了中原王朝和西北少數民族爭奪的「風水寶地」。

2140年前,驃騎將軍霍去病帥騎兵從扁都口進河西走廊大敗匈奴,漢武帝在這裡設郡屯田,養馬建城,開闢了絲綢之路。從此,武威成了中原通往西域的門戶,成了世界貿易文化交匯中心。

漢武帝早就知道草原良馬彪悍奔馳速度快,漢軍騎兵能大敗匈奴靠的科技優勢,馬鞍,馬鐙的配備大大提高了騎兵衝鋒陷陣時的穩定性,加上精良兵器才出奇制勝的。

趕走匈奴後,漢武帝下詔設置河西軍馬場,並下詔讓軍隊購買西域良馬來改良中原戰馬。

自此,歷經數百年的騎兵正式成為了軍隊主力,軍馬有了牧養制度。河西走廊開始為華夏王朝培育軍馬,一直到解放。

史書有明確記載的有張掖的山丹軍馬場,嘉峪關外花海子湃帶湖軍馬場,武威的黃羊川軍馬場。公元1736年,乾隆下詔在甘州(張掖)、涼州(武威)、肅州(嘉峪關)、西寧(西寧)各設馬場一處。

史載漢武帝好馬,匈奴大敗後,歸順後的烏孫國王知道漢武帝喜歡馬,特意送了幾匹烏孫寶馬給舅老爺,漢武帝如獲至寶,詩興大發,寫了一首《天馬歌》。為了得到傳說中的汗血寶馬,漢武帝還派飛將軍李廣遠征大宛國。

皇上愛馬,文武大臣們自是積極向上看齊,養馬涉獵,與天子共榮。武威擂台漢墓里出土的銅奔馬和車馬陣就是漢帝國馬文化興盛的有力證明。

還有一位愛馬如寶的帝王唐太宗李世民,這位帝王中的思想家不僅第一次發出了倡議各民族平等和平共處的聲音:「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還慕來了名垂青史的「昭陵六駿」。

國人喜愛馬親如朋友,馬也是我們的吉祥物之一,龍馬精神的奮進,馬到成功的效率,萬馬奔騰的豪邁,駟馬難追的品格無不是我們文化的基因。

河西走廊牧養的戰馬為歷朝歷代的君王大展宏圖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為無數英雄豪傑精忠報國圓了夢想。

幾千年來,金戈鐵馬是戰爭年代留給武威這座古城的歷史烙印,銅奔馬見證了武威這座絲路古城曾經繁榮輝煌的歷史,也見證了中華民族嚮往統一的初心。她是古代雕塑藝術的經典之作,她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熱愛和平的精神象徵。

真希望「天馬行空」能回歸故里,讓武威再創輝煌!

文/遇見涼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