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高考」因疫情取消,英國大學高招錄取突然叫停,出啥事了?

2020-03-25   趙剛Andrew



全球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已經造成英國大部分中小學被迫關閉,考試無法進行,特別是關係到升入英國高校的重要參考A-Level考試(有點像英國高考)、IB考試都已取消,英國大學2020/2021學年的本科錄取面臨新的調整。

不得已,學生的成績只好由任課教師「估分」——根據平時作業、模擬考試以及老師的預測得出一個分數,有些像綜合評定,7月底前定成績。

可能是對疫情背景下的本科招生沒有把握,也可能是一種招生策略,近來,有些英國大學已經開始瘋狂發放「有條件的無條件錄取通知書」(conditional unconditional offer)。


所謂「有條件的無條件錄取」是指學生達到某大學的錄取標準,且在UCAS系統中填報志願時將該大學作為第一選擇的錄取形式。

根據UCAS統計數據,針對2020年9月入學,25.1%的申請者已經拿到了英國大學「有條件的無條件錄取通知書」。

而今年,在沒有考試、只有「估分」的情況下,有些大學表示可以接受用「估分」決定錄取,甚至故意設置低於「估分」的錄取分數線,吸引生源。

鑒於此,英國有關部門宣布,從當地時間3月23日開始,兩周內不允許英國大學發放offer,防止高校趁疫情之機隨意調整招生標準、爭奪生源、造成升學機會的不平等。


近年來,「英國高招」整改也在提速,最大的變化是A-Level考核體系的改革。過去無限制刷分獲得好成績的可能性越來越小,每年的考試次數有了更嚴格的規定。

當然,即便如此,筆試得到A*、A的學生人數仍很多,此次即使用「估分」的方式做為「高考」成績,也免不了高分扎堆兒的局面,特別是在英國的著名私校,競爭仍很激烈。英國以外的國際學校面臨相同的問題。

當A-Level成績逐漸難分伯仲之後,面試變得更具有決定意義。「英國高考」入學的盤外招也自然而然地集中在面試培訓。

英國名校「掐尖」的方式與國內高校差不多,動手早。以劍橋大學為例,針對中國學生2020年9月入學的面試,早在2019年11月就進行完了。


這就意味著通過面試的中國學生,只要A-Level或IB成績達到要求,就可以入學了。

如今疫情蔓延,A-Level和IB考試取消,如果採用「估分」方式,對平時成績優異的學霸而言,壓力並不大,而且似乎多了幾分「水到渠成」的味道。

不過,英國高等教育主管部門和監督部門卻不這樣看,認為「估分」會造成錄取機會厚此薄彼,畢竟常年使用「英國高考」成績作為最重要的「客觀」評估標準,目前在特殊時期卻改為帶有主觀色彩的「估分」,觸及到教育公平的紅線。

為此,英國教育主管機構仍考慮A-Level考試恢復後,申請人仍參加「高考」,以最終考試成績作為升學錄取標準之一,而不是「估分」。

此次與其說叫停英國大學發offer,還不如說是管理機構面複雜局面,給自己留出制定政策的緩衝時間。


當然,英國大學錄取向來是「自主招生」的,主管部門的錄取標準尺度把控並不會改變這種約定俗成的高招模式。

英國大學本科的「自主招生」更傾向於公學、私校優質生源,牛津、劍橋留給伊頓公學、哈羅公學等知名私校的錄取名額,遠遠高出其他中學,公立中學幾乎夠不著邊!

英國公學體制的伊頓、哈羅,雖然不能與國內公立體制的人大附中、衡水中學相提並論,但都是學生、家長趨之若鶩的重點中學。

幸虧這些「英國重點中學」普遍而言規模並不大,還不能滿足英國大學本科招生的胃口,否則英國以外的國際學校恐怕就沒有機會送生了。


作者簡介:

  

老趙(Andrew)國際教育知名觀察家,英國格拉斯哥大學MBA,常年擔任英國大學中國區/東亞區總監。英國大使館文化教育處特約留學培訓師,中國教育電視台、北京城市廣播特聘教育專家。資深教育自媒體人,平台閱讀量超過1億次,撰寫出版《留學的邏輯》《到英國去》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