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作品被刪,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2019-08-27     位長安

前幾年,大家圍繞魯迅先生作品被刪除一事發出了各種各樣的觀點,因為魯迅先生自身的特殊地位,使得大家的焦點似乎已經遠離魯迅被刪作品本身,上升到魯迅所代表的批判性精神,歸結為教育的極大悲哀,魯迅作品被刪,意味著魯迅精神遠遁,魯迅遺產的不到良性發展。

對此,我倒覺得有些偏離方向,甚至杞人憂天了。

今天,恰好看到教育網針對這事又出來闢謠,我忍不住聊聊個人的看法。

魯郭茅巴老曹,是建國後官方確定的文學大家,這一點我完全擁護國家的決定。

魯迅是我最為敬重的現代作家,是中國人的良心!

他的書我差不多全部讀過,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吶喊》《彷徨》等書之外,我尤其喜歡帶有黑色幽默的《故事新編》,這本書的思想性、藝術性、超前性均讓人嘆為觀止

他的雜文我同樣喜歡,那種深沉的悲劇意識與千變萬化的犀利筆法均讓後繼者望洋興嘆。他的《中國小說史略》是一部學術力作,對於我們了解古代小說有重大指導意義。

作為中文系的學生,如果一定要選一個現代作家品讀,那麼我首推魯迅。

上海的魯迅公園我經常去,紀念館每天都有中學生志願者免費講解魯迅的生平故事,雖然漏洞百出,我也會忍不住上前糾正一二,不過大家對魯迅的這種情結還是值得欣慰的。

某種程度而言,魯迅對我們當代社會文學、思想等方面的影響,恐怕後面五位「郭茅巴老曹」加在一起也不能與之抗衡。

魯迅在教科書上的地位同樣異於常人,郭沫若、周國平、梁衡等人退出語文課本似乎是天經地義,魯迅僅有一篇《風箏》被拿下就觸動了無數人敏感的神經,這不得不令人驚詫:魯迅就是魯迅,時至今日,其在中國文壇、中國思想界甚至整個社會中的地位依然穩如泰山。這是魯迅的大幸還是悲哀?我不得而知。

我們仔細分析一下,不難發現,作為中國新文學的奠基者,魯迅的意義早已超越了作家本身,他的一言一行影響了幾代人的思想與整個國家的文學,政治上的極力鼓吹也好,輿論的推波助瀾也罷,我們不能否定的是他對社會與現實的強烈批判、對國民性的深入挖掘是任何其他作家不能望其項背的,他的精神也在與時俱進中歷久彌新,成為各個時代樂此不疲的討論熱點。

魯迅是一種價值符號,代表的是一種對家國的憂思與批判、一份對社會的擔當,那麼作品被刪是不是就意味著精神的放棄與擔當的卸去呢?

當然不是,繼承魯迅精神的方式有很多種,培養擔當意識也不在幾篇文章,張揚與喧囂同在、華麗與誘惑並存的時代里,簡單靠幾篇魯迅的文學作品就能喚醒孩子們越來越麻木的心靈、讓他們一個一個迅速遠離咪蒙、遠離郭敬明、遠離抖音和遊戲無異於天方夜譚。

這麼多年僵化的教學模式,使無數學生對魯迅的作品敬而遠之,教師偷懶式的死板講解讓本來充滿人情味的魯迅變得嚴肅莊重,愈發不討孩子們歡心了。與其在這裡爭論魯迅作品被刪一事,倒不如反思一下我們的教育模式,如何讓魯迅那些深刻的作品被更多的孩子理解體悟最後產生濃厚的興趣。

有人說魯迅的作品已經落伍了,文字艱深晦澀,思想過分尖刻,與和諧社會格格不入,我們現在更需要大眾文學,需要體現時代特色。這一點我不想過多爭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樣的觀點膚淺無聊。

經典的作品、深邃的思想是永遠不會過時的,英國人從來不會覺得莎士比亞落伍,俄國人更不會將托爾斯泰束之高閣,魯迅的文字有一部分是較為晦澀,可是不部分還是溫婉可親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裡邊的俏皮活潑;《藤野先生》里的濃濃師生情誼;「俯首甘為孺子牛」的俠骨柔情;「回眸時看小於菟」的親切可愛,不都給人以鼓舞、給人以溫暖、給人以啟迪、給人以震撼嗎?

至於魯迅的雜文,一個真正的文人的錚錚鐵骨、一個思想界戰士的大無畏氣概,更是深深傾倒了無數人,令現代一些爭名逐利的偽文化者羞愧萬分。

所以,魯迅從未離開我們,也絕不會落伍!擔心他的作品被刪他的精神就會遠去,這實在是杞人憂天了!

教育是時代最敏感的風向標,所以教材刪改再正常不過了,很多家長不理解也無可厚非,畢竟魯迅陪伴他們走過了最純真的中學歲月,而現在的環境早已是雲泥之別,我們不能死守魯迅作品不放,百花齊放才是當今的主旋律,打破魯迅的壟斷地位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湧現了大量新銳作家,他們的作品未必不深刻,文字未必遠遠遜色於魯迅,所以讓更多的作家進入中學課堂,某種程度上不也能刺激他們進行更好地創作嗎?

再者,即便魯迅的作品一篇不刪,教育方式不變,孩子們還是提不起興趣,還是不能體會文章精華,結果反而會適得其反。

魯迅的作品只是刪了一篇《風箏》,其他的膾炙人口的作品並沒有離開我們,所以沒有必要大驚小怪,也不必危言聳聽。真正喜歡魯迅的人會有各種途徑閱讀魯迅作品,而且自發的閱讀效果會更好,教科書刪掉,閱讀文選上完全可以增加嘛!

學習魯迅,沒有必要從娃娃抓起,我們捫心自問:自己有沒有完全理解魯迅?有沒有真正繼承魯迅的精神遺產?若果沒有,我們又有什麼理由去要求孩子們呢?!

最後我想說的一點是:作為社會文化擔當的大眾傳媒與教學機構,應該時刻保持冷靜的頭腦,清醒的意識,經得起誘惑、耐得住寂寞,為正確繼承魯迅精神而努力,為培養有責任有擔當的新人而努力,絕非是一味混淆視聽,汲汲名利,追求時髦,倘如此,那才是對魯迅的真正褻瀆,對家國的真正不負責任!

不知各位對此事有何想法?歡迎一起交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IObD2GwBJleJMoPMbeHX.html