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抓防疫,一手抓復工,是最近的關鍵詞。房地產一定不是最難的行業,房地產卻是個極其特殊的行業,上下游產業鏈眾多。
關聯最密切的,無疑是生產環節。最近很多售樓部開張了,感覺樓市在慢慢復甦,事實上房企們更大的感慨是:「開張了也解決不了問題,工地還停著呢,這麼多樓盤等著交付,這麼多樓盤等著趕進度銷售。」
這樣的憂慮不僅在房企身上,也在建設企業身上,當然也在我們普通購房者身上。生產環節跟不上,樓盤供應就跟不上,我們的收房時間也會隨之拖延。
我與幾位建設企業的工程負責人聊了聊,有全國排名前列的,有中等規模的。
Q:今年工人返崗是不是特別難?
A:我們的復工率,到目前為止還是個位數。
Q:往年這個時候怎麼樣?
A:往年到正月二十左右,就基本能復工了。
Q:具體有哪些障礙?
A:第一個原因,很多工人在重點疫區,目前還出不來,像湖北,是工人輸出大省。尤其像杭州的工地,湖北的工人數量僅次於河南。
第二個原因,是很多省際交通,還沒恢復。
第三個原因,像杭州,返回復工需要綠碼。問題就來了,大多數建設工人根本不會申請,需要手把手去教,這個傳達效率沒那麼快。而且綠碼在好多省份,申請和普及的速度並沒有像杭州那麼方便。
當然第四個原因,才是最大的障礙,就是出於個人意願。建設工人的收入不錯,一年休息個把月對他們來說不會形成生計上的困難。既然疫情還沒有完全結束,還不如先保證自身安全。關鍵是,他們的日薪都比較高,來了萬一要隔離或者不能馬上工作,還不如過了這段時間再出門。
Q:不一定馬上能工作,是不是還有協作方面的原因?
A:是啊,工地基本都斷供了,原材料供給還沒有,機械設備跟不上,這個崗位上的工人到了,那個崗位上的工人沒到,沒法展開協作,來了的確不是所有人都能上崗。所以工人們回來上班的意願不濃。
他們多數是在觀望,要是確定回來立馬能上崗,會稍微好一點,上崗就意味著有錢賺。
Q:浙江這段時間有不少企業包大巴、包高鐵甚至包飛機去請工人回浙復工,隔離期間包食宿發放補貼,建設企業一般是怎麼做的?
A:建設企業跟工廠企業還是不一樣。工廠企業相對集中,工種也有一致性,可能一輛大巴去,一個村的勞動力都來了。建設企業的工人有兩個特點,一是流動性大,哪兒都能找到活干;二是分散性強,工人們相對來說分散在全國各地,而且各個工種的要求還完全不一樣。
要招工的話,得委託當地政府部門。比如說到某某省某某縣,委託縣人力部門組織,定點集合才可行。前兩天貴州有個縣,組織了一批人來杭州復工,當地還開了歡送會。
而且對於建設企業來說,公司會出台具體的成本補助措施,但因為項目分布在全國各地,基本沒法統一招。所以現在的做法是以各個項目部為單位,針對各自的情況想解決方案,項目集中的地區,公司統一組織工人返崗才有可能性,但政府能統一組織就更好了。
Q:多久能全面復工,有沒有大致的盤算?
A: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工地能開一個是一個,安全復工是政府部門、集團的第一要求。全面復工的話現在還預判不了,一得看疫情危機是否大範圍解除,二是看社會大環境是否到位了。我們大致的設想是,到3月1日前後,能實現1/3左右的復工量。
本來每年春節後也是要搶工的,因為工人本身就是短缺的,今年這個問題就更顯著了。不管現在工地是否能開工,我們每天倒貼也要先搶過來,這是短期內必須解決的問題。
Q:實現1/3的復工率之後呢?
A:這是我們短期內能做到的,可以憑努力、憑誠意去做到的,工人會逐步到崗。但是後邊的事情,我們努力也沒用,還得邊走邊看。
Q:邊走邊看的事情有哪些?是指目前預期到的原材料上漲、人工費上漲的問題嗎?
A:對,這是一方面。但事實上也輪不到我們來叫苦,因為各個行業都面臨這個問題,我們行業受到的影響已經相對算小了。
原材料目前的上漲勢頭是可以預估到的。材料供應企業會有自己的行業判斷,他們預判今年會是基建大年,手頭的貨源就會比較珍惜,像鋼筋和混凝土,現在看起來價格變化還不是很劇烈,但不太買得到。可是等項目一待集中復工,供需關係一發生變化,價格就飛漲了。
Q:成本大幅上升了,可以跟甲方重新協商嗎?
A:要拿下建設工程,一般是通過招投標的。標的設高了,沒有合作單位會把工程給你做;標的設得低,就意味著利潤有限,沒法承受材料價格的大幅波動。
我們跟甲方簽的合同,有些有彈性,可以根據材料的價格來調整差價,有些是沒有的。開發商會不會跟你重新協商價格,不存在必然性。如果項目有錢賺,這種機率會高一些,可現在的情況是開發商自身難保,他自己也面臨著限價、賣不掉房子、虧本等種種問題。
浙江省算好的,省建設廳剛出過一份文件,其中給出了應對建議:「因疫情防控導致人工、材料、機械價格發生超出正常市場風險範圍的重大變化,合同對價格調整有約定的從其約定,合同沒有約定的,可以依據《浙江省建設工程計價依據(2018版)》中有關價格風險分擔的原則協商調整。」
什麼意思呢?就是如果原材料上漲幅度過大,人工費用上漲過高,建議甲乙雙方共同協商解決方案。
有些省、市就沒有這樣的指導性政策,甲方是根本不會來跟我們協商的,那中小型的建設企業基本扛不住這樣的風險。那就會帶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工程質量就難說了。
Q:人工費用預計會上漲多少?
A:目前很難估計。材料費有可能可以協商,雙方各自承擔一些損失;但人工費用方面會麻煩一些,因為一般是鎖定的。
能上崗的人越少需要支付的工資肯定越貴,這個道理是不會變的,保守估計會有5-10%的漲幅。
但人工方面,光是這個漲幅並不是最可怕的,怕的是部分復工後,出現真正的「搶工潮」。
Q:真正的「搶工潮」是怎樣的?跟現在去全國各地請工人回來,不一樣是嗎?
A:建築業的工種太多,流動性又大,怕就怕到時候人少,有些工期特別緊張的項目就開始破環市場秩序。你在那個工地做400元一天是吧,我出500元一天,建築工地又不能把大門關上。
那時候就會出現「飛機工」,活麼做不出來,質量安全也沒法保證,建築業畢竟還是以手工勞作為主。這就會形成惡性循環。
Q:這種情況出現的機率高不高?
A:很難避免。市政工程好一點,肯定是無論如何率先保證的;這麼多樓盤怎麼辦呢,那就只能搶了。對於開發商來說,最怕的是沒有現金流,而房子不符合預售條件,就鐵定沒有現金流,一旦全面復工,就是要搶工期,要搶工期就一定會搶工人。
Q:但願能平穩過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Ie6LdXABgx9BqZZILDq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