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空行走,信仰之躍,這部國產片燃炸了

2019-09-30     有部電影凌辰

每年的國慶檔,院線片競爭都十分激烈。

今年由於正值新中國成立70周年,正能量獻禮片占據了主流。但這絲毫不影響市場的火熱,因為如今的主旋律電影,已經和我們印象中那些嚴肅、枯燥的作品不一樣了。

比如今天要聊的這部《攀登者》,就既是一部獻禮片,又是部不折不扣的冒險題材高概念工業大片——




坦白講,看完這部電影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震撼與感動。

這種震撼,首先來源於其宏大的命題。

影片是根據中國登山隊1960年與1975年兩次登頂珠峰的事跡改編:

1960年,位於邊境線上的珠穆朗瑪峰,主權歸屬尚存爭議。為了捍衛領土完整,中國登山隊毅然決定從北坡向珠峰發起衝刺。




相比位於陽面的南坡,山陰所在的珠峰北壁氣象更複雜、地勢更艱險,鮮少有人敢於嘗試。當時,許多外國登山家甚至認為,人類無法從珠峰北坡實現登頂。

但最終,王富洲、屈銀華、貢布三位中國登山員,憑藉驚人的毅力完成了這個「不可能的任務」,回應了世界的質疑。

這也就是預告片和海報中那句「為國登頂,寸土不讓」的由來。

1975年,中國登山隊再次登頂珠峰,並在珠峰豎起覘標,首次測量出其精準高度為8848.13米,這個數字也被稱之為「中國高度」。

可見,影片的故事非常具有歷史厚度,還原了兩次里程碑式的登山壯舉。




但值得一提的是,它並沒有因此就拍成一部「登山紀錄片」,而是基於史實進行了類型化的創作嘗試,增添了故事的可看性。

首先,從劇本上來說,影片為登山者們虛構了一重磨難:

1960年登頂途中,登山隊遭遇雪崩,為營救隊友不慎遺失攝影機,沒有留下影像證據。

於是,登頂的事實得不到世界承認,兩名隊友間也因此埋下難以解開的心結。




這一改編,不僅合理解釋了1975年為何必須再次登頂,也使得人物形象豐滿起來,讓觀眾得以在宏大的時代背景下代入人物真實的內心。

其次,從視效層面來看,影片做到了不輸好萊塢大片的水準。

珠峰「渾然立於天地之間」的壯美景象,在鏡頭前一覽無餘:




這種極具視覺衝擊力的畫面,在給人震撼之餘,也會讓人心生一絲畏懼。

因為這些罕見的美景,可以在一瞬間轉變成吞噬生命的災難浩劫,比如突如其來的山間雪崩:

比如席捲一切的冰雨風暴:




可以說,影片通過直觀的鏡頭,將「世界之巔」的極端環境體現得淋漓盡致:荒蕪艱險而又寒冷徹骨,一望無垠卻又變幻莫測。

看到自然的偉大與殘酷,才更能凸顯攀登者意志的頑強。

影片既然是以兩次登山為核心劇情,那麼攀登途中險象環生的動作場景,就自然成為了重頭戲。




在完成這一部分時,影片也展現出了高度類型化的一面——劇情流暢自然、氣氛驚險緊張、動作設計極富想像力,讓人get到觀看冒險類動作大片的快感。

比如面對深淵時,那仿佛能抵抗地心引力般的「信仰之躍」:

比如在高原雪山間,以梯架橋、幾乎步步致命的高空行走:

還有當災難降臨時,那一次次以血肉之軀對抗風暴、死不放手的捨身救贖:




這些驚險刺激的動作場景,都非常具有代入感,讓人在銀幕前看得手心冒汗,被片中人物的緊張情緒所感染。

其實要實現這點,光有炫酷的動作設計是不夠的,還必須做到一定程度的真實。

這得益於幕後團隊和演員的艱辛付出,不僅在寒冷的大風環境中堅持拍攝,拍攝途中演員們還要背著17公斤的裝備登山。




在接到任務後,吳京提前去了海拔5000多米的崗什卡雪峰體驗生活,章子怡為了保證角色的真實性,專門拜訪了氣象學家;

飾演軍醫的何琳,拜訪了當年登山隊的隊醫;飾演登山隊員傑布的藏族演員拉旺羅布,還專門去爬了西藏的卡若拉冰川……

正是這些投入與付出,使得影片最終在商業化的敘事中呈現出了真實的質感。




而說到真實,不得不提的還有影片的人物塑造。

作為一部群像電影,本片並沒有單一主角,每個角色幾乎都有完整的故事線與屬於自己的「高光時刻」,形象豐富而鮮活。

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張譯飾演的登山隊員曲松林。




在1960年的登山途中,他為了和隊友搭「人梯」,脫了鞋襪,赤腳爬上陡峭的山壁。

結果登頂是成功了,但他卻因為凍傷不得不接受足部截肢,從此落下殘疾。

沒有人能否認,他是一名登山英雄。

但與此同時,他又是一個被痛苦回憶糾纏半生的平凡人。

原來,當時吳京飾演的隊長,正是為了救他才丟失了攝影機,導致他們沒能拍下影像,向世界證明那次登頂。




所以,他一直活在悔恨與自責中,與隊友產生隔閡不相往來,一個人把珠峰的氣候變化規律倒背如流,但也在孤獨自處中越陷越深,不知該如何走出來……

你看,即便是英雄,也有普通人的無力感,也有被現實打擊得不知所措的時候。




這一點,確實與人們印象中對於「英雄人物」的塑造方式,有很大不同。

而除了曲松林之外,片中的其他角色,也都被塑造出了不同層次。

在他們身上,你既可以看到那種英雄式的閃光點,可以看到令人動容的家國情懷;也可以看到一個普通人的愛情、理想和遺憾。

影片不論是動作場景還是文戲部分,都足夠扣人心弦。這同時也得益於堪稱「國民免檢」的演員陣容加持——




看慣了吳京輪番上演各種「戰狼式硬漢」的觀眾,可以在本片中看到他突破性的文戲表演;

向來以實力服人的張譯,在本片中也依然貢獻了戲骨級的演技。




而章子怡的表演,則為影片在硬核冒險風之餘,平添了一抹感性而溫情的底色。

正如她在採訪中所說,《攀登者》不僅僅是一部場面宏大、畫面刺激的電影,更是一部融入了很多情感、內涵的電影。它不僅包括了災難,也包括了人們的鬥志,以及人們在面對困境時的選擇和情感寄託。




我想,這也是這部影片之所以能打動人心的原因。

所謂「攀登者」,其實就是一群為了夢想不斷前行的無畏者。

他們的夢想里,有濃烈的家國情懷,也有高燃的中國式「團魂」。

所以在面對極端的環境時,他們為了登頂不惜搭「人梯」;在被困風暴之中時,有人為救隊友不惜讓出自己的睡袋……




更令人感動的是,登山隊員面臨的極端困境,他們在困境中做出的奮力求生、捨己為人的舉動,都是真實發生過的,讓我們看到,歷史往往比虛構更加震撼。

比如那個把睡袋讓給隊友的登山者,在現實中名叫夏伯渝。

他第一次登珠峰就失去了雙腿,但這個打擊沒有摧毀他,在經歷截肢之後,他又向珠峰發起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挑戰……

直到2018年5月,他終於完成自己40多年來的夢想,成為了第一個先後憑藉雙腿和假肢都成功登頂珠峰的中國人。




在這些攀登者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個人雖渺小,但不屈的意志卻偉大。

不論是為了個人的愛與夢想、祖國的完整與尊嚴,還是對自然的挑戰與敬畏,他們一次次突破人類的極限,這種精神讓人深深感動。




而說回電影本身,《攀登者》一方面在宏大命題下兼顧了商業片的類型元素,保證了故事的可看性和精彩性;另一方面,也填補了國內同題材冒險類型片的空白,具有非凡的意義。

這也正是我想給大家推薦這部影片的原因——在這個意義特殊的假期里,向祖國的攀登者以及偉大的攀登精神致敬!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IQvAgG0BMH2_cNUgawB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